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感謝上銀科技創辦人暨董事長 卓永財先生 以此講座鼓勵後輩:「虛心學習  勇於挑戰」

講座製作由 IOH 幫手 陳禹秀 協助 責任編輯:潘怡格 核稿編輯:林立麗

交通大學 機械研究所 呂仁豪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就讀交大機械研究所碩士班的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此講座於 2017 年底前錄製,拍攝畫質與講座架構較為精簡,建議也可至平台上觀看其他同校或同系講座
台科大機械VS交大機械研究所

現任工研院機械工程師的呂仁豪,自台科大機械系畢業後進入交大機械研究所就讀。經歷科技大學與一般大學的教育後,仁豪認為它們各有什麼特色呢?交大是研究型的大學,內容偏重學術的探討,而台科大則是技術型的大學,偏向職業的訓練,而這樣的學習規劃讓他可以更全面的了解機械領域。交通大學位於新竹,分成博愛與光復校區,最主要的校區為光復校區,而連接兩校區的橋樑正是清華大學及中研院分院光明新村,也因為地緣關係,交大與清大發展出特有的文化交流方式,不論是在學術、體育、娛樂等各個生活面向上,那種亦敵亦友的特殊情感變成一種良性競爭,督促彼此一起努力與進步。

沒有必修的交大機械研究所

交大機械研究所可分成四個組別:設計製造組、能源熱流組、固力控制組、奈米工程組,畢業門檻為24個學分,通常在碩一就會修完所有課程,碩二主要在做實驗、寫論文、準備口試,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碩一下學期同學需要申請「計畫提案審查」,也就是俗稱的 “proposal”,讓教授們可以針對內容給予建議與指導,並評估此計畫的價值與可行性,然而,計畫審查與畢業口試都會相隔一學期,所以若是審查沒過或錯過申請,則會影響到畢業的時間。關於學校資源的部分,仁豪提到交大開放式課程(OpenCourseWare,OCW)是個很好的學習管道,系上也提供出國參加研討會的機會,以及使用模擬軟體的機會,建議學弟妹可以多多練習,未來到了職場才會更得心應手!

分子動力學研究

仁豪屬於設計製造組,研究室主要在做高分子流體力學的加工,自己的研究領域則是關於分子動力學的技術應用,簡單說就是在高分子液體裡面加入特殊結構的奈米顆粒,然後把它塗在經過處理的表面上,再去探討這些顆粒跟表面的交互行為,在未來可望能發展出可以將螢幕捲起來的薄膜基板。在研究過程中,主要會用到的學科有流體力學、分子動力學、高分子材料科學,然而分子動力學並不是機械工程的主要領域,所以仁豪花了許多心力在這方面的學習上,雖然辛苦卻有同儕的支持與鼓勵,最後也有不錯的成果,順利從研究所畢業。

跨領域學習而更瞭解自己

因為交大機械研究所沒有必修課,因此同學除了參考組內開設的選修課外,可以依照自己需求選擇課程。由於研究主題的關係,仁豪選修許多材料系的跨領域課程,還有「人體動作分析」及大學部的「圖學」課程等等,目的不只為了研究需要,更在為未來的工作做準備。縱使研究生活忙碌,仁豪還是把握機會到工研院的材料化學研究所學習,實習內容主要是記錄實驗資料與協助實驗的進行,自由的環境讓他可以直接與工程師做想法上的交流,除了學術方面的進步外,仁豪也學到不少做人處事的道理,而這些豐富的經驗都讓他更了解自己。

不怕失敗的前瞻火箭計畫

仁豪說交大人有一種特質,就是嘗試失敗再嘗試,吳忠信老師的前瞻火箭計畫(ARRC)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們希望結合本土現有的技術與資源,把台灣製造的火箭送上太空,向世界證明台灣是有潛力做這件事情的。然而,完成偉大目標的路上一定會碰到很多困難,像是測試噴射時發現引擎點不著、降落傘沒打開、重量預估有錯等等狀況,雖然挫折不斷,但他們從不放棄,這樣堅持不懈的精神讓仁豪深受感動,讓他看見跨領域結合的實現,打破自己原本對機械工程的想像,看見更多未來的發展可能性。

交大機械研究所讓我變成一個不馬虎的人

跟大學相較起來,仁豪認為研究所更注重在跨領域的合作與溝通協調,因為每個人都專精在各自的研究領域上,所以彼此在做交流合作時,都需要試著將自己的專業轉換成對方可以理解的方式去做溝通,而交大機械研究所的訓練也培養出他不馬虎與誠實的態度,不管是在實驗數據的呈現上或是待人處事方面。最後,仁豪回顧一路以來的求學歷程,開始反思自己在擁有很多社會資源的同時,除了創造經濟價值外,是否還有其他方式可以回饋社會?他希望可以跟大家一起去思考這個問題,莫忘飲水思源的重要。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