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感謝上銀科技創辦人暨董事長 卓永財先生 以此講座鼓勵後輩:「虛心學習  勇於挑戰」

講座製作由 IOH 幫手 陳禹秀 協助 責任編輯:陳端博 核稿編輯:林立麗

台灣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 呂仁豪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就讀台科機械系的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此講座於 2017 年底前錄製,拍攝畫質與講座架構較為精簡,建議也可至平台上觀看其他同校或同系講座
台科大簡介

台科大位於公館,鄰近台灣大學校區,距離世貿中心及台北車站也都不遠,交通相當便利;課餘時仁豪相當推薦到世貿、美術館等地觀看展覽,豐富的藝文活動是台北特有的資源。台科大屬於技術型大學,以工學院起家,技術中心資源相當豐富,與許多公司設有技術轉移合作;後來陸續創立了管理以及設計學院,近期更與台大及台師大組成台灣大學聯盟,藉由學術、課程的交流,補齊人文資源不足的部分,知名設計師聶永珍便是台科大畢業校友。

台科機械系的五大領域

固力、製造、材料、控制、熱流為台科機械系的五大領域。「固力學門」中,「靜力學」探討的是物體在平衡時的受力狀態;「機動學」是關於機械結構及零件的應用,也會利用電腦程式計算軌跡和速度;「材料力學」的討論案例如為何油罐車儲存器氣體容器為圓形、粉筆斷裂一定是45度的原因;「動力學」的實例則有解釋為何火車行駛中常會傾斜,以及溜冰選手如何藉由將身體收縮以提高轉速。

「製造學門」學習機械加工以及製成的安排,例如台科機械系上陳炤彰教授便專精於晶圓平坦化加工。「材料學門」則會將各式材料拿到顯微鏡下做拍攝,以釐清結構的組成。「控制學門」探討硬體的控制,好比衛星天線究竟要如何擺動,才能擺到正確的位置;機器人控制也是該研究主題之一。

「熱流學門」則像是筆電散熱板的設計,包含電腦風扇的擺放位置以及扇葉形狀,都是經過特殊設計,才能順利把廢熱帶走,而不至於散熱不順;以及棒球投手的變化球,如何藉由不同的轉動方式,使得球的移動有所不同。「流體力學」相關應用則有汽車尾翼的設計,依靠產生特殊空氣的流動,車身在行駛時能更貼近地面,而不會飄浮起來難以加速。

從紙上談兵到腳踏實地的實戰技能

因為是強調技術的學校,台科機械系課程安排多是學習畢業後可以馬上應用的技能。例如製作發熱線圈的過程,就得先使用軟體建立模型,而這模型並非簡單的畫圖而已,必須先計算軌跡及輸入圓的方程式,才能構成初步面貌;另外發熱線圈中間的扇葉因為是曲面,因此建模型時需要利用曲線方程式,計算究竟該從什麼角度設計及製造。整體製作過程需結合過往所學的流體力學及熱力學,才有辦法順利完成具有效率的成品。

另外在「機器人實作」課程中,因為捨棄過往使用搖控器控制的方式,改採用單晶片控制機器人,因此一開始做的時候面臨諸多困難,實作與想像完全是兩碼子事情,會遭遇很多無法預測的問題;但後來會發覺不斷嘗試的過程倒也頗有樂趣,並能學習到更多東西,「嘗試失敗再嘗試」正是台科機械系的最佳寫照。

國際交流社團經驗

仁豪曾擔任國際親善大使,親善大使主要負責國內外貴賓的接待,因此有很多機會可以接觸到平常想像不到人物,例如他就曾接待過珍古德女士以及貝里斯的駐台大使;也因為擔任國際魔術大賽接待的機緣,因而認識了不少有趣的魔術師、看了好幾天的免費魔術表演,這些都是相當難得的經驗。擔任親善大使不但使得英文能力有顯著提升,也學習到例如用餐禮儀等社交技能,並且因辦活動以及與其他學校交流學習的過程,結交到不少好友。

他也參與國際志工社,到泰國北部教導當地華僑小朋友中、英文及數學。當地資源相當缺乏,為此他們發起募捐圖書給當地圖書館;在一個月的服務過程中,仁豪發現原來自己對於教學頗富熱忱。這一趟經驗也讓他學會知足,因而更加懂得感恩以及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左極限等於右極限的人生

按照微積分定理,當左極限不等於右極限時,該數值便不存在;仁豪藉此想告誡大家做事要專心致志,而不要有二心,如此才能將工作完美完成。此外,在日本九州工業大學的交流中,也讓他經歷了不少文化衝擊;出發之前,他不會任何的日文,但抱持著沒退路而無所畏懼的心態,反而使得日語能力迅速提升,同時也結交到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仁豪認為最特別的點在於,過往在台灣大多只有機會接觸到歐美人士;但在日本,留學生的來源相當豐富多元,而能激盪出更多的火花。

四年來,除了課本知識的學習外,仁豪藉由豐富的課外活動經驗,學習如何與不同領域的人溝通;在面臨不同的思考方式時,憑藉同理心與他人協調合作,即使中間發生衝突也必須設法解決,而這也是他認為身為一個理工科學生,必須培養具備的能力。

【推薦觀看】科大機械群科系:機械系 vs 材料系vs 環安系,科系學什麼與海外實習申請?

【選科系先搞懂】常見的科技業工程師有哪些?理工科系大盤點

PART 3:針對觀眾的提問進行答覆

此講座於 2017 年底前錄製,拍攝畫質與講座架構較為精簡,建議也可至平台上觀看其他同校或同系講座

此講座於 2017 年底前錄製,拍攝畫質與講座架構較為精簡,建議也可至平台上觀看其他同校或同系講座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