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感謝尚月實業有限公司 鄒品喬女士 以此講座鼓勵後輩:「分享與傳承」

講座由台北醫學大學與 IOH 合作產出,並由 IOH 幫手 薛家悅 協助 責任編輯:潘怡格 核稿編輯:林立麗

臺北醫學大學 神經再生醫學博士學位學程 薛世昌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就讀北醫神經再生醫學博士學位學程的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此講座於 2017 年底前錄製,拍攝畫質與講座架構較為精簡,建議也可至平台上觀看其他同校或同系講座
往光明的學海不斷邁進

「感覺我的人生好像除了念書就沒有別的事情了,演變到後來,閱讀已經變成我的一種習慣,接受新資訊變成我人生的目標。」薛世昌自台大森林環境資源學系、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畢業後,目前就讀於台北醫學大學神經再生醫學博士學位學程,他希望自己在人生中能夠持續學習、不怕改變、勇於嘗試往光明的學海不斷邁進。

認識北醫

台北醫學大學位於台北信義區,鄰近台北101、六張犁捷運站,交通相當便利,不僅附設醫院,同時也是一間國際化大學,在校園內能可以看到來自世界各國的學者與學生,更常舉辦國際級研討會。北醫神經再生醫學博士學位學程是學校與國家衛生研究院所合辦的,隸屬於北醫醫學科技學院底下,主要是研究神經損傷、神經退化、腦瘤相關疾病的機制與治療方式,需要跨領域技術的運用。北醫神經再生醫學博士學位學程的老師專業領域都不盡相同,包含神經分子細胞生物學、幹細胞、神經訊息傳遞、流行病學、動物行為學、神經發育還有生物資訊等,每年招收大概兩到三位外籍生,除了能增進同學的外語能力之外,也可以促進文化上的交流。

私塾式教學

世昌形容北醫神經再生醫學博士學位學程的上課模式很類似私塾,因為老師人數通常多於學生,因此學生與老師互動密切,並時常一起討論實驗,所以整體的教學品質非常好。而且神經再生醫學博士學位學程學生時常需要與他系共用實驗空間,因此有很多與不同實驗室交流的機會。另外,北醫神經再生醫學博士學程在南港的軟體園區也設有實驗室,在國防醫學大學也有相關的實驗空間可以使用。

北醫神經再生醫學博士學位學程的研究重點

北醫神經再生醫學博士學位學程的研究主要著重在神經創傷方面,例如在進行帕金森氏症的研究時,研究生們會用大鼠當作模型,注射特殊的神經毒素到牠特定的腦區域,使牠的腦神經訊號斷訊,進而模擬出患者運動功能失調的狀況,以便找到治療的方法;至於再生醫學方面,是將基礎科學研究應用於臨床中,重點是研究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神經退化性疾病,希望從這些機制中找到有效的治療方式和改善藥物的策略。

印象深刻的課程

提到印象深刻的課程,世昌第一個想到就是「專題討論」,因為在準備報告的過程總是非常辛苦,但也能從別人的報告中獲得最新的資訊,而「神經影像學分析」則會在課堂上介紹免疫染色、神經影像分析、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等原理,而螢光免疫染色是實驗室最常做的實驗,會用特定抗體去辨認特定蛋白質在細胞中的位置。

研究所之外的生活

在專業課程之外,世昌對於廚藝也有濃厚的興趣,曾在朋友的介紹下到小酒館學藝,製作糕點、甜點或是西班牙料理,同時他也很喜歡攝影,因為對他來說,拍攝時就像跳進另一個時空,自己曾以鏡頭記錄下陽明山、大湖公園、五分山、瑞雙公路的美景:「台灣是個美麗的地方,只是缺少我們去發現而已。」世昌也透過許多活動去挑戰自己的極限,像是騎單車環島或是參加櫻花馬拉松,他說過程其實很辛苦,但卻也因此發現人的適應力是很強的,體能總是在突破之後,漸漸適應並增強。

自學能力很重要

世昌說大學跟研究所的差別主要是求學動機,因為大學的學習通常是被動去接收老師提供的知識,但在研究所,就變成是同學要主動去學習,並解決問題;在學習模式方面,過去主要的知識來源是從教科書與老師提供的資訊,但升上研究所後,學生會時常使用Google自行尋找資料,因此世昌提到自學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實驗中,常會面臨到許多困難,通常需要自己先去了解,才有辦法解決,順利完成研究。

活到老,學到老

對世昌來說,讀研究所的意義在於幫助自己獨立思考、判斷,自行去解決問題,懂得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情,比較不會人云亦云。最後,他鼓勵大家、也期許自己可以「活到老,學到老」,在人生當中,不斷學習、不怕改變,並勇於嘗試,往光明的學海邁進,然後在過程中更了解人生、更了解自己,不斷地前進!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