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責任編輯:張紹敏

臺北大學 資訊管理研究所教授 汪志堅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北大教授說給你聽系列:臺北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教授 汪志堅 訪談

講座章節開關
從機械到資管,我發現一個人和一群人的成就不一樣

任職於北大資訊管理研究所的汪志堅教授,大學主修其實是機械系。「我理工專長還不錯,但進了機械系後,也說不上和興趣相符,因此也修了理學院、管院、文學院的課,開始知道如何在不同領域中走跳。」汪教授當時也加入電腦社、擔任學校編輯、籌組學生會,從中漸漸對「人」產生好奇心,埋下走向資管的伏筆。

「我發現一個人和一群人的成就是不一樣的。一個工程師可以把工作做很好,但若成為管理者,集結不同人的力量,能成就的事情就更大了。」為了確認自己的志向,汪教授開始修習經濟、管理、會計等課程,剛好在大四那年,政府宣布放寬研究所背景的限制,他把握住機會,順勢追隨心之所向。

跨領域是重大的冒險,但我準備好了

「其實當時我只要遞件,就可以成為機械系的碩士生,想轉領域的話,還得冒著其他研究所不願收我的風險。」汪教授說道,當時並非沒有過糾結的時刻,但因為在大學時曾多方修課,他才有把握轉向。「人生無法翻到下一頁偷看,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哪一天會做出關鍵的決定,只能盡可能事先準備、不斷探究自己的可能性。」

雖然沒有繼續成為工程師,汪教授認為四年的工程訓練使他格外實事求是、對改善人類生活更有使命感,同時也令他清楚不能自以為是,必須尊重他人專業,而這正是身為一位管理者的首要心態。汪教授帶著對人類的好奇心,持續投入網購型態、線上遊戲等網路行為研究,也曾擔任政府部門諮詢委員,協助推動「開放資料」機制。

介於資工、企管,資管樣樣學樣樣不精?

若要簡單形容資管,汪教授認為是:「將資訊技術運用於所有管理領域,尤其是商學管理。」以 FinTech 為例,從過去傳統紙本提款、到能使用提款卡、跨行轉帳、手機轉帳,這些都是資訊管理在商業上應用的小例子,未來也將持續大幅進步。面對資管人學多而不精的質疑,汪教授回應道:「樣樣學樣樣不精,這樣的人就是要做管理者!」相較於偏重軟硬體能力的資工人、和長時間接觸管理的企管人,資管人同時擁有基礎的程式設計能力以及商管思維,因此更能夠集結不同領域的人貢獻專業。至於到底該如何在資工、資管、企管之間做出選擇,汪教授認為,科系沒有好壞之分,就看你的特質和能力為何:「你到底喜歡與人接觸,還是對程式有無以名狀的執著?」

北大資管所的研究方向與特色

AI、電子商務是北大資管所的核心發展領域,汪教授解釋道,30 年前能掌握網際網路的人就能成功,而今天在各種條件的成熟之下,AI 和電子商務帶來大量商機、人力需求以及尚待探索的未知領域,越來越受歡迎的「外送產業」就是一例。北大資管所特別注重實務應用,因此在課程設計上要求同學每學期皆須從「實習」或「實作」中擇一。由於資管領域日新月異,北大資管所在課程設計上也因應新知做出調整與補充,更希望同學在打下扎實基礎之外,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從畢業到退休有三、四十年,你不能指望在研究所兩年得到的東西可以用 40 年之久。」

所上除了媒合同學與企業外,也承認部分外系、外校修課之學分,更提供參賽獎金、出國參訪、實習、國際研討會等資源,汪教授也曾帶同學至日本參加機器人比賽,見識不同國家的創新想法。「滿桌的菜不是重點,重點是同學喜歡哪一個。」汪教授提醒,所上資源眾多,同學應視自己的生涯規劃與興趣進行安排,把握每一個自我提升的機會。

你適合讀北大資管所嗎?

北大資管所規模不大,每年僅有 15 位同學,分別是 5 位在職生、10 位應屆畢業生。所上目前(2019 年)有 5 位專任老師,同時邀請不同系所的老師、業師開課,幫助同學在多元的學習環境下激發創新思維。所上同學來自資管、電機、企管背景,但也有些同學大學主修中文系或德文系。

「我們在選擇同學時,其實最想收到的不是過去表現最好的同學,而是最願意學習的學生。」汪教授補充道,北大資管所很歡迎非相關科系、願意嘗試跨領域的同學,但同學必須對資訊科技的應用有相當的基本認知。「最簡單的判斷方式是,你是否曾經修畢任何一門程式設計的相關課程?你對於日常的資訊科技名詞是否了解?舉例而言,如果不懂 iOS、Android 系統的差異,只知道有 Apple、Samsung,你離資管的世界可能還相當遙遠。」

就算不是相關科系背景,你一樣要懂 AI!

若想加入資管的大家庭,汪教授再三提醒同學,必須不斷吸收科技新知,尤其是 5G、AI 發展的前景,因此訂閱、收看網路資訊文章、了解新興的通訊標準、參考國外案例,都是重要的學習途徑,其中又以英文資訊最為豐富。「每個人都必須了解如何善用 AI,以及 AI 對於生活、企業經營的影響。」汪教授以歌曲創作者為例,藝術家看似與 AI 無關,卻可以使用其搜集之資訊了解歌曲受歡迎的原因,從而獲得靈感。「20 年前推動電腦普及化,很多人也說自己的工作領域用不到電腦,但現在誰用不到?」面對 AI 取代既有工作的挑戰,汪教授直言這並非新鮮事,一直以來產業皆會隨時代變化而轉型,若能將枯燥的工作交給資訊科技,把人力、心力投入於機器無法取代的事務上,對於工作品質、工作的成就感都能提升。

碩士生滿街跑,學歷有用嗎?

因為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許多人抱怨薪資無法隨學歷提升,更斷言讀大學、讀研究所沒有用。汪教授回應道:「請你先認清楚,我們現在不是科舉時代,不是考了狀元,政府就要派你去某個地方當官,過程中有沒有獲得成長,才是最大關鍵。」汪教授有感地說,若碩士兩年只想混張文憑,無法彰顯該學位應有的程度,怎能期待更好的待遇?

「因為少子化,很多大學害怕學生休學、退學、轉學,課程變得越來越鬆,但雇主要的是你的能力,而不是那張畢業證書。」讀書到底重不重要,重點在於同學「是否學會自我提升」,若在求學過程中保持認真的態度,那麼即便不端出證書,也可以展現你的價值。

我該念研究所嗎?小心誤把碩士當大五大六

研究所是大學知識、能力的延伸訓練,汪教授卻提醒同學,碩士與學士的要求完全不同,大學經常是大班制教學、團體報告、使用基礎教科書,但進入碩士班,老師預設你將來會成為中階以上的管理者,因此會訓練你在沒有他人協助的情況下完成探索、學習。「很多人以為碩士論文不過就是厚厚一本,但其實它的困難之處是『沒有共同作者』。」從選定主題、尋找文獻、克服研究困難、證明論點,都得靠自己獨立作業。

我該先工作,還是先讀研究所?

許多人認為直接進入職場同樣能培養上述能力,但汪教授反問:「學校成立的目的是為了教育同學,但請問有哪一個公司成立的目的是要讓員工變得更厲害?當你能力不足,公司只能讓你做基礎的工作,若任務沒有如預期完成,對公司而言,『開除你』比『教你』還要省事。」然而,對未來毫無頭緒的同學,汪教授強烈建議同學先進入職場摸索,而非繼續在研究所浪費寶貴時間。當同學更清楚自己適合的產業、期待自己在當中發光發熱時,更適合再回來進修。

在選擇研究所和研究主題前,你該知道這些事 

「每間學校都可能老王賣瓜、自賣自誇,說自己什麼都能做,但以資訊科技為例,這是非常大的產業,不可能有一個研究所囊括全部領域,北大資管的焦點就是電子商務與 AI。」進入研究所後,汪教授建議同學先釐清自己指導教授允許的研究範圍、決定研究方法,其中研究方法(如問卷調查、個案、實驗設計、系統開發、演算法等等)往往對同學的主題有決定性影響。鎖定主題後,除需了解該題目的發展現況外,也務必確認自己對此懷抱興趣,否則在完成論文的過程中將會十分痛苦。

讀研究所的心理準備

最後,汪教授叮嚀準備要踏入研究所的同學,該有以下心理建設:「首先,你未來會是中堅領導者,不管過去英文多差,從現在開始要變好;第二,盡量多看、多聽該領域的想法,如果有排斥的感受,你可能不適合這一行;第三,溝通能力必須培養好,從練習寫報告開始;最後,你必須具備科學精神,記得,你的成品有優勝劣敗之分,若想打混摸魚,一定會被淘汰。」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