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講座製作由 IOH 志工 Chih-Chao Chuang & Emily Wang & Andy Hsu 協助

麻省理工學院 媒體實驗室 沈育德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PART 1: 關於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就讀媒體藝術與科學(Media Arts and Sciences)研究所碩士班的經驗分享

此講座於 2017 年底前錄製,拍攝畫質與講座架構較為精簡,建議也可至平台上觀看其他同校或同系講座
人工智慧結合故事

光是成績好、托福分數高、讀遍期刊和多做研究,就能拿到進入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媒體實驗室(Media Lab)就讀的門票嗎?育德在講座一開始揭示了他申請的關鍵竟是「展現出挑戰性的積極態度」!他回想起當時「自己敢於指出教授研究上待改善之處,並提出個人見解來展現能力」,看似初生之犢不畏虎之舉,卻令 MIT Professor Henry Lieberman 印象深刻,而開啟了這段師徒關係。

接著,他向大家介紹到自己的研究主題 ”Common Sense Reasoning”,也就是將人類對常識的思維邏輯運用在人工智慧或資訊工程中。他舉出自己的兩個專案為例來做更深入的說明:在 ” What Should I Wear Today?” 中電腦在語意分析的輔助下,便能更精準地依據使用者輸入的需求(場合、氛圍、禮節),來推估出最適宜的穿著搭配;而 ” Storied Navigation” 則是一個改善版的影片搜尋引擎,讓使用者可以透過關鍵字組合就能輕易找到最符合需求的影片,不只解決網路時代下資訊爆炸的問題,也幫助使用者能順利找到素材來產出自己的故事。

Fight for your goal

由於大學期間舉辦小型演唱會、拍攝活動花絮影片的經驗,讓育德一直懷抱著「以影像述說故事」的夢想,而在拜讀了郭正佩教授的著作《E 貓掉進未來湯》後,更讓他發想到「如何讓電腦能夠理解影片的關鍵,進而自行剪輯、組織故事」的構想。然而在沒有深厚的剪輯實務基礎的情況下,又該如何將構想付諸實現呢?因此在 Professor Henry 的強力建議之下,育德硬著頭皮跑去修哈佛大學電影系四年級的紀錄片實務課,從一開始「怎麼可能!我拍不出來啦」的諸多埋怨,到最後育德完成了 ”Life. Research.” 作品,片中細膩刻劃了 MIT Professor Hugh Herr 從立志當攀岩選手、因意外截肢到最後研究生化義肢科技造福人群的心路歷程。因為這個拍片挑戰,讓育德了解到:「如果今天你真的想成就一件事,其實在波士頓(Boston)資源都有,而你需要的只是認清自己的目標,然後盡力地去實踐」。

而在回國後育德「述說故事」的進展也沒有停歇,他與旋轉牧馬合作、錄製紀錄片「不老騎士」,在拍攝過程中也受到阿公阿嬤們生命故事所感動,促使育德「降低紀錄美好故事的門檻」的念頭益發強烈,於是他在 2009 年創辦 ”Storysense Computing” ,宗旨為創造「連阿公阿嬤都覺得簡單好用」的使用經驗(User Experience, UX),育德也分享了創業中的艱辛與驚喜,例如創作手機 App ”What’sTheNumber” 的心路歷程,並提及自己在國際青年創業領袖計畫(Young Entrepreneurs of the Future, YEF)中擔任業師、與學員交流的心得收穫。

你想要什麼樣的人生

在最後,育德總結到走上創新、創業的領域絕非天方夜譚,但也不如表面上的光鮮亮麗,雖然一路上有許多人給予支持,但是沒有人可以給你答案,路,是要自己走出來的。此外,對於學子們畢業後是該先出國留學、自行創業或進入大企業工作的抉擇上,育德認為:「沒有標準答案,重點是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但他也鼓勵學子們現在是一個最好也最壞的時代,而亂世出英雄,大家若能有勇氣去做不一樣的選擇,相信將能勾勒出更精彩的未來!

育德也覺得出國留學雖然只是生命中的一小片段,但它為自己後續人生帶來的峰迴路轉實在是多得數不清,所以他建議大家不要僅從現今的就業需求來做選擇,並引用Steve Jobs的名言 ”Connect the dots” 說到:「就跟著感覺走吧!很多事情是要從長遠角度來看,才能看清它的影響與意義」。

PART 2: 關於申請學校的準備分享

此講座於 2017 年底前錄製,拍攝畫質與講座架構較為精簡,建議也可至平台上觀看其他同校或同系講座
語言檢定

在 PART 2 講座中,育德分享了自己準備語言檢定的訣竅,在托福的準備上,主要是參考機經,他認為同學應好好把握網路上豐富的語言教學資源,並勤練口說。此外,育德也說到 MIT 媒體實驗室並沒有採計 GRE 分數,提醒同學可別準備錯方向而白忙一場。

申請資料

育德認為對工程或設計背景的同學來說,如何運用自身所學來彙整一份豐富而清楚的申請書與作品集是相當重要的。他舉自己當時寫的網頁為例,在網頁裡分門歸類自己的研究論文、各類作品與課外活動經驗,讓面試官能一目了然其學經背景。再來,育德強調到由於 MIT 媒體實驗室以師徒制聞名,故在申請資料中都會要求同學撰寫選擇指導教授的理由,為此他當時可是做足了功課,把教授的著作、論文、未來研究方向,甚至是其學生的研究主題通通都找出來研讀一番。育德覺得唯有透過這樣扎實的事前準備,才能書寫出句句鞭辟入裡的申請說明,其中也可以融入個人專業,來展現出自己的為何而來、以及能替研究室帶來什麼樣的貢獻。

給學弟妹的建議

最後,育德也特別提點大家「累積經歷」的重要性,他認為不論是參與實習、創業競賽、國際青年創業領袖計畫、國際經貿事務研習會、資訊種子培訓計畫,或者是系上大小活動,都是能展現個人特色的重要經歷。不過光會條列、陳述自己的經驗還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能凸顯自己從事每個活動的目標成效與學習收穫,讓教授可以從更多的面向去認識你。育德也鼓勵大家每一項經歷的成敗與否根本無關緊要,而是你要能藉由這些經驗來秀出自己的野心!或許你在活動中的構想根本不夠成熟,但它們正展現出了你對事物的見解、求知的渴望,所以拿出勇氣來,自信地講出個人的所見所聞所感吧!

PART 3:針對觀眾的提問進行答覆

此講座於 2017 年底前錄製,拍攝畫質與講座架構較為精簡,建議也可至平台上觀看其他同校或同系講座

Q1.為什麼選擇創業?是不是MIT在台灣沒有可以發揮的地方?(00:12)

Q2.曾有教授說,想出國就不要回來了。因為台灣人脈線都被佔光了。對於這樣的說法,你有什麼看法呢?(04:42)

Q3.我是國內學歷,在國內工作,雖然一直對AI/ML/HCI有興趣和存在一些幻想,但是台灣業界不容易找到相關工作,但在美國已經很熱門了。因此有想過再去美國念一次碩士,留在當地找相關工作。請問你會有什麼建議嗎?(07:54)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