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責任編輯:Bella Huang

暨南國際大學 教育學院院長 楊洲松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暨大教授說給你聽系列:暨南國際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楊洲松 訪談

講座章節開關
為了公費選讀教育系,成為我二十多年來樂此不疲的工作

「教育對我而言,其實就是成己達人的志業;一方面我們自己能夠有所成就,另一方面也是協助學生找到生命的意義和方向。」現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同時也在暨大課程教學與科技研究所任教的楊洲松教授,曾經榮獲教育聯合年會的木鐸獎及服務獎,而他之所以會走上教職這條路,還得從師範體系的公費制度說起。

「在我們那個年代,唸師範、當老師是有公費可以享用的,家境不好的學生滿多就進入師範體系。」基於經濟上的考量,加上求學階段受到許多老師的啟發,楊洲松院長選擇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越唸越有興趣的情況下,他以教育哲學作為主修,繼續攻讀碩士班和博士班,畢業後進入大學任教。楊洲松院長直說,從事教育工作的這二十多年以來,他對於引領學生找到人生方向,始終樂此不疲,而教育也正是他一生的志業所在。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的名稱中有『國際』兩個字,設校之初,就是期待我們能夠面向東南亞,面向全世界。」楊洲松院長表示,暨南國際大學以積極招收外籍學生和僑生聞名,負責僑生來臺就學的海外聯合招生委員會就設立在暨南國際大學,且暨大的蘇玉龍校長也身兼海聯會的主任委員。走在校園,經常可以聽到來自各國不同的語言,這正提供了學生一個國際化、更具全球視野的學習環境。「這樣的學習環境對於學生來講,代表你真正進入全球化的時代,而不只是蝸居在臺灣的一個人。當然,我們也期待學生的格局、胸襟因此更為寬廣。」

關於出國交換的資源,由於暨大國際比較教育學系聘有來自英、法、德、美、西班牙等不同國家的教授,與各國大學建立起友好的關係,每年都會提供獎學金,讓學生到世界各地留學。「我們非常鼓勵學生在大學四年,到海外走走看看。學校現有的資源要善用,沒有的資源就交給老師、院長幫你們找。只要有心,一定能夠成行!」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學院

「雙主修、輔系的老師就是教他的專業,不會考量到學生正在同時學習別系的專業,所以課程也不會配合學生進行跨領域的設計。」暨大於 109 學年度起成立教育學院學士班,打破過往用專業科系區分專長的做法,直接改由學院主導,採取「院進院出」、修習雙專長的模式,目的就在於實踐跨領域的理想。「說實在的,現在社會需要的不再只是單一專業的人才,更需要跨領域的人才。」楊洲松院長解釋道,院學士班在課程設計的前端,就已經考量到學生對於跨領域學習的需求,授課時不會只偏重單一專業,而是將多項專長統整在課程當中,畢業證書將會註記學生選擇的專長項目。

暨大教育學院學士班的課程規劃

「畢業時會註記至少兩個專長,第一專長是在教育學院內進行挑選,第二專長可以繼續選擇教育學院,也可以從暨大數十個學程中做挑選。」楊洲松院長說明,教育學院開設的專長包含教育政策與行政、國際文教及比較教育、諮商及心理輔導、數位科技與教育,院學士班的學生必須選擇其一作為第一專長。「可能學生的第一專長選擇教育政策與行政,未來打算從事教育行政工作,第二專長想要學習第二外語,就選擇國際文教及比較教育,或 R 立方學程(Return for Rural Re-creation)這樣典型社會實踐與服務的學程。」

四年期間,學生會在大一先探索感興趣的專長,透過大二的專業課程,奠定知識基礎,才能在大三自主設計出一套完整的教育實作方案,並於大四進入社區、偏鄉,將方案實踐於教育現場。「教育學院學士班是非常具有教育愛的,我們的學生不只是學到教育的專業,更能夠關懷這一塊土地,這就是我們現在在談的『地方創生』這樣的概念。」

暨大教育學院學士班的學習資源

「過去這幾年,高等教育都很積極地進行產學合作、建教合作,讓學生到業界見習或實習。教育的業界就是中小學、學校及教育行政體例,私人的部分為教育機構、補教界、人力資源機構等等。」楊洲松院長表示,暨大教育學院學士班在大一開設必修「教育行腳」,由教授帶領學生參訪全國各地的非營利組織(NPO)、非政府組織(NGO)、中小學或大學。暑假期間,則安排學生到教育行政機關、海外的中學實習。「在院學士班,我們更期待的業界是偏鄉的社區、學校,我們會帶領學生及早熟悉未來可能服務的業界,也會讓偏鄉師生來到暨大,增進雙方交流。」

除了學院內部的資源共享,暨大教育學院也與科技學院有許多跨院系的合作,結合資訊科技與教育,如環境永續的人才培育、VR 虛擬實境融入課程設計等等,同時提出科技志工計畫,將科普知識帶進偏鄉。

當資訊科技進入教育現場

「科技進入教育,現在已經是全面的了!幾乎我們在任何教學都會運用到科技,最典型也最實用的範例就是投影片。」當 PowerPoint、遠距教學、Kahoot、播放影片及音樂成為教學現場的日常,楊洲松院長認為,資訊科技確實能夠輔助教學,但教育的主體還是「人」,老師必須判斷適合教學的資訊科技,而不是光顧著設計炫目的上課方式,學生卻什麼也沒學到。

「資訊科技為教學帶來最大的優勢是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且學習的場域不再只有學校,整個網路世界都是浩瀚的學海。但學生能否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正是 108 課綱所強調的重點。」楊洲松院長表示,與其擔心資訊科技結合教育後,可能淪為學生玩 3C 的藉口,不如更重視家長和老師是否負起培養學生資訊判斷能力的責任,不是把平板丟給學生,就認為學生能夠自主學習。

為什麼我們總說要走入偏鄉?

「資訊科技進入教育,絕對會拉大城鄉差距,這其實非常容易理解。雖然有許多企業捐助電腦、平板到偏鄉,可是偏鄉孩童最缺乏的是陪伴,沒有人陪伴他們善用這些載具。」說起偏鄉教育,楊洲松院長的語氣有止不住的擔憂,由於偏鄉教師的流動率極高,和學生稍微熟悉了就馬上調走;當偏鄉孩童在部落、村莊裡跑來跑去時,都會區的孩童正在補習班、家教不斷地進行補救教學和自主學習,都會與偏鄉的科技素養能力就會越差越大。

而近期成為學習重點的閱讀素養,也經常搭配資訊科技進行教學,但偏鄉孩童即便獲得閱讀素材,依然缺乏帶領他們閱讀的師長。「作為南投縣唯一一所國立大學,我們很積極地進入當地每一所偏鄉小學,也期待熱血的年輕人們投入偏鄉教育的行列。」

想讀教育,你需要具有哪些特質?

「教育這件事,不論是教學,或擔任行政人員,你每天所要面對的對象就是『人』。所以如果你喜歡跟人相處,那就很適合來讀教育。」楊洲松院長認為,適合就讀教育相關科系的特質,首要就是得對人感興趣,再者還需具備愛心與耐心,對弱勢充滿關懷和同理。他也建議高中生,平時可以多觀察自身的興趣,若較喜愛文學、歷史、戲劇、音樂等人文領域,也很適合從事教育。

「有機會的話,我也建議各位同學唸研究所,一方面是充實你的學養,一方面是在研究所裡,可以學到一些社會經驗。」若擔心研究所的訓練過於偏向學術研究,對於實踐面無太多幫助,楊洲松院長建議可以選擇在職專班,或以在職生的身份進修,採取展演、發表、技術報告等形式作為學位論文。「讀研究所真的就是一個終身學習、不斷充電的過程啦!你如果沒有繼續唸書,想法跟不上教育改革的腳步,對於從事教育工作並不是件好事。」

教授給高三生的備審面試建議

「在備審資料裡,要呈現出對於弱勢的關懷,我會希望這些關懷是真誠的,而不是透過關係去拿到志工服務,那樣就沒有意義。」面試過無數學生,楊洲松院長特別重視備審資料的真實性與真誠度,學生必須透過備審資料,呈現出適合就讀教育類科系的人格特質。為能具體呈現,他建議高中生多多參與活動,及早培養面對人群、以簡單的話語傳達深刻想法的能力,同時也可以撰寫人文社會議題的小論文。「我們會從小論文看見你對於『人』的觀點、對教育的看法、對弱勢的關懷,以及對於社會種種不平等的不滿。但你不能夠只是不滿,還要提出解決方案來。」

Learning to be!這是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務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終身學習教育報告書》中提到,我們在面對未來的世界時,必須 learning to know、learning to do、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learning to be、learning to change,其中我覺得最重要的是 learning to be。」談起教育的意義,楊洲松院長認為 “learning to be” 正意味著學習去發展、去成為你想成為的人;正因為吾人所具備的心性容易在日常中散失,才需要透過教育,由老師引導學生找到人生目標,同時看見生命中的希望。走在教育這條路上已達數十載,面對鏡頭,楊院長懇切地說:「帶領學生去學習成為每個人如其自己的那個樣子,正是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務,也是當老師最大的成就。」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