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教授說給你聽系列:馬偕醫學院高齡福祉科技研究所教授 林宜穎 訪談
祖孫代間談,開啟高齡教育之路
「爺爺很喜歡跟我聊從軍故事,每次聽他分享生命經驗時,我發現,他眼裡是閃著光的!」憶起過往,馬偕醫學院高齡福祉科技所林宜穎教授表示,「代間學習」的時刻非常珍貴,透過長輩與年輕世代的對談與互動,可讓長輩展現智慧與經驗。這段成長過程,也開啟了她對高齡研究的興趣,因此,林宜穎教授大學進入成人教育系就讀,接觸更多社區、終身教育機構等正規教育系統外的學習體系。畢業後,她也進入高齡者教育研究所,針對美國的代間學習系統,探討長輩及年輕世代的互動方案。再之後,更赴美國喬治亞大學(UGA)攻讀成人教育博士,期間深入探討高齡者的學習動機。
學成歸國,林宜穎教授投入馬偕福科所教書,「我開始嘗試結合科技與代間學習,由於長輩對科技較陌生,我想藉由年輕世代,教導長輩如何使用科技。」她分享,當長輩學會使用 LINE 之後,可以用來和孫子溝通,光這件事就能引發他們的學習動機。林宜穎教授認為,從人的角度出發,科技會更有溫度。除此之外,她也廣泛研究心理社會、科技使用議題,希望透過不同面向的專業,全力推動高齡學習與教育。
樂齡學習時代,科技如何改變未來?
2007 年左右,臺灣的老年學研究尚在起步階段,尚未全面系統化。林宜穎教授以美國作為主要進修地,就讀博士班期間,她觀察到,美國的老年學研究十分豐富,尤其在臨床醫學領域的發展相當深入,研究方法強調證據與精準數據,對於人文背景的她幫助很大。
「我也發現,國外雖然老人領域做得好,高齡教育反而是台灣做得比較前瞻!」她舉例,2006 年臺灣發表了《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從政府角度推動高齡的學習與教育,為長者帶來更多學習機會,「現在各鄉鎮常看到的樂齡學習中心,就是此時期開始推動的。」
此外,近年來老年人口急遽成長,當每個人都會變老,如何透過科技讓生活更好?林宜穎教授表示,目前臺灣與國際,都十分重視「高齡福祉科技」領域,運用科技來提升高齡者的生活品質,已成為未來的重要發展趨勢,需要多元人才共同投入。
馬偕福科所未來出路?
「我們所上有一位研究生原本是管理背景,畢業後進入醫療器材企業工作,將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林宜穎教授提到,隨著全球人口老化趨勢加劇,高齡福祉相關領域的需求日益增加,畢業生的職涯發展選擇相當多元。許多學生畢業後選擇進入長照機構、銀髮產業、醫療器材開發企業,甚至投身醫護相關領域,從事高齡福祉相關工作。此外,隨著科技的進步,也有許多畢業生進入科技產業工作,為高齡福祉產業盡一份心力。
以高齡需求出發,馬偕福科所注重跨專業整合
「馬偕福科所是全台第一所結合高齡與科技的研究所,是科際整合取向,具備跨領域的師資和課程規劃,所以無論同學來自什麼背景,都有加值的機會。」林宜穎教授說明,相較其他高齡或長照研究所,所上多與馬偕醫療體系有合作,提供學生許多臨床資料和實務經驗。「例如有位馬偕醫師,因看見臨床上老年患者的被動運動需求,便與所上教授共同開發了多感官踩車,讓長輩在室內也可以進行運動。」
她表示,很多學生來自醫院的護理師或醫生,他們常會針對臨床上的需求,做進一步的研究優化。「例如有學生曾研究髖關節保護系統;有學生做助行器的再設計;有學生則做中風病人的被動運動系統等。」這些都呼應了馬偕福科所的核心理念:「以人性為本,以高齡福祉為念,以科技為用。」林宜穎教授提到,此核心強調為高齡者設計科技時,應以他們的需求為出發點。因此,所上全面採用跨領域教學模式,從課程到師資,橫跨高齡醫學、醫學工程、資訊科技、社會與心理等領域,希望為學生提供更多跨領域的知識整合。
至於如何了解高齡者的需求?她補充,「我們的課程注重實務經驗,所以會把學生帶到社區或實際的場域,讓他們跟長輩互動,針對課堂上的系統進行改善、再設計。」因課程與高齡社區緊密相連,林宜穎教授認為,學生較能將專業知識串連實際需求,並妥善應用。
馬偕福科所課程規劃?
談到所上其他課程,她則表示,馬偕福科所沒有必選修的區別,唯一的必修是專題討論課,學生可依據興趣,自由選擇課程。目前所上分為一般生與在職生,主要課程會落在週二、週四,方便在職生工作之餘一邊進修。若遇特殊時期,經授課老師允許,在職生亦可透過遠距方式上課,課程安排彈性高。「我特別推薦所上的專題討論課,這堂也是所上唯一的必修,為全所師生共同參加。」林宜穎教授特別提到,課堂上,每次都有不同學生上台報告論文主題及進度,不僅同學間,師生皆可互相提問、討論,共同進行腦力激盪。
馬偕福科所有哪些實驗資源?
馬偕福科所實驗室眾多,學生可依自身興趣選擇研究方向。林宜穎教授列舉,所上的「溝通與資訊互動」實驗室,目前正進行透過 AI 技術辨識高齡者的情緒,開發音樂療癒系統;「智慧友善與空間」實驗室則曾經設計智慧擴香系統,藉此改善長者的睡眠品質;「肢體與行動支援」實驗室,曾經研發多感官踩車,幫助長者進行被動運動,提升身心健康;而「高齡暨代間創新」實驗室,是她本人主持,主要開發投影互動系統,並應用於高齡運動及樂齡英語學習領域。最後,是「運動健康促進與轉譯醫學」實驗室,教授來自生物科技背景,主要帶領學生進行轉譯醫學的研究。
她說明,每個實驗室做研究的場域不同,依照研究主題,有些單純待在實驗室裡,有些則會深入長者生活環境或社區,並由不同專長的教授指導,有時也會採共同指導的方式。「例如,我與另一位資訊系統老師,就共同指導一位研究生進行代間認知系統設計。」林宜穎教授希望,學生能以實務經驗為根基,結合科技做進一步的應用。過去,她指導過的學生曾於醫院失智症據點工作,針對失智症患者,設計出一套文化懷舊桌遊;而另一位學生,本身是衛生所護理長,亦曾針對糖尿病患者,開發了數位互動式教具,充分將所學應用於她的衛教工作上。
馬偕福科所的學生組成?所上氛圍?
「所上有一群年輕學生,正在進行職涯探索,也有一群在職或退休後的學生,以自我實現與開拓事業為目標,前來進修。」林宜穎教授表示,後者既能與前者分享臨床實務經驗,前者也能提供後者更多思考啟發。她認為,馬偕福科所的氛圍自由、開放、溫馨,鼓勵同學多方修習課程,也歡迎各領域人才報考。
培養高齡福祉科技人才之路,未完待續
「研究所需要更多時間摸索學習方向,老師的指引變少了,學生也要更主動、獨立。」回顧自身學習歷程,林宜穎教授吐露,當初選擇成人教育系,便發現此領域不同於傳統教育,而是涵蓋更廣泛的終身學習與社區教育,關注的對象與議題,也更多元、有彈性。如今,她進一步深耕高齡福祉科技,透過教學與研究,培養更多具備科技與人文素養的跨領域人才,為未來社會創造更友善的高齡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