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關於就讀漢斯應用科技大學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的經驗分享
在國外工作真有那麼好?我想靠碩士一探究竟
「我會說自己是一個荷蘭控!」賴嘉瑩在就讀臺大政治系期間,因著系上對第二外語的要求而開始接觸荷蘭文,並在大三時申請至荷蘭交換,留下相當難忘的印象。大學畢業後,她進入一間臺灣的新創公司工作,龐雜的業務量使她鮮少有時間思考職涯,因此下定決心要靠出國讀碩士來轉換環境。「當時自然先搜尋荷蘭的資訊,發現離截止日期只有 1.5 個月,我決定速戰速決,開始申請文件、報考托福。」
考量到經濟能力有限、又對學術性論文興趣缺缺,嘉瑩鎖定了漢斯應用科技大學(Hanz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的國際溝通碩士,希望能藉由實習機會和人脈留在當地工作。然而,面對 2020 年初開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她眼前開展的是一條不曾想過的求職之路。
認識漢斯應用科技大學(Hanz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為什麼選這所大學?其實很務實,這就是當下 CP 值最高的選擇。」漢斯應用科技大學位於荷蘭北邊的葛羅寧恩(Groningen),其強項為能源、創業、健康與老齡化,學生中約有 8% 為國際生,所處環境相對純樸、物價也便宜。一般而言,荷蘭的研究型大學學費為 18,000 歐元/年,應用科技大學則是 7,900 歐元/年,後者約為前者的一半,且更強調培養產業人才、不會鑽研過多理論,較符合嘉瑩出國就業的目標。
在荷蘭的學制中,一年共有 4 個 Block,每個 Block 有 6 週上課、1 週準備考試與報告、最後是 1~2 週放假。嘉瑩笑著說:「我在交換時每天拍很多照片、到處旅遊,但碩士生活只剩下上課、買菜煮飯和寫作業,會變成一種慢活的狀態,細細體會生活的酸甜苦辣。」(更多有趣的食衣住行、臺荷差異介紹,請點選「學校」按鈕觀看)
國際溝通(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在學什麼?
目前臺灣的學校尚未設置「國際溝通」這門專業,大部分人皆對此相當陌生。不同於外交或商管,國際溝通是針對「策略、品牌、內部員工、公共關係」等進行溝通,學生被定位為國際企業或組織中的溝通顧問(Communication Specialist)。相對於注重營利、產品導向的「行銷」,「溝通」的目標是維繫關係,因此關注長期性的影響,探討的議題如跨文化、危機處理、策略發想等等。在申請條件上,需滿足托福 90 分/雅思 6.5 分以上,並提供兩封推薦信、英文版動機信與成績單,不需另外準備 GMAT,為嘉瑩省下不少力氣與時間!
國際溝通怎麼學?
觀察嘉瑩這一屆,一班約 30 人,共有 2 班,同學們來自 28 個國家,其中臺灣人佔了 5 位。在時程安排上,同學需先花一年修課,另有半年實習與論文撰寫。課程主要可分為三大類,第一大類為最重要的小組作業(Capstone Project);第二大類則由老師授課(Lecture),如 Issue and Crisis Communication,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and Behavior 等等;第三大類則是講究互動的工作坊(Workshop),如 Personal Leadership, Media Analysis, Intercultural Facilitation 等等。
「我們上課的特色,除了與人互動之外,還是與人互動,絕對會講到話!」嘉瑩笑說,一週雖然只有 2 天有課,但其餘時間大致都在討論報告、讀文本和寫作業,其實相當忙碌。(更多未來出路、論文介紹,請點選「科系」按鈕觀看)
這些必修課,最具代表性!
Capstone 是一項分組的大型作業,從共同決定主題開始,需每週與 Coach 開會、向客戶口頭報告、最終繳交書面報告。以嘉瑩的小組為例,他們選擇研究「中小製造業對於工業 4.0 的抗拒」,從文獻回顧、搜集新聞資料、使用分析工具到學術寫作,都在訓練邏輯和說服力;在 Issue and Crisis Communication 這門課中,嘉瑩學習判斷危機種類、激化因素、威脅程度和許多回應策略。「並不是所有危機都要道歉,道歉對組織的傷害可能更大。」嘉瑩當時研究的是「WHO 在新冠肺炎的溝通危機」,利用 IBM 的 Watson News Explorer 找出爭議討論的主要參與者,並觀察 Twitter 上最具聲量的 Hashtag,有系統地分析 WHO 的回應策略。(更多課程與細節,請點選「代表性課程」按鈕觀看)
很多人嚮往出國讀書、工作,但這些你都想清楚了嗎?
「我碰到一直想玩的交換生們時,覺得自己格格不入。」嘉瑩表示,來唸碩士的心境和過去交換時非常不同,加上自己並沒有拿獎學金,更容易被無形的壓力推著往前。她直言,出國後可能會有「花錢自學」的感受,老師講課時間不多,卻有大量的作業和討論,此外還必須靠自己找實習機會,不能指望學校安排。在就業方面,大部分的歐洲人都能開口說多種鄰國語言,語言能力是亞洲人在職場上的一大弱項,必須提前思考,自己有哪些技能足以和他人競爭。嘉瑩也特別提醒大家釐清「有沒有讀這間學校、念這個專業」的差異,對自己的發展到底有何影響。
躲疫情!遠端找實習、上課的經驗
「回到臺灣遠端後,我經歷了前所未有的低潮。」受到疫情影響,嘉瑩不得不中途返臺,一邊配合時差上課、一邊找荷蘭公司的實習。一般而言,在荷蘭實習每月可獲得 300-700 歐元的津貼,也是許多人找到正職前的踏腳石。但在改為遠端面試後,出現了不一樣的挑戰。「對螢幕講話和面對面有很大的差別,因為有秒差,因此主導性會變弱,也有面試官給我建議,在情緒上要盡量保持中性。」在上課方面,更是讓嘉瑩直呼「像是活在兩個時區」,在臺灣的早上八點起床、等下午兩、三點上課,一路到晚上十點、十一點,甚至還要約小組討論,時間安排相當僵化,開會效率也不佳。
那麼,改成遠端上課,還要去嗎?
面對許多正在觀望、甚至已經申請到國外學校的同學的疑惑,嘉瑩以自己的經驗提出建議。「花錢出國就是希望有機會認識當地人,最有價值的資產還是人脈,這是在臺灣得不到的。」若採取遠端,人脈確實仍能透過線上維持,但關係比較接近「網友」,不妨思考自己的人生計劃是否有其他「替代方案」,例如先 defer 一年、再工作一陣子,或去了解自己的產業是否有機會跳過研究所,直接在當地找到工作。(更多面試心路和建議,請點選「遠端找實習和上課」按鈕觀看)
你有什麼優勢?從歐洲人的眼睛重新看待自己
嘉瑩坦言,返臺四個多月間,即便有許多遠端面試機會,卻沒有成功得到 Offer,眼看同學們一個個進入理想的職場,她也曾心急無比。「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把自己的路走好』。別人的路走得好,但你過去累積的經驗可能讓你適合其他的路。要懂得接納自己就是那麼缺乏、就是一個新鮮人,可以透過一些沒有錢的 Project 累積經驗,或自學其他技能,幫自己增值。」
除了學會專注在自己身上之外,剛好在嘉瑩留學的這一年,歷經了臺灣總統大選、防疫成功、同婚合法化等大事件,讓她對「臺灣人」的身份更為驕傲,也一次次透過歐洲同學的評價,了解自己在外國人眼中的定位。她希望在未來學會更聰明地結合自己呈現的人格特質與專業技能,舖設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用力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