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感謝尚月實業有限公司 鄒品喬女士 以此講座鼓勵後輩:「分享與傳承」

講座製作由 IOH 幫手 薛家悅、劉大維、陳端博、謝任堯、鄭芷薇、呂易嫺 協助 責任編輯:莊婕廷 核稿編輯:林立麗

台北醫學大學 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 徐瑜彣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就讀台北醫學大學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的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此講座於 2017 年底前錄製,拍攝畫質與講座架構較為精簡,建議也可至平台上觀看其他同校或同系講座
一句話打破所有疑慮

徐瑜彣目前就讀於台北醫學大學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她笑稱自己是吃貨一枚,對美食如數家珍,同時也很熱愛拼拼圖,從中培養自己的細心及耐心。她大學念的是醫檢系,之後接觸到小兒遺傳,對藉由實驗幫助新生兒診斷有極大的興趣,因此在碩士班念了醫學遺傳學科,主要分析基因變異與疾病間的相關性。自碩士班畢業後,她曾做過一陣子的研究助理,猶豫著是否要繼續進修,但在某次北醫會議上,閰雲校長一句「每個學生在北醫都是寶貝,所以學校會盡量用最好的資源去支持每一個學生」打動了她,才決定就讀台北醫學大學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

認識台北醫學大學

台北醫學大學鄰近台北101大樓,瑜彣打趣道,無論在北醫哪個角落,只要抬頭就能看到101大樓,就像杜比環繞音效。因為北醫位於信義區,任何吃喝玩樂只要幾步的距離就能全部包辦,學校對面的便當街、吳興商圈滿足學生的飲食需求,電影院、百貨公司也相距不遠。北醫佔地不大,約10個足球場的大小,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游泳池、SPA、多功能球場提供了學生足夠的運動空間。

轉譯醫學就在你我周遭

所謂的轉譯醫學是建立臨床與基礎研究間的橋樑,針對臨床問題進行研究,最後運用研究成果解決問題。瑜彣舉知名影星安潔莉娜裘莉為例,安潔莉娜裘莉因為做了基因檢測,發現自己的基因上帶有容易罹患乳癌的突變物BRCA,於是做了預防性的乳房切除。另外例子如Warfarin是一般用於治療心血管疾病的抗凝血藥物,但是帶有VKORC1基因的病人若使用它,會產生出血的狀況,那研究人員便會開始推估對病人最適合的劑量為何,讓病人被有效治療的同時也避免出血,這些即是轉譯醫學的臨床應用。

台北醫學大學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介紹

台北醫學大學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是中研院與台大、陽明、北醫、高醫、中國醫、國防醫、慈濟七所大學合作,招收在學生與畢業生,在學生是指完成碩士一年修課,且平均成績達75分以上,具有初步研究成果的學生,而畢業生包含碩士及醫生。最後不論是在學生還是畢業生,入學時都需具有英文能力證明。畢業門檻為必選修30學分,其中含論文12學分,在發表論文前,必須先完成博士資格考,再將研究結果撰寫成論文發表。台北醫學大學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還會要求非醫師背景的一般生加修醫學臨床特論課程或是見習,且還要選擇一位臨床教授作為指導教授,因此一般生會有兩位指導教授。

台北醫學大學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特色

台北醫學大學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的必修課都在中研院進行,像是研究倫理、專題討論、生物統計、分子醫學等,而選修課則根據個人喜好選擇。因為此學程是由中研院開設,老師的領域非常多元,涵蓋基因、免疫、神經、幹細胞等議題。另外,台北醫學大學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的一大特色是會舉辦一連串的研討會與演講,時常邀請國內外優秀學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如2016年九月就邀請了唐獎得主珍妮佛.道納到北醫舉辦座談會,「就像你崇拜的偶像站在你面前,平時只會在文獻上看到他們的名字。」值得一提的是,北醫設有國際共同人才培育的計畫,在博士資格考後,送學生出國兩年,而瑜彣也預計在2017年底出發到芝加哥大學學習。

個人研究計畫

瑜彣的研究計畫專注於發炎、免疫相關疾病與基因間的關聯性探討。人的基因序列有99%是相同的,剩下的1%會造成人外觀與疾病易感性,所以瑜彣藉T細胞製造過程中產生的重組,讓受體對付各式各樣的抗原,去分析人體內用藥前後T細胞是否有所改變,或是其變化與用藥成效是否相關。談到她的研究生生活,瑜彣說自己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做實驗,需要長時間使用電腦做報告、整理數據,但她認為與實驗室夥伴的相處也非常重要,不要一味地活在自己世界裡。

如何選擇指導教授

一般生在選擇教授前,會先觀察實驗室的風格。若是較自律的人,可以選擇較放任的老師;若是需要他人督促,就會選擇嚴謹的老師。瑜彣提醒學弟妹在觀察實驗室的同時,自己也在被觀察中,學生自己的能力、學習心態、個性,甚至是與實驗室成員相處都被列為評估條件,所以找教授的過程其實就像相親。至於什麼人適合念研究所?瑜彣認為端看個人需求是想獲得文憑,還是學習研究,她覺得沒有所謂的適不適合,只有要不要而已。

印象深刻的課程

「臨床見習」讓學生能實際觀察病人需求,思考自己的研究是否符合邏輯,改善設計實驗的想法;另一堂「轉譯醫學」是邀請各界專家老師到中研院上課,瑜彣建議學弟妹要好好把握與這些講師的交流機會,在課堂上一有問題,就趕緊發問吧!而這堂課也開放非學程、非中研院的學生旁聽;「專題討論」則是由老師準備主題,每學期讓同學抽一到兩篇科學文獻上台分析,有時可能會抽到和自己專長領域相差甚遠的主題,就需要花更多時間準備,她就曾抽到化學分子、神經與幹細胞的主題,對她來說是十分有趣、具挑戰性的。

課外活動與經驗

因為研究所生活壓力不小,瑜彣平時會以看電影、做瑜珈及重訓、慢跑來紓解壓力。由於曾擔任研究助理,瑜彣更為了解文書作業、採購、報帳等學校行政流程,還學習到與行政人員交流,甚至是與廠商、業務討價還價。後來她更前往美國自助旅行,造訪紐約、洛杉磯、拉斯維加斯等地,之後又到芝加哥大學參觀實驗室,感受到與台灣完全不同的氛圍,見識了最新穎的實驗器材。

努力不會虧待你的未來

「念博士班不是學習的盡頭,而是學習的起頭。」這是瑜彣在參加多場演講、與多位學者交流後的體悟,她認為碩士班是訓練學生如何做好實驗,而博士班是學習設計實驗流程,並且有邏輯地去執行計畫,這兩者的差異甚大。「努力做好你該做的事,我相信未來是不會虧待你的。」瑜彣因為博士學程而接觸到許多陌生領域,讓她了解自己還有哪些地方需要補強,她覺得一個人不可能專精於每件事情,但至少要能掌握基本知識,而她相信博士班生活雖然難熬,但努力是不會辜負自己的,每次的經驗都是未來成長的養分。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