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感謝上銀科技創辦人暨董事長 卓永財先生 以此講座鼓勵後輩:「虛心學習  勇於挑戰」

講座製作由 IOH 幫手 王心瑋、張鈞婷、王啟嘉 協助 責任編輯:陳端博 核稿編輯:林立麗

帕森設計學院 Parsons Philip Liu 劉恒瑋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就讀帕森設計學院建築學系的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此講座於 2017 年底前錄製,拍攝畫質與講座架構較為精簡,建議也可至平台上觀看其他同校或同系講座
美國求學緣起

劉恒瑋Philip本來最感興趣的領域是歷史,但在某次因緣際會之下聽了建築系老師的分享後,開啟了他對建築的興趣。由於國高中都就讀台北美國學校,因此大學時Philip選擇到紐約帕森設計學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就讀建築系。帕森設計學院屬於新學院(The New School)底下的其中一間學校,新學院創辦於1919年,成立之初是為了接納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被迫離開歐洲的學者,因此學校偏向開放、左派的風格。

帕森設計學院校園特色

帕森設計學院是由美國印象派畫家所開創的學校,以設計享負盛名,專長為室內、廣告及平面設計領域,其中室內設計更是全球最早開創,教學上著重於設計的方法與藝術性方式的表達。由於學校90%是來自業界的老師,故能讓學生獲取設計界最新資訊與觀念,上課內容切合當代潮流。

紐約生活

紐約擁有相當豐富的藝術資源,例如享負盛名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古根漢美術館,以及各式最新潮的展覽都在此展出,對於藝術設計領域學生來說,是非常適合學習的環境;Philip 分享到建築設計其實必須不停思考如何與周遭城市呼應,而紐約豐富多元的文化底蘊恰好提供了充沛的養分。另外,他提到宿舍是認識新朋友最棒的地方,身處在文化大熔爐紐約,可以遇到相當多元文化背景的室友,是相當特別的經驗。

建築系簡介與課程

帕森設計學院系所涵蓋建築、工業設計、室內設計、燈光設計以及產品設計,各系沒有獨棟系館,而是有所交錯,希望藉此能激盪出更多創意。帕森設計學院建築系是所有系所中唯一擁有個人工作室的,系上也提供3D列印與雷射切割機,讓同學能夠不受限地發揮、運用不同的材料於設計之中。帕森設計學院建築系入門課程包含有透過實作認識各種不同材料,如木頭、鐵線等;也有藉由炭筆、寫生,學習以繪畫將自身想法化為實際;設計課(Studio)訓練學生使用藝術性想法思考事情;另外”Sustainable system”課程目標是讓同學嘗試將環保思維融入於設計中,Philip在這門課的期末報告主題為紐約噪音分布;直到第三學期之後,帕森設計學院建築系才會有更多核心課程。

印象深刻課程

大二時,Philip修了"Design Studio One"課程,這堂課雖然教的是基本觀念,但老師要求非常高,當老師覺得學生作品沒有用心,甚至會當場把作品撕毀,因此修課同學常常為了這堂課在工作室待到兩點左右。課程開始時,老師會教授學生如何精準地把模型的實際長寬高畫出來;接著會做一些結構練習,一步步從2D進展到3D,即使是做同樣的東西,也需要不停嘗試其他可能性,以便使作品能更加完美。在這堂課中,他認為從教授身上學到最多的其實是工作態度。

大三時,Philip修了"Design Studio Three",這門課的老師相當鼓勵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去設計產品。該學期課程目標是設計一間位於河邊的船屋,因此剛開學時老師帶著所有學生去參觀船屋,在擁有初步概念後,展開設計。老師期望學生能提出獨特的表現方法,找出真正喜歡及適合的設計,而非只是照本宣科地交差了事,像是利用兩種材料來產生不一樣的變化,藉由平面、剖面及模型三管齊下,學習從不同思考面向來發展設計。藉由這兩門課的磨練,Philip逐漸掌握到設計最好的表達方式並不只有口說,還能利用圖片及模型來作呈現。

台聯會經驗

有感於校園裡台灣留學生數目逐漸降低,且本來創社的學長姐也快畢業了,Philip因此選擇接下台聯會會長職位,希望能透過制度化、系統性的方式讓台灣學生重新連結起來。他認為大學生活是一生中難能可貴的時間,期許自己能藉由活動幫助台灣留學生交流情感,在 2016年,他們便在學校裡舉辦了有史以來第一次農曆新年慶祝活動。此外,由於不少同學擔心實習及畢業後的工作問題,台聯會也致力於創造業界與校園間的橋樑,幫助學生們更順利地與職場接軌。

求學體悟

Philip認為「紀律」是最為重要的,不管做任何事情,若是缺乏紀律,便很難將事情完成;另外,必須保持高度的自我要求,唯有如此才能不停地進步,一天比一天有著更好的表現。他也提到「規劃」的重要性,規劃事實上也是紀律的一環,做任何事情都需有SOP和系統性方法,才能順利如期完成。對於人生規劃,Philip認為雖然聆聽旁人意見也是相當重要的,但記得千萬不要全部採用,適時做為參考即可。最後,他鼓勵大家,當面臨挫折時,與其自怨自艾認為這是命運的挑戰,不如換個角度思考,正是藉由這些磨練,讓人能有所成長,造就現在的自己。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