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感謝藍鯨隔音門 林經理 以此講座鼓勵後輩:「人生定位以及努力一樣重要」

責任編輯:IOH 編輯部

慈濟大學 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 邱琦雅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就讀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的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樂於助人,我從偏鄉服務中立定教育志向

邱琦雅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下長大,個性樂於助人、擅於傾聽,也受外公擔任 20 多年里長服務經驗影響,從小就想從事助人工作,在高三偏鄉服務過程中,琦雅也發覺自己喜歡與兒童相處,「我想告訴偏鄉的孩子,他們的生命可以不一樣。」因此選擇就讀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並於大學期間修習中等教程,積極參與社工服務。她特別指出,「兒童、家庭、特教與輔導都是連結在一起的,就像是家庭其中一個齒輪動了,也會連動到其他的齒輪。」這也影響她繼續攻讀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兒童發展組,希望能夠成為看見孩子亮點的偏鄉國小老師,作自己與他人的光。

風景秀麗、資源豐富的慈濟大學

連綿的山脈、遼闊的海天,在花蓮慈濟大學,能夠以慢活的步調來過生活,校內也有許多豐富資源,包含學生保證住宿,也可同時在校本部以及人社院校區選課,以及借閱慈濟醫院及慈濟科技大學的書籍等。作為泛太平洋大學聯盟的一員,慈濟學生亦可跨校選修東華、宜蘭、台東、佛光、海洋與屏東大學的課程,並申請去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家進行海外交換。

而在實習部分,慈濟在海內外除了有眾多分會,提供學生實習、志工服務的機會,其志業體更涵蓋醫療、教育、人文、慈善等面向,讓學生畢業後可選擇進入志業體工作。比較特別的是,「慈誠懿德爸媽」是慈濟大學獨有制度,來自全臺各地的志工爸媽,透過每月一次來花蓮與學生的聚會,能進一步幫助學生排解生活上的煩惱。

慈濟兒家系=保母系?誰適合就讀?

與幼教系相較,兒家系不只著重於幼兒教育,更致力於培養兒童、家庭、老人領域相關的人才。「畢業後只能當保母和幼稚園老師嗎?」琦雅解釋,「我們的出路其實很多元。」除了進入兒童產業、社福機構,也可前往各縣市家庭教育中心工作,或投入學術研究;若想擔任幼教師,畢業後更可選擇進入慈濟大愛幼兒園工作。

誰適合讀兒家系?琦雅表示兒家系適合喜歡與人相處的人就讀。由於服務對象及領域相當廣泛,因此不能排斥接觸多元領域,此外也需要傾聽和花時間理解對方需求,愛心和耐心都是必要的特質。

慈濟兒家系四年學什麼?

在慈濟兒家系,大一會先從專業理論開始學起,例如人類發展、幼兒文學等。大二時,除了深入各種理論知識如兒童行為觀察與紀錄,還要分組選擇不同學群修習,慈濟兒家系共有五個學群,分為:「學前教育與托育學群」,主要學習學齡前兒童的相關知識,是教保員和保母必選學群;「家庭教育學群」,有親子遊戲與應用、婚姻與家庭等課程,修畢後便可申請家庭教育專業人員的證照;「兒童輔導與特殊教育學群」課程核心重點在於如何協助特教生及輔導兒童,因此系上也會開設諮商理論與技術課程;「代間方案活動設計學群」,目的在學習設計長者與幼兒可一起互動的活動;「兒家產業創業人才學群」,主要是學習數位媒體、企劃的製作。

因琦雅很喜歡學前組、家庭組及兒特組所學內容,故選擇了此三種學群,並在畢業時獲得了教保員、保母以及家庭教育專業人員的證照;此外,琦雅在大二時也有選修中等師資培育學程,接觸如班級經營、跨領域課程設計與評量等課;到了大三,則會修習實務運用相關課程,例如:蒙特梭利教學法、助人技巧、特殊幼兒教材教法等,在大三升大四的暑假,視選修學群的不同,學生也需前往不同機構現場實習,舉例來說,學前組要進入幼兒園進行教保實習,兒特組則需要製作專題;最後於大四統一完成實習發表。未來出路包含國中輔導、專輔老師,以及高中的生涯規劃科老師等。

慈濟兒家系除了帶領學生前往偏鄉服務,並結合在地資源回饋居民,系上亦創辦 YABI 兒童劇團、洄瀾及光復親子館,讓孩子深入接觸兒童戲劇。在硬體設備方面,慈濟兒家系則提供如蒙特梭利教室、符合國考標準的保母教室等專業場域,開放學生實務練習。此外,學生擁有許多國內外的實習機會,包含伊甸基金會、家扶基金會、親子館、童心圓等兒福機構,或是新加坡的特教機構、樂齡中心等海外單位。

這堂必上

「教育孩子的第一步就是了解。」琦雅十分推薦「兒童發展與輔導」,這是兒家系的入門課,在課堂上,會學習兒童於不同時期的發展狀況,並實際前往幼兒園,以兒童發展檢核表對幼兒進行分析判斷,除了累積實務技巧,更能與孩童培養感情。「家庭教育方案設計」則教導學生設計靈活的教學方法,藉此探查、分析對象的需求。琦雅曾運用所學規劃方案,對國小生進行衛生教育及安全宣導,「雖然很累,但看見孩子們的微笑,也會讓我不自覺露出笑容。」她充滿感激。

「感覺統合發展訓練」則結合感官體驗和動作活動,學習運用各種理論設計活動幫助特殊兒童,在這堂課上,琦雅閱讀了許多關於特殊兒童的資料,運用同理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需求。「如何讓兒童一秒就喜歡上我,是『兒童戲劇』課所培養的能力。」她分享,課堂會前往花蓮在地國小進行演出,將戲劇帶入孩子們的世界,並學習如何提升與孩子的關係,「透過看見孩子不同的樣貌,我也提升了自信和勇氣。」 

巴奇克希望志工隊、特教志工隊,用生命影響生命

喜歡服務、想接觸原鄉社區的琦雅選擇加入巴奇克(PAJIQ)希望志工隊,跟著志工隊前往花蓮部落幫小朋友上課、帶活動,雖中間曾因疫情與孩子變得疏離,但琦雅沒有放棄,最終成功培養彼此默契。「我的服務不會中斷,會一直持續下去。」當被孩子問起是否還會再回到部落,琦雅眼中燃起了熾熱的光芒。

由於想進一步擴增經驗,照顧到更多人群,因此她又加入特教志工隊,協助服務花蓮特殊教育的幼兒。「看見孩子的成長及蛻變,是最令我感到喜悅的。」琦雅分享,她曾耐心幫助一名患有過動症、自閉症的孩童,成功喚出家人的稱謂。孩童父母含淚的道謝,讓她更明白服務孩子的意義與初衷。

新加坡 EIPIC 實習,特殊發展幼兒教育

為了跨出舒適圈、拓展國際視野,琦雅申請前往新加坡的 Early Intervention Programme for Infants and Childred(EIPIC)實習,這與台灣的早療機構類似,主要服務對象是 18 個月到 8 歲的孩童,旨在結合活動與結構化教學,幫助特殊或發展遲緩的幼兒。

琦雅的工作內容是協助班級老師製作教材、教具,或與幼兒進行一對一教學等,語言差異曾讓她一度懷疑自己是否能理解對方需求。因此,琦雅主動學習了當地的特殊用詞,並輔以肢體語言拉近彼此距離,雖然全英語的環境帶給她不少挑戰,她卻並無抗拒人生中的挫折,鍛鍊了強大的抗壓性。

不完美才是完美,人因成長而偉大

「現在的努力,就是未來的收穫。」琦雅在大學時修習了 200 個學分,投入 440 多個小時進行志工服務,過程雖辛苦,卻豐富了她的人生經歷。這讓琦雅更加堅定成為老師的心,目前也繼續升學,往成為小學老師的路上邁進。「我們要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琦雅說,因為不完美,人才有成長空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渺小的偉大。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