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感謝上銀科技創辦人暨董事長 卓永財先生 以此講座鼓勵後輩:「虛心學習  勇於挑戰」

講座由台北醫學大學與 IOH 合作產出,並由 IOH 幫手 張鈞婷、李效慈、莊婕廷、李宗翰、李怡璇、謝育霖 協助 責任編輯:莊婕廷 核稿編輯:林立麗  

臺北醫學大學 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 許芳齊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就讀北醫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的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此講座於 2017 年底前錄製,拍攝畫質與講座架構較為精簡,建議也可至平台上觀看其他同校或同系講座
穿梭在好奇心帶來的美景

「聽起來好像是一個學生走錯教室的故事,事實上,我正奮力擁抱好奇心帶給我的絕美風景。」從北醫公共衛生學系到紐約大學的醫學工程學系,最後來到北醫攻讀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在這三個領域中遊走的芳齊,笑稱自己是個好奇心過盛的胖子,過程中曾遭遇許多人質疑,但他認為跨領域就是不斷挑戰過去未曾接觸的事物,不讓任何藉口阻止自己去學習新知。

台北醫學大學生活

台北醫學大學周遭生活機能方便,集所有好吃、好玩、好買的東西於一處,還能在小而美的校園看到矗立的台北101大樓。但芳齊笑道,身為一個研究生,看到的只會是清晨的台北醫學大學,以及晚上的101大樓。又因為就讀北醫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有90%的時間會待在中央研究院,視野所及就只是中央研究院外的一堵石牆,還有下著雨的南港展覽館捷運站。對他來說,博士班的生活就是充斥著看不完的資料、做不完的實驗,甚至連颱風天都要繼續餵細胞、餵實驗老鼠,因此熬夜只能算是家常便飯。

北醫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簡介

北醫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乍聽有些饒口,事實上它是雙聯學程,由中央研究院與北醫、中國醫、台大、慈濟、高醫、陽明、國防醫七所大學的醫學院合辦,由七校招生,進入中央研究院進行研究。學程提供大量獎學金,以期學生能在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進行研究,一般學生有30,000元左右的獎學金,而主治醫師或住院醫師級有80,0000元獎學金。看似優渥的獎學金,但因為必須把大部分時間放在中央研究院、繳交研究報告,芳齊認為:「其實也就是養家的一份薪水罷了。」

北醫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特色

就讀北醫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的學生來自各行各業,有醫師、統計學家、研究助理,甚至是工程師。因此在這樣多元的教室裡,同學間更能夠激盪出火花,幫助彼此解決遇到的臨床問題。而對轉譯醫學的研究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將實驗結果放在臨床上,對病人直接產生貢獻,北醫校內除了有經驗豐富的老師、研究設備及獎學金外,一校五院提供的大量病人資源能讓收案時更方便。

轉譯醫學之任務

"From Benchside To Bedside"這是一般人對轉譯醫學下的註解。事實上,轉譯醫學不只包含臨床研究,還囊括基礎研究裡的各個相關科目,像是流行病學、臨床醫學、藥理學、醫學工程等,是連接基礎研究與臨床治療的橋樑。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藥品在某些人身上可能有療效,卻伴隨著副作用,更甚者產生不良反應,這些都歸咎於人的基因。因此找出藥品或是治療方式對一個人的最大效用,便是轉譯醫學的任務。

北醫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課程

一般生在進入北醫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時,對臨床治療可能不太熟悉,因此芳齊建議在 "Clinical Rotation"時一同和醫師或臨床的老師訪視病人,能夠站在第一線看到病人面對生死的反應。或是一起進行治療計畫,嘗試各種新式治療,還能接觸到新的影像設備及臨床資料。之後不論一般生還是醫學生,都必須參與兩個學期的"Lab Rotation",直接進到中央研究院老師的實驗室裏,他認為這是了解老師的最好機會,可以熟悉各個老師的研究領域,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甚至可以開始撰寫博士論文。但不可諱言,大部分老師會期待學生已經想好主題才進來這個實驗室。

博士資格考才是關鍵

如果醫師想要就讀轉譯醫學研究所,芳齊建議要先降低自己的診次,並且找出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或是臨床上遇到的問題,從而延伸研究主題。如果是一般生,也可以在這裡磨練專長、拓展視野。要進入北醫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必須到與中央研究院合作的醫學院校提出申請,除了繳交基本申請資料,還必須提出個人的提案。而面試時主考官會給學生一篇學術論文,要求在短時間內回答問題。因為北醫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是屬於國際研究生學程(TIGP),面試、授課、報告、論文都必須用英文完成,所以不似其他大學將英文當作畢業門檻,而是當作入學門檻。畢業條件則是以第一作者的身分發表SCI、SSCI或EI論文,並且通過博士資格考。所謂博士資格考,就是寫出一個完整的研究計畫書,並且在三到四個小時的時間裏,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說服委員們,全程必須獨自一人面對口試委員。「當然,老師願意放人才是最重要的。」他打趣道。

挑戰自然規律與人種差異

芳齊的研究主題為「癌症的免疫治療」,他認為是在挑戰自然的規律與人種差異。傳統的癌症治療都是利用手術、化療或是放射治療來移除腫瘤。而所謂免疫治療,是利用自身的免疫活性,讓免疫細胞攻擊人體內的腫瘤細胞,以達到治療癌症的效果。聽起來容易,但癌症病人身體虛弱,癌細胞生長速度又極快,所以如何在最好的時間點成功且有效地激發每個人不一樣的免疫反應,是他目前研究上的一大難題。而他的實驗除了使用老鼠,還會以超音波或放射治療做輔助,來增加免疫效果。而在增加的免疫效果裏,他會去監測白血球、免疫細胞、淋巴球等是否有上升的趨勢。最後回歸到人的基因上,他期望針對每個人不同的基因,設計出最適合的免疫治療方式,甚至是形成新的治療藥物。

印象深刻的課程

芳齊認為實務課程讓他有最直接的成長,像是「醫學統計學」這門課中,他們將2,000多個類風溼性關節炎病人(Rheumatoidarthritis)的基因資料攤開,利用統計的方式,在基因庫裏面尋找有效的調控位點,並從可以拿來治療的位點中設計實驗,發展新藥物。而「臨床醫學特論」是開給所有非醫學生的一般學生來修習,中央研究院邀請到國內臨床界各個領域的菁英學者來進行演說,讓學生在短時間內,了解各個臨床醫學領域裏最先進的研究方式,或目前大家最關心的話題。「轉譯醫學」則開放給所有人修讀,內容包羅萬象,除了基礎醫學,還有藥物開發、政策、臨床試驗,甚至是國際合作等議題,都是由專精的學者及官員來分享。他認為,只有中央研究院才能邀請到這些菁英來為學生講課,所以即使不是北醫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的學生,他也非常推薦來上臨床醫學特論、轉譯醫學這兩門課。

打開門看看更先進的世界

「如果你一心都放在研究上,在畢業的時候通常會拿到兩種東西,除了一張文憑,還有同學的喜帖。」在繁忙的博士生活中,芳齊還熱愛戶外運動,像是爬山、滑雪、潛水,甚至是看球賽、各式各樣的表演,找到屬於自己獨特的紓壓方法。對他來說,生活不是只有跑資料和寫論文,應該要更豐富才對。同時間,他也努力累積經驗,參與學術研討會,增加自己海報發表、用英文演講的機會,他希望大家好好把握參與國際研討會的機會,因為在這樣的場合中,才有機會看到更為先進、尖端的世界,而非躲在國內閉門造車。

博士的首要職責

芳齊認為大學和研究所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是否成長為一名獨立的研究者。從學士、碩士一直到博士,並不像小學五年級升六年級一樣搭直達車,而是需要付出努力、改變人格的過程,一個不斷換手駕駛的過程。學士時期是在學習廣博的知識,學習問問題的技巧;碩士開始接觸到真實世界,嘗試解決一個可以解決的問題;到了博士班,不會是碩士班的延伸,他認為磨練自己的心性、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才是攻讀博士的首要工作。

心越大,你眼中的世界就越大!

「探索著未知的疆界,你看到的永遠都是一個人奮鬥的背影。」很多人會質疑自己是否該繼續念博士,或是選擇放棄。徬徨、猶豫,這些負面情緒都是正常的情緒抒發,因為念博士班是一條沒有指標、必須獨自一人在黑暗中前進的道路。他認為念研究所的意義,就在於找到激勵自己的方法,支撐自己走過不知前方是否為懸崖的道路,到最後懂得去定義真正的自己。博士不是教授的通行證,也不是官員的裝飾品,它在砥礪人格的同時,也使人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他相信當人站的高度越高,就能看到越大的世界:「這個世界還很精彩,你的心越大,世界就越精彩」。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