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感謝 HPX 社群創辦人 蔡明哲先生 以此講座鼓勵後輩:「面對多變的未來,記得要保持好奇與勇氣,這會讓你獲得更多的樂趣!」

小幫手:廖玟怡、李孟蓉、姚昀

責任編輯:張紹敏

臺北大學 歷史學系 洪艾玫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就讀臺北大學歷史學系的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我也曾質疑讀歷史能做什麼

身為臺南人的洪艾玫從小就將古蹟視為後花園,觀光客常去的赤崁樓、孔廟與安平古堡都是她的地盤,因此「歷史」二字對她而言並不遙遠。然而,艾玫曾對高中的歷史課本感到乏味,為了在每天背年代、劃重點、考試的循環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她決定親自驗證課本的真偽。當時她在課本上讀到熱蘭遮城是由糯米汁、糖漿、蚵仔殼、砂子,加上磚塊與石頭而建成的,便實地走訪遺址一探究竟。升大學時,艾玫選擇就讀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面對旁人質疑「學歷史到底要幹嘛」,她決定將疑惑轉為前進的動力,在大學四年中積極嘗試新事物,證明自己沒有選錯!

臺北大學簡介

臺北大學簡稱「北大」,前身為「中興法商」。北大位於新北市三峽區,雖暫無捷運經過,搭乘公車至最近的捷運永寧站僅需 15 分鐘,且半小時內可抵達板橋。北大鄰近三峽老街,學生組成「三峽客地方媒體」這個特色社團,藉由採訪、發行刊物、策辦展覽等方式,協助人們更認識三峽的地方大小事。北大共有六大學院,18 個科系,以文科著稱。歷史系同學最常使用的資源包含圖書館以及「峽想室」、「歐趴室」等自習空間,也因為有查詢論文與史料的需求,同學常使用電子資料庫 CEPS 與漢籍電子全文資料庫等。另外,學校也提供「館際合作證件」,讓同學憑證自由進出他校圖書館借閱資料。

歷史系到底學什麼?

為什麼要讀歷史呢?在說出答案前,艾玫笑著反問觀眾:「那你為什麼要點開 IOH 的影片看我分享呢?」她認為,學歷史不外乎是向過去的經驗學習,處理「人」的問題。外界常誤解歷史系同學的專長是背出各個事件的發生年代,但艾玫表示,論及「背年代」同學肯定會輸給維基百科與 Google,但歷史學的精隨在於針對事件進行不同層面的思考與解析。若將歷史系與人類系相比,前者的傳統研究方法偏向「文獻派」,多針對資料進行分析,後者則偏向「行動派」,較注重田野調查的功夫。

北大歷史系特色與資源

一句話形容北大歷史系,艾玫認為是「聽故事,說故事」。北大歷史系致力於培養同學用寫作、口述、拍攝紀錄片、策展、導覽等方法闡述歷史,以便用淺顯易懂的方式普及相關知識。系上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領域的師資相當均衡,同學可藉由系所網站了解各位老師的研究專長。另外,北大歷史系與在地聯結緊密,且長期和李梅樹紀念館、蒲添生雕塑紀念館、阿波羅畫廊合作,提供同學至這些單位實習的機會。在交流活動方面,每年皆有至香港中文大學、樹仁大學的學術交流團,形式包含專題報告,體驗當地課堂教學、進行田野調查等。系上一年發行兩期學生刊物《新北大史學》,同學可藉此分享自己的專題研究或書評。

北大歷史系四年課程安排

大一課程屬於「通史」範疇,包含臺灣史、中國通史、世界通史等;進入大二,課程雖仍為通史性質,但會開始以國別、地區或朝代區分,如德國史、英國史、清史等;大三最重的必修課為「史學方法」,同學須於上學期撰寫小論文,在下學期拍攝紀錄片。大三、大四皆有許多有趣的選修專題課,包含歐洲宗教改革、宋元明清佛教史、清代滿族文化史、明清社會文化史、故宮檔案專題等。

歷史學系帶給我的能力

對艾玫來說,歷史學系給她的首要能力是「理解他人的意思」。進入歷史系後, 「寫摘要」成了家常便飯,在練習簡明扼要地重述他人話語的過程中,培養充分解讀他人語意的能力,更透過學習「問問題」,與文本的作者對話。在提問之餘,還要進一步蒐集相關資料、找出論點、瞭解每個歷史問題的不同面向。艾玫引用系上老師常說的話:「若一件事情本身很複雜,那你就不該簡化它,而是盡可能呈現它的方方面面。」她認為社會中絕不會只有一種聲音,歷史學教會她的是換位思考、尊重多元。

歷史系適合我嗎?未來出路有哪些?

艾玫表示,我們現在所處的是當代社會,若同學對過去不同類型的社會感興趣,便很適合讀歷史系。但同時她也提醒學弟妹,必須願意挑戰既有的觀念,接受過去所讀的歷史或既定的印象可能有誤。至於讀歷史系的出路,艾玫舉例,可從事研究、擔任老師、導遊、記者、公職人員、策展人、編劇與作家等,出路不受系所侷限。艾玫認為,最重要的是先思考「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方能評估所選科系是否適合自己。

高中、大學、研究所有何不同?

高中生在進入大學後,必須認清高中與大學的不同之處。不應期待老師提供標準答案,評量方式也不再是選擇題或是非題,而是申論題與專題報告。若同學進入研究所,還需物色研究題目與指導教授,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鑽研特定領域,且須接受大多數時間得獨自面對研究對象與史料的生活。艾玫提醒道,喜歡歷史和喜歡研究是兩回事,也因為學科本身的性質,一般而言讀完歷史所至少需要三年的時間。

印象深刻的課程

「納粹德國」這門課在臺灣相當罕見,當時艾玫努力爭取到旁聽的機會,花了一學期認識納粹極權政治、德國如何處理納粹戰犯、如何保存歷史記憶並反思臺灣得以效法之處。「有人說歷史不能當飯吃,但上完這門課後,我體會到如果不了解歷史,根本不懂為什麼有些玩笑不能開,更無法理解他人的感受。」而在「明清社會文化史」中,艾玫讀到身處明清之際的婦人張孺人的故事,張孺人雖為主角,故事卻仍以她的夫家為敘事中心,藉此討論女性在歷史上長期受到忽略的問題。艾玫也從中了解不應「以今非古」的道理,學習用過去的脈絡來理解歷史。

課外活動:你到底要什麼?

藉由課外活動,艾玫不斷地探索自身所好。大二時,她與同學合辦「史學營」,在其中帶領高中生討論觀影心得、準備專題課程並至三峽老街進行導覽。除此之外,她也曾多次參與展覽策劃,透過收集資料、挑選老照片、拍攝微電影等方式促使更多人投入關心鄉土的活動。這些經歷除了幫助她學習更多講故事的技巧,也使她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艾玫坦言,她在參與課外活動的過程中,發現自己並不適合長期與人相處、不斷開會溝通的生活,而這也成為她選擇進入研究所的原因之一。艾玫在大四時便積極準備參與中研院史語所的研習營,從中大開眼界、增廣自己的見聞。

你所不知道的「滿文」

艾玫從大二開始學習滿文,也因此一腳踩入清史的世界。在明神宗萬曆二十七年(1599 )時,清太祖努爾哈齊為了使文書傳遞更為方便,借用蒙文的字形創造滿文。時至今日,中國東北黑龍江省的三家子村仍在積極地保存滿文,新疆錫伯族所使用的錫伯文亦脫胎自滿文,兩者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事實上,滿文對大家而言並不陌生,好吃的點心「薩其馬」即為滿文的詞彙。學習滿文幫助艾玫用不同的角度看待歷史,舉「雍正皇帝即位合法性爭議」的例子來說,民間流傳雍正帝將傳位詔書上的「傳位十四子」竄改為「傳位于四子」,但艾玫指出,若你理解滿文,便知此舉並無可能。

不被理解無所謂,但你該用行動證明自己

「選擇讀歷史系時,其實很不被理解。我覺得不被理解沒有關係,但我們必須以行動去解釋、證明自己的選擇是對的。」艾玫採取的行動是在大學期間多方嘗試並主動找尋資源。她認為大學生活只有一次,必須把握機會接觸有興趣的事物,不該把拿學分當成唯一目的,能夠吸收到多少新知才是重點。她也鼓勵同學們在遇到瓶頸時,不要害怕去尋求系上老師們的幫忙,更別將自己侷限於學校,可以好好使用其他學校或不同研究單位的特色資源。艾玫在講座的最後想提醒學弟妹們:「你是獨一無二的。聽了這麼多經驗,你沒有辦法成為我,但可以做為參考,去創造屬於你自己的歷史。」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