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講座製作由 IOH 幫手謝任堯、曾宣穎協助 責任編輯:林立麗 核稿編輯:莊智越

台灣大學 農藝系 方伯軒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就讀台大農藝系的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此講座於 2017 年底前錄製,拍攝畫質與講座架構較為精簡,建議也可至平台上觀看其他同校或同系講座

「提醒:此講座於 2017 年底前錄製,拍攝畫質與講座架構較為精簡,建議也可至平台上觀看其他同校或同系講座」

系統化分析前人的智慧

你對台大農藝系的印象還停留在帶斗笠的辛勤農夫嗎?講座中,伯軒為大家介紹了台大農藝系的核心─「農學」的演變,它不只是老祖先智慧的傳承,如今的人們更應用尖端的科學技術來拓展其範疇,伯軒以水稻的基因序列圖為例,來幫助大家認識台大農藝系是如何用系統性的方法來縮短作物的生長時程、提高產量。伯軒也提及常有人分不清楚園藝系和農藝系的差別,於是他明確指出兩者在研究範圍上的差異就是:「除了蔬果花卉以外的作物都是農藝系研究的,所以從糧食、香料到纖維作物…將近全球上 90% 的作物都是我們討論的課題」接著伯軒也分享了自己印象深刻的系上必修,例如「作物學各論」不只教導他如何辨識坊間魚目混珠的雜糧,更使伯軒了解到作物的栽培、演化過程與最適氣候的大知識。此外,伯軒更打趣地將「作物育種學」比喻成是「煉金術」,因為這堂課的核心是在於怎麼培育出抗病又高產量、或其他優良特質的作物,伯軒認為在現今人口爆炸、氣候異常的世界中這門學問所能替社會付出的貢獻將是不可限量的,這同時也是他未來最想投身的領域,希望能藉由育種學的突破,來解決當今的糧食危機與環境議題。

挑戰沒有極限

伯軒以「不務正業」和「超跳 tone 」來形容自己豐富的課外活動學習,他不只雙主修了常和農學院在社會議題上意見相左的經濟學系,試圖從兩個背道而馳的學門中走出自己的路。原本完全不懂 coding 的他還曾一股腦地投入臺大藝術季的數位藝術展品策畫中,他分享了自己在過程中到處奔走來找程式高手協助、開幕前一天還在崩潰趕工的心路歷程,他坦承籌備中確實遇到不少困難,但在看到潑漆藝術的成品時,就覺得一切的辛苦都很值得。此外,伯軒也曾參與自閉星雨社,從中不只體會到「理解、包容差異性」的道理,更學會如何設計出對自閉症孩童友善的活動計畫。伯軒認為透過這些跨界活動的參與,不只幫助他踏出舒適圈,更讓他看見自己無限的潛能。

趁早累積經歷

在尾聲的部分,伯軒鼓勵高中學子在升大學以前就應該好好累積自己的經歷,不該是只在唸書和應付考試,那要如何累積課外經驗呢?伯軒建議大家多去嘗試、勇於踏出舒適圈!接著他也分享了自己一個在台大農藝系的三類生卻跑去參加東海大學人社營中體會到的教學震撼,這不單純是因為震懾於營隊講師對政治、民主各種的犀利言論,更讓他震驚的是現場同學踴躍的發問盛況。這個活動也不只勾起他對人文社會議題的關注,還使他認識到不同背景的人,學會從不一樣的角度思考問題,伯軒認為在同學生活週遭其實都有不少像這樣的活動和資源,等待大家去發掘嘗試,培養出自己的深度與廣度。

PART 2:關於考取台大農藝系的準備分享

此講座於 2017 年底前錄製,拍攝畫質與講座架構較為精簡,建議也可至平台上觀看其他同校或同系講座

在 PART 2 的講座中,伯軒分享了自己申請台大農藝系的準備心得,他提到面試的題目是超出課本之外的時事議題,採取的形式是在八分鐘內分析兩篇中英文新聞,所以伯軒提醒大家應在平日多去涉獵各種議題。而在備審資料的準備上,伯軒則強調自傳不該是流水帳記事,而是去無純菁後的人生集錦,他也分享了自己很有創意的「圖表化」自傳寫法­,將高中成績變化以折線圖來呈現、並把獲獎紀錄整理成表單,讓教授能一目了然。

在描述個人特質部分,伯軒建議大家可以結合個人的實際經歷來佐證,例如以自己在 AIESEC 的交流經驗來突顯自己善於社交和良好的外語能力,此外,在敘述活動經歷時,他提醒同學能流暢陳述出活動收穫是遠比你在活動中做了什麼還更重要的,必須要提出故事性和賣點,才能免於自己的備審資料沉沒在履歷海之中。伯軒建議同學在高中時期多去嘗試各種活動、來豐富自己的經驗,他提及了自己在高中時參與的人社營,乍看之下和三類組毫不相干,但是這份經歷最後卻幫助他在面試時表現出自己注重人文關懷的特點,而在眾多面試者中脫穎而出,講座最後伯軒引用了 Steve Jobs 演講中的「 Connecting dots 」來勉勵大家多去嘗試體驗,你必定能發現在冥冥之中的奇妙聯結!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