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關於在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就讀公共事務碩士班的經驗分享
學校與學院介紹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at Austin,UT-Austin)是德州大學裡最大的學校,很多人會稱他為「公立常春藤」,學生有50,000名,教職有近4000人,共有15個學院,是一個全面性的綜合型大學。以涵所就讀的是公共事務學院(Lyndon B.Johnson School of Public Affairs),並提到美國的公共事務或政策學院都是以歷任的總統來命名,而以涵所就讀的學院名稱是以越戰時期的第三十六任詹森總統來命名的,此學院是希望能培育政府或與公共事務相關的人才,學院環境幽靜,附近有詹森總統的紀念博物館。以涵也提到,學院人數眾多,本土性強,要足夠了解美國各方面的政治經濟才較容易融入課程討論,因此國際學生數量大概佔十分之一,學院為了讓國際學生更快融入課程,開學前會安排國際學生先了解當地文化的課前輔導,幫助國際學生快速進入課程。
公共事務學系的多元發展
公共事務學院有三個學位,包括Master of Public Affairs,MPAFF、Master of Global Studies,MGPS和Ph.D in Public Policy。以涵所就讀的是MPAFF,是一個非常實務導向的領域,可以增進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課程內容扎實且需要實習鍛鍊實務的技能,不同於臺灣較偏向理論重視寫論文。課程安排上則是質化與量化技能兼具,注重小組討論和專案練習,不同於臺灣偏向質化。而大部分來就讀的同學多已經在社會上有實務的經驗。須修滿16門課48學分再加上實習才能畢業。必修課程注重策略分析與規劃的邏輯,教授會教你分析制定政策的過程。經濟學在此領域佔的比重大,因此也需要花時間對經濟學有所研究。碩一時會做Policy Research Project,PRP,由教授開研究題目讓學生自由選擇,教授帶領學生團隊與特定客戶合作,幫助客戶做研究和評估,是為期一年的合作課程,以涵所做的是幫助德州一個減低女童性侵害的防治機構做評估,包括前置討論、當面訪談和後期報告等,讓以涵獲益良多。實習的話則規定400小時,以涵為了想看看自己適不適合走研究路線,因此申請至美國華盛頓智庫實習當研究員,研究美國、臺灣跟大陸的戰略,但後來因為接觸到社會企業,因此又申請了臺灣社會企業的實習,而學校方面也相當支持,透過實習也讓以涵發現自己比起做研究,更適合與人群接觸。非必修課程的部分,學校給予學生相當大的自由,有分政策、管理相關的進階課程,但是如果你都不喜歡的話還是可以修其他自己有興趣的課。另外也有不同的專攻可以選擇,課程多樣,還有許多與其他學院合開的課程,可以與不同領域的學生一起交流。
如何確定自己的目的地?
以涵認為,要不要申請公共事務這個領域,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分析:一個是從比較宏觀的角度,一個是從個人的角度。以選擇研究所來說,以涵因為喜歡這個城市、學校和學院,也想透過這兩年去自己一輩子都不會去到的地方,因此選擇了UT-Austin這所學校,加上它是一所綜合型的大學,資源師資與課程多樣化,學費也相較於其他知名大學便宜。對於選擇LBJ School,以涵提到它就像是公部門的MBA,必修課程扎實,選修課程彈性且重視實務運作,可以貼近美國政府部門與公民社會運作,因此若是對參與美國的政府部門或公民社會沒有興趣的人較不建議來此就讀,但若是有興趣且願意專研的話則可以在短時間內增進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該學院對國際學生大方,不但有學資減免還有豐富的獎學金鼓勵國際學生的學習,但是也由於學校在德州,離政治決策核心較遠,較不利於想投入中央政府或國際發展組織的人。選擇繼續就讀公共事務的以涵,發現大家對公共事務的解讀越來越廣泛,未來出路不局限於國家考試,有多元發展的空間,而這門學科也不只是純背誦,而是注重實證、跨領域和創新。但是也因為這門學科的「本土性」極高,對於未來要在美國工作的人而言壓力也會比較高。在這裡讀研究所的兩年,以涵從強迫自己發言到當上學院的學生會代表,從凡事靠學校安排到懂得獨立思考、爭取資源,從想進入非營利組織工作到進入社會企業,並且從美國制度來反思與臺灣的連結,讓她成為一個不一樣的人。
PART 2:關於申請研究所的準備分享
公共事務碩士的申請與其他社會科學碩士班大同小異,皆需準備托福、GRE、讀書計劃、履歷、推薦信等。然而公共政策/公共事務學科的學校排名,往往依政策領域有所不同(如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強項為科技政策、John Hopkins University則在醫療健康政策上有優勢),和綜合性學校排名也不盡相同,是申請時需要花較多時間研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