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感謝高雄呂媽媽以此講座鼓勵後輩:「孩子 記得爸爸媽媽永遠愛你噢 放膽去逐夢吧」

講座製作由 IOH 幫手 李欣怡、何瑜萱、施辰靜、陳彥妏、陳韻安 協助責任編輯:陳彥妏核稿編輯:林立麗

小港醫院 復健科物理治療師 劉雅棻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在小港醫院擔任復健科物理治療師的工作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物理治療,讓人們活得更好

劉雅棻出生於高雄,現為小港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她在高雄醫學大學求學期間原先主修職能治療,但在一次參訪精神科的經驗之後,認為這樣的工作環境不適合自己,開始尋求轉系機會,最後進入物理治療系。畢業後她走入臨床,成為物理治療師,工作五年後選擇在職進修,加強自己的研究能力,一路走來,她認為物理治療是個可以幫助人活得更舒適的專業,而在接觸許多病人之後,她重新詮釋了對於「年輕」的定義:保持學習熱忱與好奇心,心境決定一個人的年齡。

什麼是物理治療?你所不知道的3M

物理治療意即透過觀察、評估及分析找出病因,並使用3M治療方式,改善病人的生活,其中3M包含徒手療法(Manual)、運動療法(Movement)及儀器療法(Modality)。透過徒手調整關節或肌肉幫助病人,即是徒手療法:運動療法則是以肌力訓練的方式調整肌肉的平衡與控制;儀器療法則是改善病患的循環及疼痛問題,包含熱敷、水療和電療等等皆屬之。

臨床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能夠發揮在醫療臨床、預防醫學、運動治療等領域,或是走入社區,發展更高品質照護的物理治療所。在臨床上,包括神經疾患如中風、腦外傷、脊椎損傷;骨骼肌肉方面如五十肩、下背痛及落枕;心肺方面如慢性肺阻塞疾病、心臟手術的術後復健;小兒如腦性麻痺、發展遲緩;以及急性病房如骨折、人工膝關節術後照護等,皆屬於臨床物理治療的範疇。

運動員與長輩的健康,我們來守護

除了臨床需求以外,物理治療師也守護著運動選手的健康,其中包括運動功能強化及治療運動傷害等。而隨著人口高齡化,預防醫學的發展也日益蓬勃,例如透過體適能訓練,發展出預防及延緩失能的照護計畫,以及因應長照2.0出現了越來越多居家型物理治療所。

公辦民營的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小港醫院為政府委託高雄醫學大學經營的區域教學醫院,除了提供臨床服務以外,還進行教學及研究,未來透過擴建,期待能永續經營五十年,為更多小港及前鎮地區的人們提供服務。

港醫院復健科工作環境

雅棻任職於小港醫院復健科,但她笑稱自己並非「復健師」,復健師是一般民眾習慣的統稱,但其實沒有「復健師」執照,她考的是「物理治療師」執照,必須在物理治療系畢業並且完成實習後,才有資格參與考試。比起醫院中的其他科別,復健科主要是進行非侵入性治療,也因此受到感染或針扎的風險都比較低,在一例一休之後更實行了週休二日,工作環境相對穩定。復健科的病患年齡範圍廣,工作內容涵蓋前端預防到後端治療,並且常常需要與醫師、護理師或其他專業人員協作,以病患為中心,提供有品質的服務。

物理治療組組長的工作內容

雅棻身兼組長,因此在臨床工作以外,還需要處理許多行政文書、評鑑或計畫推廣等業務。同事當中,10位物理治療師有9位擁有12年以上的教學醫院臨床經驗,更有一半的人透過在職進修取得了碩士學位。

物理治療師的行程

每天早上,雅棻先處理組長所需負責的行政文書,接著到急性病房進行臨床治療,通常一個上午約會有8到12位病患,下午則到電療室,平均幫助25到35位病患。每週需閱讀實習生的輔導週記,了解實習生的學習和適應狀況,並且每週有一天需要加班到晚上九點。一整年下來,除了臨床工作外,雅棻不僅帶領兩梯次的實習生,還會參與院級計畫的進行,以及研究項目的結案等等。

白色巨塔?醫院裡的小螺絲釘也能改變你的人生

雅棻直言,目前許多醫院仍是以醫師為本位的思考,但隨著跨領域思維的興起,醫院裡的其他醫護人員也日益受到重視。雅棻最大的成就感來自病人的回饋,曾經有一位英國的病人,股骨頭壞死但未及時處理,來台後接受人工髖關節手術,術後由雅棻協助物理治療,透過運動治療及姿勢調整,來改善其症狀,病人後來再度來到台灣,特地告訴雅棻:"You change my life."並稱讚她是個溫暖的治療師,這讓雅棻非常感動,雖然物理治療不會直接治療病患的疾病,但確實大大提升了病患的生活品質。

成為有溫度的物理治療師

身為一名物理治療師,雅棻常常需要面對各式各樣的人,因此「喜歡與人互動」是物理治療師的必備特質,也需要敏銳的「觀察力」去觀察病人運動狀態。在教導病人運動方式及進行衛教的時候,「溝通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面對身體不舒服的病患,雅棻希望自己能夠發揮「正向思考」的感染力,做個有溫度的治療師。

物理治療師的職涯未來

不同於醫院的物理治療會有健保給付,物理治療所的服務是自費的,每位病患能得到更完善的照護,加上人口老化趨勢,讓居家型物理治療所的數量日益增加,專業的物理治療所會是未來許多物理治療師可以發展的去處。此外,國民體育法新增了對運動防護員及物理治療師的規定,物理治療師可以往運動醫學的領域鑽研,成為運動員的守護者。

從學校跨越到職場,再回到學校

在高醫物理治療系,大四的學生整年都需要實習,雅棻認為這是自我檢視的絕佳機會,讓自己好好思考是不是真的要走上這條路。高醫物治系畢業後,雅棻的同學們大部分成為物理治療師,少數人考了學士後醫學系,或是轉戰保險金融業等等。雅棻本身則選擇在高醫工作,高醫非常支持同仁在職進修,她在就讀研究所期間,每週擁有一天公假,給自己充裕的時間完成研究所的學業。來回於學校和職場間,雅棻觀察到高醫的校園風氣和從前已大不相同,從過去的保守、獨來獨往,到現在擁有創新且開放的氛圍,實是一大進步。

16年走來,唯有持續學習,迎向新挑戰

回想當年在畢業之際,雅棻審慎思考自己究竟要走研究還是進入臨床,臨床要選擇醫院還是診所,到後來不知不覺在醫院工作了五年,也選擇回到學校在職進修,工作第10年時,她兼任組長一職,接觸到更多行政事務,她持續保持學習的心,也開放心胸接受新的挑戰。16年來,她曾到日本參訪日間照護機構,到荷蘭一探失智村的運作模式,也曾經為空手道選手進行防護工作,也因為身兼高雄市物理治療師公會的公關委員會主委,舉辦過秋遊、電影日等等活動。工作之餘,她則是透過瑜珈、旅行、享受美食等等方式紓解壓力。

心境決定年齡,好奇心與學習力才是關鍵

經由物理治療的工作,雅棻接觸到許多長輩,她說:「有些65歲的長輩活起來像85歲,也有一些85歲的長輩活得像65歲,我覺得最主要的差別在於,他們對於事物保有高度的好奇心與學習力。」心境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年齡,雅棻鼓勵大家,選擇一個喜歡的領域傾注心力,保持好奇與不斷學習,成為其中的佼佼者吧!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