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關於在荷蘭馬斯垂克大學就讀藝術與文化遺產之政策、管理與教育碩士班的經驗分享
歷史城市、新興學校
Samantha畢業於成功大學歷史學系,也曾修經濟、政治、設計等課程,由於在畫廊工作的經驗,讓她對於當代藝術有興趣,工作一陣子後,決定出國留學,目前在紐約實習。她選擇位於荷蘭林堡省(Limburg,Netherland)馬斯垂克大學(MaastrichtUniversity,MU)學習,MU成立於1976年,建校至今不到五十年,但入選許多排行榜,在醫學院、化學、生物、歐洲法和歐洲研究皆為專業領域。Samantha介紹馬斯垂克(Maastricht)和一般人對於荷蘭的鬱金香、風車景象不大相同,由於地理環境因素,較偏法國和比利時風格,城市從羅馬時期保存至今,城市和學校建築物都古色古香,富含歷史特色,《馬斯垂克條約》(MasstrichtTreaty)也於此地簽訂,因此MU注重從政治面和文化面研究歐盟關係。她就讀MU的人文社會科學院碩士班(FacultyofArts&SocialSciences,FASoS,MasterProgram),注重跨領域研究,像是EuropeanStudy和CultureIdentity。
宛如小型地球村的課堂
Samantha介紹關於藝術與文化遺產之政策、管理與教育(ArtsandHeritage:Policy,ManagementandEducation)申請條件,入學標準不會過於複雜,MU的國際生比例相當高,申請者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國家,對於科系限制也不多,沒有強迫需具備藝術史學分或是工作經驗,但申請學校時的個人簡介(CV)最好還是需要有越多關聯性越好,托福門檻為90分。Samantha介紹班上有四十名同學,十名為荷語組,其餘三十人為英文組,每堂課會將所有學生打散分組進行授課。在共同課程ArtsandHeritage,她發現不同國家和不同背景領域的人,對於文化遺產的定義和保存會有所不同,像是歐洲同學認為覺得保存方式應為一磚一瓦的保存,這和東方背景的同學有許多不同的思維模式;藝術史(ArtHistory)則會透過歷史學的角度做不同時期的管理保存分析討論;CulturalPolicy會透過個案分析(CaseStudy)進行評估;MarketingandManagementofArtsandCulture,與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StedelijkMuseumAmsterdam)合作,負責協助解決客群問題,如同置身於行銷公司的臨場感。
選修與專業
而選修課程會在下列領域擇一做研究:ArtMarket、CreativeCities、CulturalEducation、Curatorial、ConservationofContemporaryArtWorks、VisitorResearch、CollectiveMemory。Samantha和老師討論後選擇兩門課程:一門為藝術市場(ArtMarket),在研究報告中瞭解從十五世紀到當代的藝術交易,深入瞭解藝術市場各個面向,也有參觀展覽和藝廊的fieldtrip,一次去柏林(Berlin)四個美術館和兩間畫廊,從不同主題角度去深入瞭解,一次是歐洲藝術宣言展(Manifesta),有機會能和策展人深聊;另外一門則是策展(Curatorial),課程和馬斯垂克的布尼芳坦美術館(Bonnefantenmuseum)合作,在Artcenter策展,學習發想、執行到展覽,偏向實作性質的課程,兩門課程最後都需繳交類似Thesis的報告。
策展與研究
Samantha最後將研究領域著重放在策展(CuratorialPractice),許多大型展覽,如卡塞爾文獻展(Documenta)、歐洲藝術宣言展(Manifesta)等,以後殖民的角度切入這些大型展覽的策展,她認為策展人如同翻譯者,要如何翻譯這些藝術概念到大型展覽中,且大型展覽需運用多位藝術家作品,有時可能會很混亂,因此她研究策展人要如何安排、演繹,並和外系有豐富策展經驗的教授一起完成自己的作品,讓她十分有收穫。
AClassroomofTeachers
MU國際學生佔全體44%,以問題導向(ProblemBasedLearning,PBL)課程聞名,所有課程教學皆以「解決問題」作為出發點,從大學開始實行,到研究所有更深入的討論,由於課程僅為期一年,但透過這種教學方法,可以直接觸碰問題,Samantha分享「同學就是你的老師」,班上同學超過多二十種國籍,且上課多採團體報告,能夠接觸到各國文化,在留學經驗是特別且難得的體會,直接面對文化衝擊(CultureShock)。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Independent ?
在臺灣生活時,許多人稱Samantha很獨立,當她出國後才發現完全不同的價值觀,像是未來就業的選擇(CareerPath),她會考慮家人的期待、朋友的建議,但對於外國學生來說這些都是自己負責的事,在國外生活中感受到真正的獨立,也打開她的視野,退一步思考自己所想要的事物,再努力去追尋。她也介紹系上的實習機會,跨足法國、德國、英國、北歐、中國等地,從文化部、畫廊到美術館都有實習機會,執行明確的任務。最後,Samantha分享荷蘭較著名的為設計和建築,且跳脫歐洲可能較不被大眾認識,但如果想要在歐洲生活,MU將是你不錯的選擇!
PART 2: 關於申請碩士班的經驗分享
申請動機
Samantha認為出國留學時,大家常會落入制式化的分析,像是學校排名(ranking),而忽略自己的條件和需求。她分享她在出國前已有三年的工作經驗,本身是歷史系,到後來做藝術管理,相關專業知識較不足,因此決定要出國進修。一開始她考慮的學校擴及全世界,像是中國、美國、英國、荷蘭等,但對於時間的考量,希望能選擇課程時間較短、兩年內取得學位。她也分析大環境和工作願景,分享臺灣的藝術管理,有不同學校的流派問題,因此她認為「選擇」相當重要!
DoItYourself
關於語言檢定,她在大學時曾補過托福(TOEFL),她認為重點是考試技巧的應用,補習班和網路上都有許多分享,像是消去法(Secondbest),多做題庫模擬考試感覺,並不一定要花錢補習,自修練習也是可行之道,重要的是要預留考試緩衝準備期,以備不時之需。關於推薦函(RecommendationLetter)和申請資料(PersonalStatement),可以根據學校的特性先做大區分,每組再做細項區別,她建議這些申請步驟都可以客製化修改,而不要倚賴代辦單位的樣板套用,雖然一邊工作一邊申請學校相當辛苦,但多花點時間在搜集資料和出國留學經驗的朋友聊聊,有助於自我瞭解,不建議花錢找代辦。
如何選擇
Samantha當時錄取三所學校:紐約流行設計學院(FashionInstituteofTechnology,FIT)、倫敦藝術大學(UniversityoftheArtsLondon,UAL)和馬斯垂克大學(MaastrichtUniversity,MU)三間學校,她曾詢問身旁業界的朋友作為參考,此外學校環境和地理位置也是Samantha所考慮的要點,以及評估個人財務狀況,FIT學分費和生活費昂貴,而UAL那年是全新的策展課程,儘管師資優秀,但她仍有所疑慮。最後選擇國際學生比例高且位於歐洲的正中心的MU,有機會和各國學生交流、物價也較低,生活機能和財務狀況皆可負擔。但她最後提醒未來發展性也須列入考量,MU在荷蘭和德國等歐洲國家頗有名氣,但跳脫歐洲後可能較少人認識,建議也能將生涯規劃列入做為整體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