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感謝尚月實業有限公司 鄒品喬女士 以此講座鼓勵後輩:「分享與傳承」

講座由台北醫學大學與 IOH 合作產出,並由 IOH 幫手 張鈞婷、李效慈、莊婕廷、李宗翰、李怡璇、謝育霖 協助 責任編輯:莊婕廷 核稿編輯:林立麗

臺北醫學大學 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 李軒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就讀北醫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班的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此講座於 2017 年底前錄製,拍攝畫質與講座架構較為精簡,建議也可至平台上觀看其他同校或同系講座
好奇心成為前進的動力

「對於法律人,你其實可以有更多想像。」畢業於台大法律系的李軒,在父親的事務所工作一年後,深感自己所學有限,加上對刑事法律有興趣,所以報考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的刑事法組。後來因為研究主題與器官移植有關,讓她對生物科技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最後選擇報考北醫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並於 2015 年考取律師執照。

2019 年,李軒取得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學位,然因個人生涯規劃及工作等因素,故於 2019 年自臺北醫學大學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肄業。

北醫地理位置

台北醫學大學坐落於繁華的信義區,鄰近捷運台北 101 站,可選擇搭乘公車、走路或騎U-Bike到達。說起北醫的特色,就是不論在北醫的什麼角落,夜晚只要抬起頭就可以看到台北101大樓,「這時候心情感覺特別好。」李軒笑道。

北醫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

北醫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創立於 2014 年,是個相當年輕的系所。首先李軒澄清,很多人會問念完北醫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是否代表可以考取律師?但參照國家律師考試規章,考取律師必須是法律系畢業,或是輔系法律系。而北醫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的報考資格必須是法律系畢業,為的是幫助法律系的學生將來能跨足至生物科技、醫療法律等其他領域。目前北醫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學生只招收到第三屆,所以系上人力呈現短缺的狀態,有時舉辦研討會,師生都會擔任參與者和工作人員的角色。也因為是新創的系所,課程變動幅度很大,畢業條件也有所差異。

自發性追求新知是要點

北醫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是以法律為基礎的系所,涉及面向有醫療、智慧財產、生物科技等領域。必修學分的部分,醫療領域有醫療法、全民健康保險法等;智慧財產領域有專利法;生物科技領域則有生物技術概論。畢業門檻部分,除了論文、英文檢定外,還必須在申請學位考試前,於國內外的學術期刊發表一篇以上的論文,或是到合作機構實習滿96小時。若想要就讀北醫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李軒建議本身是有明確的喜好、主動學習新知,且喜歡前瞻性事物的人。「你不可能,也不應該祈求學校所學能讓你更了解新的知識領域。」李軒說因為課堂上時常會討論新興科技,而國內的文獻資料不足,自發性閱讀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北醫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課業負擔極大,每週都需要閱讀中文或英文文獻,因此她建議如果是在職者想就讀本所,需謹慎考慮。

如何選擇指導教授

如何選擇教授一直是念研究所最重要的課題,李軒從不同面向切入分析,她認為若是已經有明確的研究主題,可以直接找專精該領域的教授。若是對許多領域都有興趣,可以選擇對議題持有相同立場的教授,才能夠談得來;從另一個面向來看,應該思考自己的人格特質,若是自主性不夠強烈,可以選擇每週盯進度的老師。想自己掌控時間的人,可以選擇指導方針較自由的教授。

一堂影響自己的課

北醫一門「專利法」的課程,讓她接觸到藥品專利的議題,也對此產生興趣。像是病人用藥的相關權益、健康身體權等。舉例來說,國家若想要促進廠商或研究人員研發新科技,以提升國家競爭力,政府就會給予研發人員或藥廠一段時間的專利權,回收研究成本,以獲取利益來激勵他們去研發新藥。當專利期一過,政府為保障病人用藥權利,鼓勵其他藥廠盡快地進入市場壓低價錢,因此給予第一家學名藥廠獨家銷售期,然而,專利藥廠會以逆向和解的方式阻礙政策執行。諸如此類涉及藥品專利、病人用藥利益等智慧財產權課題,會是未來她的研究方向。

北醫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特色課程

北醫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還有許多令李軒印象深刻的課程,像是「生物技術概論」這門課請到北醫轉譯醫學學程的老師來上課,內容包括生物晶片、基因治療、再生醫學等等。她認為這是一門跨領域的課程,因此沒辦法在短時間內學得專精,但最大的收穫在於調整自己的學習心態,如果太過習慣於自己學科的傳統思維模式,容易落入窠臼,所以她鼓勵大家在課堂上勇於發問,學習其他領域的基本用語及概念;另一門「醫療責任與訴訟實務」,主要是在課堂上探討醫療訴訟的過失責任、損害賠償關係。她認為這門課最有趣的地方是,因為過去長時間浸淫在法律領域裡,容易只用既有的系統去思考問題,因此對其他領域產生盲點,而在這堂課裡則能進一步去反思。

課外的個人成長

「持續你的語言學習,因為語言可以使你的世界更寬廣。」李軒笑稱語言一直是自己學習上的痛,在過去並沒有太過注重語言學習,造成她在研究上的阻礙,有時候需要同時研究其他國家的規範,卻因為語言不同而不順暢,甚至因而錯失許多機會。她更鼓勵大家掌握學習資源,例如在某堂課程曾討論到生物列印的管制問題,老師建議她可以到中研院上課加強,藉此加深對管制理論的了解。除了前面提到與研究相關的課外活動,李軒也很喜歡看電影、表演及展覽,且常常在臉書上分享心得,偶爾會做羊毛氈等手工藝品抒發壓力,這對她繁重的研究生課程是一大樂事。

法律實務經驗

李軒曾參與北醫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和事務處合作的法律諮詢計畫,以預約制的方式處理校友、學生或教職員面對的一些糾紛。她也協助校搞、排版北醫與清大合作的期刊《法律與生命科學》,在製作法律期刊時,她學習到藍皮書(The Blue book)的註腳標準格式,對未來寫作論文有極大幫助;後來她在老師的推薦下,幫忙藥品查驗中心進行修法工作。而她認為法律人平常都是負責法律適用的部分,較少立法工作,這次的經驗幫助她了解行政與立法機關的思考面向,或是未來適用法律會產生那些困擾,具有極大的挑戰性。

大學與研究所的差異

李軒認為大學與研究所最明顯的不同就在於學習方式,大學偏向知識的接收者,可是到了研究所是討論、互動的參與者。就北醫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而言,每個人會針對課程內容找出問題、進行研究,最後在課堂上發表,而老師會針對發表內容,點出學生沒有注意到或是矛盾的地方。因此學生不再是單純的接收者,是互動參與者,必須有邏輯的提出看法;再來就是學習動機不同,大學念法律系多半以通過國考為主,修基本的行政法或刑法。但到了研究所,學生開始有選擇性,可以針對自己有興趣的領域研究,並非以國考為目的。很多人都不確定自己該先工作還是先念研究所,但李軒認為這沒有標準答案,若是對問題發現的意識薄弱,先工作再念研究所會有所幫助,但也可能面臨經濟、年紀壓力等問題。而對她來說,念研究所最大的幫助,就是單純地享受學習新知的快樂。

對法律人,你可以有更多想像

「對任何事都保有好奇心,那會讓你成為豐富的人。」法律人未來會面對不同職業、領域的人,若能擁有相關的知識,會更有助於去切入分析問題。很多人都覺得法律人未來只會是律師、檢察官,被國考壓抑到失去單純學習的快樂,但李軒覺得法律人其實可以接觸更多跨領域的實務訓練,像成為藥廠法務部、醫院法務室人員,甚至是制定政策,不要將自己侷限在傳統的想像裡。「你不可能靠學校就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她再三強調自發性學習與閱讀的重要性,像是老師的研究案、出國機會或是學校提供的實習,唯有平時就做好準備,機會來時才能馬上抓住!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