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感謝藍鯨隔音門 林經理 以此講座鼓勵後輩:「人生定位以及努力一樣重要」

小幫手:施敏媛

責任編輯:張紹敏

臺灣師範大學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王宜方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就讀臺灣師範大學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原「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的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學測差一級,錯過第一志願卻讓我找到新定位

王宜方是個充滿浪漫、冒險想法的女孩,從小嚮往詩詞風月,懷有文學夢,也在替同學製作國文筆記的過程中萌生「成為國文老師」的目標。然而,宜方在學測中失利,少了關鍵的一級分,誤打誤撞進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幼教組(112 學年度更改系名為「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一心希望以雙主修的方式圓夢,卻意外發現自己對幼教的喜愛多於國文。「你以為的岔路,可能正好連接著未來!」宜方在人發系挖掘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在實習與活動中找回教學的初衷、更步入偏鄉、跨出臺灣,看見更多教育的可能性。

不再「只培訓老師」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以「老師的搖籃」聞名,設有中等師資課程(國、高中),如今已轉型成綜合型大學,從音樂、企管到工程科系皆有,共有校本部、圖書館校區、公館校區與林口校區。校本部地處大安區文教中心,與臺大、臺科大合作三校聯盟,提供同學跨校修課、輔系的機會。臺師大非常盛行跨域學習與海外交流,有豐富的交換學生、語言學伴計畫。此外,由於本部鄰近師大夜市、公館商圈、青田街與華山,不論是基本的食衣住行或耍文青的咖啡廳都一應俱全,可說佔盡地利之便。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究竟學什麼?

「你們是在研究考古的人類學嗎?」宜方笑著回應,人類學探討的是歷史、文化的全面演進,人發系則是針對個體從出生到死亡發展的微觀研究,簡言之,便是學習理想的家庭教育與生活樣貌。系上分為家庭生活與教育組(家庭組)與幼兒發展與教育組(幼教組),「家庭組」課程如婚姻與家人關係、烘焙學、家庭資源管理等,學習如何經營家庭生活;「幼教組」課程則如幼兒教保概論、幼兒文學、嬰幼兒體能與遊戲等,讓宜方發現幼教絕不止於幼兒園,生活中的繪本、服飾、戲劇都是其應用的一環。

師大人發系課程規劃

家庭組、幼教組為獨立招生,在課程規劃上相當類似。大一、大二學習專業理論;大二、大三開始接觸應用課程與編寫教案;大三、大四則進入實習現場。系上的共同必修包含「人類發展」與「家庭發展」,前者幫助同學認識各年齡階段的發展任務,如青少年傾向將自己當成人群中心、較重視同儕,因此會出現「想像中的觀眾」;後者則介紹家庭的各個發展階段,如伴侶結合、新婚期、家有新生兒期、家有青少年期、空巢期等,以及多元家庭的型態。宜方分享,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幫助她回饋到自己的家庭身上,更懂得體貼、包容與進退,同時也能將專業寫入教案,轉化成幼兒、成人都能吸收的內容。

師大人發系有什麼特別的資源?未來出路呢?

人發系的每一位學生都會經過安排進入職場實習,單位如托嬰中心、親子館、親子餐廳、出版業、婦嬰用品產業等,另外,同學也能參與在各個教授的研究計畫中,宜方曾參與的研究是透過畫作分析幼兒的生活脈絡,對她而言是十分有趣的經歷。在硬體資源方面,系上有專屬的服裝製作室、食物製備室、幼兒保育專用教室。在畢業出路方面,宜方提到多數同學並不會走入教職,以幼教組為例,除了進入幼兒園、高職幼保科擔任老師,亦可從事兒童傳播產業(如劇團、節目)、出版業、婦嬰用品業等等。

(更新影片資訊:自 109 學年度,師大人發系開設「幼教教程」,因此學生能成為國高中老師、幼兒園教師)

師大人發系幼教組特色「雙實習」

幼教組的實習分為「幼兒園教保實習」與「幼教職場實習」。幼兒園教保實習的時程為大三下到大四上,每週至少有一個早上需在幼兒園現場,透過自己設計的教案、桌遊來帶領幼兒,也體會到落實課本理論的困難處;幼教職場實習則是更為多元的暑期實習,宜方當時選擇進入托嬰中心,接觸一歲半到兩歲的孩子,直言必須和他們鬥志、鬥勇、拚體力,才能幫助他們建立生活常規與適應團體生活。「我過去以為自己不喜歡小孩,但在跟孩子的交流、回饋中,我找到自己的目標所在。」實習過後,宜方確定自己喜歡與孩子的互動,更希望未來能在教育現場中幫助他們在做中學、快樂成長。

學姐說這堂必上!

系內必修「嬰幼兒社會與人格發展」是宜方印象深刻的一門課,其中學習到許多發展理論,都讓她更明白自己的人格如何受家庭影響。以「習得無助感」為例,宜方小時候因為數學成績差,長輩給予「你可能就是數學弱」的安慰,反而讓她認定自己數學註定不可能好。此外,這門課也帶領同學進入幼兒園進行「社會地位測量」,讓宜方意識到幼兒園已是一個小型社會,進而持續反思自己的成長與蛻變。此外,服裝學、色彩學、「西遊記與人生」都是她推薦學弟妹的精彩課程(詳細內容介紹,請點選「這堂必上」章節按鈕觀看)。

以為教育只是這樣?走出去拓展想像力吧!

宜方曾參與在「孔子行腳」偏鄉教育活動,與中國、香港、臺灣的大學生交流、共同設計教案,過程中看見截然不同的教育樣貌,發現教育沒有標準公式。離開了市區,面臨教育現場資源、人力上的差異,但「讓學生喜歡學習」仍是共同的課題。「以前我只在意自己可以怎麼教,卻沒想過學生可以怎麼學。」藉由這個活動,讓她重新思考教學的初衷,再次體察學生真正的需要。此外,宜方也藉著「僑委會青年搭橋計畫」走訪澳洲布里斯本,與駐外人員、僑胞交流,聽聞當地也十分重視幼教,讓宜方看見自己能夠學習、借鏡的機會。

未來仍會有很多轉折,千萬別排斥走上岔路

為了完成當文學少女的夢想,宜方申請雙主修國文系,進去後才發現國文與自己想像中大不相同,還面臨衝堂、擋修、延畢的各種挑戰。想起當初執意非國文系不讀的自己,她說:「未來可能會有很多轉折,要樂觀地面對。因為學測考差,才讓我發現自己對幼兒教育的熱忱。」而當時家人的擔憂與意見,此刻的她也漸漸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卻也更加感謝家人讓她自己選擇、自己嘗試、自己跌倒。最後,宜方想鼓勵自己以及正在觀看本支講座的同學們:「請抬頭挺胸地說吧!你其實比你想像中更厲害,對自己更有信心,就會閃閃發光。」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