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感謝高雄呂媽媽以此講座鼓勵後輩:「孩子 記得爸爸媽媽永遠愛你噢 放膽去逐夢吧」

講座由高雄醫學大學與 IOH 合作產出,並由 IOH 幫手 薛家悅、唐千惠、楊育杰、游子瑩、王心瑋 協助 責任編輯:林立麗

高雄醫學大學 毒理學博士學位學程 黃聖翰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就讀高醫毒理學博士學位學程的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此講座於 2017 年底前錄製,拍攝畫質與講座架構較為精簡,建議也可至平台上觀看其他同校或同系講座
博士不只是頭銜更是責任

「去寫一個完整的故事才是博士班應有的水準。」黃聖翰在取得高雄醫學大學藥學碩士後,繼續以在職進修的方式攻讀高醫毒理學博士學位學程。儘管起初僅僅是想讓自身碩士研究能變得更加完整、對毒理學領域其實一知半解,聖翰還是在求學之中找到努力的目標與使命感,更發現到毒理學的範圍是超乎想像的遼闊,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食品、藥物、環境汙染、法規到生物資訊演算無所不包。身處於食安危機頻傳的現代社會,聖翰認為自己做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釐清更多問題,拼湊出更完整的事件真相,捍衛人民知的權利!

醫藥生技領域的南霸天

高雄醫學大學擁有豐富的醫藥、護理、口腔衛生、生命科學相關科系,其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是南部數一數二的醫學中心,就近提供學生許多研究資源。雖然校地不大,但位於三民區精華地段,不僅鄰近捷運後驛、高雄火車站,且周遭飲食選擇多樣,還有不少印刷店,方便學生列印作業、論文。

高醫毒理學博士學位學程簡介

自2011年林杰樑醫師揭發塑化劑事件,食品安全議題開始受國人重視,政府大力推動食安風險管理,高雄醫學大學環境醫學中心的毒理學實驗室也因運而生,而在藥學院之下也成立毒理學博士學位學程。雖然報考毒理學博士需要生物醫療背景,但聖翰強調這樣的背景不等於做起研究會比較吃香,因為毒理學不只是研究毒性機轉,從臨床實驗、免疫毒性、環境物質毒性、風險因子評估、管制藥品法規、生物資訊都是其範疇,所以他認為不非得要什麼背景才適合念毒理學博士,而是要先搞清楚自己屬於什麼研究類型,知道自己想透過博士班達成什麼目的,進來後再透過毒理學博士班的必修、核心課程,決定自己想往毒理學的管理、臨床、科技還是資訊領域精進。

高醫毒理學博士學位學程未來發展

如果想要四年就畢業,高醫毒理毒理學博士學位學程要求同學必須在科學期刊發表三篇研究或影響因子總和3.5以上,英文檢定則可以考全民英檢中高級、TOEIC、TOEFL、IELTS,這些檢定有各自不同的門檻,但都不至於太難達到。在畢業後發展上,除了可以進入學術界從事教職之外,台灣自2014年推動毒理學家認證的國家考試,其考試內容與體制和美國相似;而至各大企業從事環境安全、勞工職業安全研究與促進也是常見的就業選擇;若想進政府部門工作,一般是進入食品藥物管理署,進行食品、藥物安全把關與毒性評估。

研究生大揭密

「在職進修好嗎?該怎麼選指導教授?」常是許多同學的煩惱,聖翰認為:「所有的收穫都取決於自我要求。」他自己本身是在診所擔任藥師,又一邊讀博士班的,雖然這樣的生活比較緊繃,但也因為藥師這份工作,讓他可以更貼近人群,深刻了解到大眾對藥物、毒性物質的誤解,再再強化他研究毒理學的熱忱。至於選指導教授方面,聖翰指出教授的研究領域、帶研究生的風格都是很重要的考量,以領域來說,毒理學分為實際操作的“WetLab”和後端處理的“DryLab”,前者是會做細胞檢體、動物實驗,後者是利用既有資料庫進行歸納演繹;以風格來說,有些教授會要求學生要朝九晚五到研究室報到,有些則只要求同學定期交進度即可,還有些教授會很清楚解釋每個實驗操作步驟,有些則是僅說明理論架構,這些風格沒有絕對的好壞,端看同學覺得哪種比較適合自己。另外,常有人以為選教授就要選名氣大的,可是聖翰提醒名氣大的教授雖然擁有比較多資源,但由於事務繁忙,可能較沒有時間親自督導學生。

個人研究主題

因為跟隨過不同的指導教授,聖翰的研究主題有二,第一個是「管制藥品品項分級與國際對照之資料庫」,內容是將台灣的藥品管制分級數與國際對照,並研究是否該因應民情不同有所調整,期盼能提供政府當作未來政策制定的參考;第二個是「非基因毒性肝臟致癌物研究」,聖翰的研究動機是因為觀察到動物實驗所耗費的龐大資源與經費,故希望能透過資料庫整合既有的網路資源,透過演算法,建立出模型,藉此減少繁瑣的動物實驗。

印象深刻的課程

聖翰形容「生命藥學特論」是一堂「賦予自己使命感」的課程,因為這門課讓他體會到人對藥物、食品的代謝消化方式都是相同的,讓他了解到不論中藥、西藥,其實都該以同樣的規格標準去檢視其安全性問題;「高級實驗毒理學特論」則是會認識實驗器具的操作方式與分析原理;「高級毒理學資料探勘特論」則探討如何以演算法去整合既有研究資料,從中找出規則,來幫助未來從事相關主題研究的人能減少資源浪費,是這門課幫助了聖翰確立下自己的研究主題;博士班的「專題討論」其實與大學部、碩士班的翻譯文獻來做報告有很大的差別,同學是要自己去整理五到十篇自己有興趣、有關聯的論文,將之濃縮成15到20分鐘的上台簡報,重在傳遞論文精華、與自己未來研究的關聯。

碩博士生大不同

「當初我的指導教授告訴我:你要搞懂遊戲規則,這是一個很嚴肅的事情,追求學術殿堂,在博士和碩士之間其實有很大的落差。你會問:不都是在做研究、寫論文嗎?不就是一直找尋問題,再找尋解決方法?只是報一篇和報三篇的差別?這當然不是。」聖翰提到碩士生在學期間通常還是教授或博班學長姊指導你該做什麼,基本上就像接受口令後去執行任務,畢業後則分為兩種人,一種是混學歷,畢業後馬上將所學忘光光,另一種則是稍微了解做研究是怎麼一件事;然而博士生都是獨自開始、執行一個全新的研究計畫,而且全靠自己掌握進度,其中所要花的時間心力絕不是碩士能相提並論的,故聖翰建議學弟妹最好趁博一多修課,往後便可以專心投入研究,在做實驗前,不妨都畫出想像的流程圖,便於事後比較改進,還有可以重要度、緊急度來替研究生活的大小事做排序,藉此達到良好的時間管理。

你對社會的影響力是什麼?

「當你從學院畢業,取得博士學位,你應該要比老師更厲害,因為老師是針對他的研究領域很了解,他不一定了解你的研究領域,你的領域必須要針對你的研究有充分了解,甚至比老師更了解,才有資格取得博士學位。」聖翰認為念博士班是從興趣出發來從事研究,藉此挖掘更多問題的過程,博士並不是躲在象牙塔的孤傲學者,而是對社會大眾擔負著追求真實的責任,用自己的研究成果為民眾解惑。最後,聖翰勉勵莘莘學子:「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與其追求學經歷,不如培養你自己的影響力!」他深信每段經歷都會在生命留下軌跡,而這些軌跡往往才是最珍貴的收穫。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