/ 校系迷思 /學測申請 /志願選填 /考試衝刺 /108課綱 /大學生必修 /高職升學 /求職準備 /人物故事 /海外留學 /IOH 實習 /

醫學院不只有醫學系!點播新冠疫情催生出的亮點科系!

新冠肺炎疫情自 2019 年底爆發至今,已持續了兩年之久;面對不斷變種的病毒,全球進入後疫情時代,也帶動產業、人才需求的改變。當流行病學、疫苗研發成為各國亟需培養的人才重點,究竟有哪些科系與防疫息息相關?
2022-03-04

新冠肺炎的抗疫第一關就靠這個科系

防疫的第一線就是檢驗,而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就是在培育做檢驗的人才。疫情來的時候首先就是要知道是什麼病原體、什麼病毒導致的。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同時也是長庚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簡稱為「醫技系」)的特聘教授,自疫情一爆發,她便帶領團隊,守在國門前協助第一線的抗疫、檢驗工作。施教授說,新聞上常聽到的 PCR、CT 值、P3 實驗室,就是由醫技系訓練出的醫檢師所負責。

醫技系在大一的時候會先認識 PCR 原理,大二、大三就開始操作 PCR,實際練習偵測病毒,或癌症、基因疾病的偵測。

除了防疫前端的檢驗,醫技系於「血清學」的專業還能運用於疫苗及抗病毒藥物的研發,從病原體偵測、打了疫苗後的抗體反應、測量具保護性的中和抗體,到偵測病毒的複製、藥物抑制病毒複製的效果、病毒量的檢測⋯⋯都是醫技系的專長。

施信如教授表示,要解決疫情問題,一定要朝研發國產疫苗的方向走去,她便領軍長庚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的團隊,協助包含高端疫苗的幾家本土疫苗廠,進行臨床測試、中和抗體檢測、混打試驗、試劑研發等工作,真正是臺灣防疫的幕後英雄。

她帶著微笑說,由於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有許多學生來自醫技系,具備相當嫻熟的實驗技巧,篩檢、測抗體又快又準;加上長庚大學位於國門之都,由機場蒐集來自各國的檢體,迅速形成病毒資料庫,研究團隊解序大量的病毒株全基因序列後,進而做出抗體,對疫苗與試劑研發都很有幫助。

長庚醫學院各科系都有開設獨立研究的課程,所謂的「獨立研究」不是真的叫你自己研究,是指學生獨立思考後,加入一個實驗室,和實驗室共同討論、研發,像我們實驗室就有來自不同科系,例如醫學系、生醫系,甚至是資工系的學生。

被問及學生也有機會為新冠肺炎的防疫工作盡一份力嗎?施信如教授說,自己的團隊內不乏大學部、研究所及博士班的學生,大學部學生可以透過研究課程,跨院系跟著教授做研究,也就有機會進入號稱「病毒實驗室國家隊」的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施教授於 2020 年底開發的「新冠病毒中和抗體效價檢測套組」便是完全由實驗室團隊所研發,目前已成功技轉,並獲得食藥署認證。

後疫情時代意味著經濟要開始復甦,人類就要先足夠安全、健康,我相信醫技系在後疫情時代絕對有更高的就業優勢!

施信如教授表示,人們要認清的事實是——病毒不會完全消失,未來也可能有其他病毒跨越宿主,造成下一波大流行,要想回到安全的生活就得運用醫技系的專業,也因此每天都接到詢問畢業生能否來上班的電話。(延伸閱讀:醫技系不只是抽血、驗肝,還有哪些專業?

臨床上,由新冠疫情看見這些科系

新冠肺炎從「黃區」內尚未確診但須隔離的對象,到「紅區」確診病患的影像診療、急重症影像診斷,都是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的專業範疇。

長庚大學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主任黃耀祥,同時也是林口長庚醫院急重症影像診療科的主治醫師,他說醫放系的的專業可運用於臨床的影像診療、核子醫學、放射腫瘤等三大科別,而新冠肺炎即屬於「影像診療」的範疇。

當醫院收治一名可能的新冠肺炎患者,不論是尚未確診但需要隔離的「黃區」,還是已經確診的「紅區」都需由醫院內的醫放師拍攝醫學影像,如 X 光、電腦斷層以進行下一步的診治。

拍攝胸腔 X 光時,必須拉開病患的肩頰骨,電腦斷層掃描得針對胸腔、肺部做擺位,甚至當有血栓的可能時,須調整接受器來拍攝其他器官,這些都會與新冠肺炎患者有近距離的接觸,因此醫放師須穿著新聞上常見的「兔寶寶裝」,做好萬全的保護措施。

醫放系的重點課程就是要訓練輻射防護的基本概念,以及各項醫療儀器的操作原理與技術應用,怎麼把成像、影像確實呈現,是我們的專業。

黃耀祥主任表示,醫放系的課程從大一到大三會完整學習電腦斷層、X 光、磁振造影的技術及保護措施,大二升上大三的寒假、大三升上大四的暑假分別規劃教學醫院的見習與大型醫院的臨床實習。

他特別強調:「學生實習時不會接觸到紅區、黃區這類比較危險的工作,主要是進入醫院實際操作擺位、電腦斷層與磁振造影等大型機器控制、設定電壓、保護措施、如何丟棄感染源的廢棄物等等。」

務實地講,疫情會一直出現,對醫療的需求會一直存在,走醫院這行都是滿有保障的工作。

黃耀祥主任說,目前的醫療環境對醫放師的需求量很大,且醫放師須考取國家證照,相對較有保障。而長庚醫放系的陳芳馨教授也說,醫放系的人才熟知醫療儀器的性能,能透過正確的影像重建得到最終影像,儘管 AI 崛起,未來也難以被取代。

Covid-19 疫情後,大家比較認識到「呼吸治療」這門專業,呼吸治療師在疫情期間搶救瀕臨缺氧的重症病人,幫他們換回一口氣。

由於新冠肺炎好發呼吸道症狀,急症及重症患者會出現呼吸困難、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臨床治療上非常需要呼吸治療師的專業。曾任臨床呼吸治療師的長庚大學呼吸治療學系林蕙鈴教授說,呼吸是生死一瞬間,沒有了呼吸、沒有心跳,就真的死亡了,因此也有人將呼吸治療師稱為「離死神最近的治療師」。

呼吸治療師不單單只有操作呼吸器,而是針對病人的心肺功能異常去進行評估、診對、治療與監測,是一系列的照顧過程。

林蕙鈴教授以疫情爆發後全球瘋搶的「救命神器」呼吸器  HFNC 為例,其為一種氧氣治療設備,呼吸治療師可運用呼吸器協助病患維持呼吸道通暢,或將肺塌陷病患的肺泡打開來。而呼吸治療系的學生在大學四年除了學習生理學、解剖學等基礎醫學課程,也得鑽研呼吸治療設備學、重症照護、呼吸器應用等專業課程。(延伸閱讀:呼治系在學什麼?

而以呼吸治療設備效能驗證、開發與改良為專長的林蕙鈴教授,自疫情爆發之初即協助審視國內呼吸器規格、評估醫療院所的呼吸器狀況,擔任衛福部急重症醫療應變專家小組委員。同時於 2020 年受世界衛生組織(WHO)之邀擔任呼吸照護專家小組成員,參與制定呼吸器的等級規範,審查各國新開發的醫療儀器,評估能否供應至第三世界國家。

她說,很多人不知道全球呼吸治療耗材、插管急救球的最大供應商就是臺灣,「全世界 70% 的耗材都是我們做的,所以如果遇到學生對照顧病人有點畏懼、也比較喜歡工科,我就會介紹他們往產業發展。」

生物醫學家研發疫苗、快篩,加上醫學工程師量化產製

我在生醫系開了一門「分子病毒學概論」的課程給大學部學生修,疫情之前的修課人數只有 20 到 30 個,疫情爆發後,修課人數突然呈現倍數成長。

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王永樑教授說,從修課人數就能明顯感受到學生因為新冠肺炎的疫情,提升對生物醫學、病毒學的學習動機。有別於臨床上的抗疫,生物醫學系的專業偏向後端的研究,與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同屬疫苗、藥物、檢測試劑研發的範疇。

生醫系與新冠肺炎最直接相關的就是我們在「分子生物學」學到的基因定序、核酸檢測、蛋白質體定序、生醫感測這些應用層面的專業,而基礎學科則包含微生物學、分子病毒學等等。

甫於 2021 年與嘉碩生醫合作開發出「新冠肺炎抗體快篩檢測晶片試劑」,並將成果發表於國際期刊,王永樑教授表示,他所研發的抗體快篩,是利用表面聲波的技術,採集指尖血五個微聲,就能得知身體的總抗體量(Total Ig);這樣的技術對應到生醫系的課程便是大二的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實驗,以及大三的微生物、免疫學。

王永樑教授表示,這一、兩年來,確實遇到很多學生在面試時,說自己未來想從事疫苗研發;而長庚生醫系將課程規劃為生技產業學程、臨床試驗學程、研究學者學程,若對疫苗研發有興趣,可以選修「生技產業學程」,透過系上參與聯亞藥廠、普生、藥華醫藥等知名生技公司的基礎研究和開發。

長庚生醫系所規劃的微生物學、免疫學、分子病毒學、疫苗研發、製程、專利、上市等課程,都與疫苗研發密切相關,並安排到藥廠、生技公司、製作 AZ 疫苗的阿斯特捷利康公司參觀與實習,都可以讓學生離研發疫苗的夢想更進一步。

談及防疫研發須具備的跨域知識,王永樑教授建議學生可以選修公共衛生的相關課程,例如長庚大學智慧健康學院所開設的「公共衛生人才培育學分學程」,修畢後可報考公共衛生師。「生醫系學生如果修了公衛的課程,加上本身的生化、分生、微生物、免疫學的專業,會比一般公衛系出身的更有優勢。」

如何治療疾病的分子機轉,是生物科學家在研究的,但是當找到致病的分子機轉後,如何做成穩定的產品、量化產製,這就是醫學工程師要做的。

生物醫學工程學系也因疫情受到關注,長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的蔡曉雯教授說:「生物醫學工程包含了生物、醫學與工程,其專業橫跨了科學家與工程師。」

由於醫工系了解生理訊號的意義、分子機轉、檢測原理⋯⋯,當生物科學家有了一定的研發結果,就要由醫學工程師制定醫材產品的規格、精準度、訊號反應度,確保在製造過程中不會喪失產品治療或檢測的效能,加速生產並上市。

讀生醫、走生技業不再是「一生科科」

現在的生技產業真的很缺人!經過新冠疫情,以前都認為生技產業起薪不高,但現在的生技公司都用高薪挖角最高端的人才。

一直以來,家長、學生對於生技產業不很看好,也影響到就讀生物相關科系的意願,王永樑教授說,新冠疫情揭露的生技人才缺口,正好顯示生物技術的專業培養非短期可成,專業人才的價值只會提升。「大家可以想想為什麼鴻海、廣達、友達這些大公司要花個十幾億投資生技業?臺灣未來的人才缺口就是兩塊,半導體和生物科技。」

兩年來持續將團隊的研究成果與全球共享,並帶領學生參與「全球抗病毒研究網」的施信如教授也說:「臺灣與大國比起來人數很少,可是我們在生技產業、醫學生物界並不落人後,我們製造的檢驗試劑比國外更快、更準,疫苗也正在等待 WHO 認證。」

他們都用自身的專業、研發成果,以及對新冠肺炎的防疫貢獻證明——讀生物類科系不會「一生科科」,反而一舉躍上全球矚目的防疫舞台。而這些疫情催生出的亮點科系,也將持續為世界打造更穩健的醫學人才庫。(延伸閱讀:大學教授:臺灣絕對有自己的生技產業!

受訪者簡介

施信如教授,美國紐澤西羅格斯大學分子生物及生物化學博士,現任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特聘教授。

黃耀祥教授,現任長庚大學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主任、林口長庚醫院急重症影像診療科主治醫師,專長為繼診創傷影像、放射診斷學、影像解剖學。

陳芳馨教授,國立清華大學生醫工程暨環境科學系博士,任教於長庚大學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專長為腫瘤放射治療、醫學影像、抗血管新生。

林蕙鈴教授,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心肺科學碩士,2012 年獲美國呼吸治療學會會士,現任長庚大學呼吸治療學系副教授。 

王永樑教授,國立台灣大學微生物與生化學所博士,現任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教授,專長為分子病毒學、酵素化學、細胞生物學。

蔡曉雯教授,國立陽明大學醫學工程博士,目前為長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系主任,同時擔任衛福部醫療器材諮議會委員及醫療器材安全諮議會委員。

作者 Bella Huang

主修中國哲學,終其一生都在追尋人生而在世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