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長榮大學 資訊暨設計碩士學位學程教授 吳永基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長榮教授說給你聽系列:資訊暨設計專業學院院長 吳永基 訪談

講座章節開關
此講座於 2017 年底前錄製,拍攝畫質與講座架構較為精簡,建議也可至平台上觀看其他同校或同系講座
 跳至Q1. 院長當初在進入大學前,是如何發現自己對資工的興趣呢?

我在讀新竹高中的時候,高三那年李遠哲拿到諾貝爾獎,他曾回到竹中演講,那時我就立志要成為像他一樣的人,可是後來發現要跟他一樣應該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在填大學志願的時候有和家人一起商量,爸爸是希望我和哥哥一樣讀電機相關科系,加上以前在鄉下不是唸理工就是當老師,因此我選了資訊工程學系。現在跟以前不太一樣,以前資訊沒有這麼流通,我是憑著自己看電影的想像,覺得未來一定是資訊的世界,所以就選擇投入這個行業。

跳至Q2. 長榮的校風或資源方面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長榮大學是一所基督教大學,我們強調「牧羊人的精神」,本著基督救世愛人的精神,而我們的教學理念就是「不放棄任何一隻羊」,所以我們對學生的照顧花了非常多時間跟精力,老師每個學期都會跟學生約談,更注意學生的個別狀況,比起其他學校,我們算是輔導系統非常完善的。另外長榮還有「起飛計畫」,提供弱勢學生生活津貼與讀書的空間,我們不希望學生因為負擔不起學費而無法就讀,這也是我們基督教學校的使命。

跳至Q3. 請問長榮大學為何成立資訊暨設計專業學院呢?

因為我們看到未來是資訊導向的趨勢,人工智慧、物聯網會主宰這個世界,所以我們才成立資訊暨設計專業學院。長榮大學本來就有資訊暨工程學院,後來我們就看到了設計也很重要的,因為設計可以美化產品,讓工程思維發揮不一樣的效用,所以成立了資訊暨設計專業學院。 資訊暨設計專業學院是和傳統的工學院、設計學院很不一樣的,因為我們學院的規劃是非常地系統化、目標化,學生在每一年都有被賦予的任務。

第一年是做試探學習、基礎養成;第二年是分類學習、模組試驗;第三年是專業學習、專業能力養成;到了第四年是做職涯學習、成果試驗。專業學習分成 11 個模組,都有專門對應的職業稱謂,例如想當產品設計師可以選擇數位製造專業模組;想當程式設計師則可以選擇軟體設計開發模組。

在每個專業模組裡,我們要求兩件事,第一是每個課程模組藉由業師的引入,幫助學生理解業界所需,也透過業師把比較優秀的學生導入未來職場;第二個特色是合頂石課程(Capstone Course),也就是專題,讓學生將所學做一個統整、跨領域的結合,例如將物聯網去結合健康照顧、商業等其他領域。我們希望學生經過四年的磨練之後,能夠成為新世代的全方位人才。

跳至Q4. 請問資訊暨設計專業學院的風氣或資源方面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資訊暨設計專業學院和一般資工學院一樣有很多基礎的實驗室,不過我們更建立了很多讓學生能動手實作、發揮創意的空間,像是 IDT 生活實驗室就有無人機、物聯網、六軸動感平台、AR、VR 等裝置,老師每一季還會帶學生為實驗做不一樣的空間佈置,這些佈置不只是設計,更結合了工程科技。

另外,我們還有 O PLUS 創新設計工坊,它是一個相當高端的 maker space,裡頭有 3D 印表機、雷雕機、射出成型機、真空壓縮機還有做金工、木工的機器,更有仿造 TED 舞台的場所,讓同學不只能在此進行設計製造、還可以學習怎麼做行銷推廣,這兩個是我們學院裡很有亮點的空間,這在一般大學裡並不多見,未來長榮大學還會再給予資訊暨設計專業學院三個大空間,以此鼓勵同學動手實作、自主學習。

跳至Q5. 請問資訊暨設計專業學院不同的模組教學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各個模組的共同教學特色是都有業師、並要求學生做出專案,我們的課程特色就是強調專業實作,因為我們不希望學生只學習理論,資訊跟設計本來就是需要動手做,如果你不具備動手做的能力,將來進入職場很容易被淘汰。

跳至Q6. 請問學院有國際交流、課程與交換的資源嗎?

資訊暨設計專業學院在國際交流上非常活絡,這分為兩個部分,第一是我們的老師和馬來西亞的無人機有非常緊密的合作關係,也有些老師跟德國大學有非常密切的交流,目前也在談一些無人機合作計畫。 第二是學生的交流機會,我們去年已經送了 20 位學生到捷克的大學做暑期交換,捷克也有送他們的學生來長榮大學交換,同學可以藉由捷克交換,順道去歐洲各國做深度旅遊學習,倘若家裡經濟沒那麼好,則能留在長榮大學裡和捷克來的交換生一起學習、做文化交流。

長榮大學近年更擴大辦理交換計畫,現在加起來有近百位的各國交換生。除了捷克之外,目前我們也和美國中田納西州立大學討論交換計畫,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也已經和長榮大學簽署了 2+2 雙聯學位計畫,我們也和東南亞的科技大學簽訂交流協定,所以長榮大學同學其實在大學四年間有很多機會可以去外國做學習、體驗,這是相當難得的。

跳至Q7. 請問資訊暨設計專業學院對於學生有什麼樣的未來就業規劃呢?

透過業師上課,引導學生了解未來在職場上的工作,這可以當作進入職場的敲門磚。我們由業師導入的課程還滿多的,每個模組有 2 到 3 門是業師課。除此之外,在合頂石課程當中,會找業師當評審,讓優秀的學生能被業界看見。另外,在大四的時候,我們會透過實習把學生及早送入職場,去驗證大學四年所學。學校職涯中心也開設不少課程,教學生如何面試、找工作,我們也透過與 UCAN 平台、 1111 人力銀行的合作,幫助學生了解未來職場所需。

跳至Q8. 很多人擔心工作會被人工智慧取代,老師有什麼樣的看法跟建議?

在未來世界裡, AI 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這些都將變成人們習以為常的事物,學生在選擇系所的時候一定要記好,不要選擇一個會被 AI 淘汰的科系。當我們遇到比較規律性的問題時,人工智慧其實都可以代為解決,某些工作會被取代是不可避免的趨勢。科技會帶領人類進步,而我們要學習跟上科技的腳步,未來才有機會出人頭地。

跳至Q9. 什麼特質的人適合來就讀你們學院?

我覺得勇於挑戰、想挑戰未來的學生,就很適合念資訊暨設計專業學院。

跳至Q10. 如果只對特定領域有興趣的同學,應該如何選擇?

大部分的人其實都是這樣,但我希望同學進了大學要看得更多、想得更多,我建議同學一定要成為 π 型人才 ,因為未來是 π 型人才所掌握的,單一一個專長在未來世界已經不夠用了。雖然現在很多學生還是因為某個特定的相關字詞,就想進來唸某個科系,其實這樣風險是很大的。我建議是多和老師聊聊、多接觸不同領域的人,多看看其他知識,會讓你的想法變得不同。很多人選志願都是依從父母的意見,但最好還是要考量自己的想法、興趣,因為你的未來應該是由你自己決定的,此外,我建議同學也要考量未來世界的所需,這樣做選擇會更為保險。

跳至Q11. 若回到學生身份,院長會如何利用長榮資訊暨設計專業學院的資源規劃大學生活呢?

長榮大學資訊暨設計專業學院和過往學習環境很大的不同是,我們有很多自主學習的空間、跟非常完整的教學課程,我以前在大學時,會不太清楚自己現在學的東西跟未來職場有什麼關係,但在資訊暨設計專業學院的課程設計中,我會非常清楚自己選這門課是對應到我未來職場上所需要的技術,這是很大的差別。

我當初從大學畢業之所以會繼續唸碩博士,一方面是我想追求更高的知識,另一方面是自己沒有把握以大學所學就可以找到相對應的工作,因為過去大學課程是比較發散性的學習,但是現在資訊暨設計專業學院是有專業模組對應到職業。 假如我能重當一次學生,就會善用這項特色,讓自己在學習上更有方向性,還有就是多利用自主學習的空間去實作,並把握能和設計系學生一起學習、合作的機會,讓自己的作品更有實用性、未來性,此外,長榮大學資訊暨設計專業學院的業師資源更是值得把握的,能讓你更了解未來職場所需。

跳至Q12. 希望來申請資訊暨設計專業學院科系的同學們,具備哪些能力與特質呢?

進入任何大學前,都一樣要先做功課,對科系要有足夠的了解,而如果自己的能力、興趣剛好符合那個系,那就是 100 分的組合。我建議學生一定要先了解那個系所的發展方向、課程內容是什麼,再看看是不是你要的。在備審資料方面,要盡你所能準備跟這個系相關的作品、資料,教授通常沒有太多時間把它看完,所以重點是讓教授了解到你對這個系、還有對自己都相當了解。

跳至Q13. 在看備審的時候,常見的錯誤有哪些?

我看過有學生把自己幼稚園、小學獎狀都附進備審資料,而我建議最好是拿高中以後的就好,如果你有特定科目成績很突出,也會有部分影響,但如果你的成績都表現平平,也不用氣餒,你就具體描述自己的強項,如果你是實作型的學生,就多帶自己的作品來,肯定會有加分的作用。

跳至Q14. 高中生在升大學後應如何改變學習心態,並應該加強哪些特質?

我想進入大學後最要學習的就是自我管理、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是在資訊暨設計專業學院特別注重的,還有團隊合作、與人溝通的能力也是相當重要的。另外,學會服務別人也是現在學生很欠缺的能力,大家都在等別人來服務,而不是服務別人,學生進入大學後,其實可以從課程、社團、以及和同學的互動中裡去學會這種能力,這對整個社會來講真的非常重要。

跳至Q15. 你覺得如果高中生只按照分數填志願,有什麼樣的想法?

如果只是按照分數來選填志願,就等同於是讓別人來決定你的未來。同學還是該依自己的興趣、能力來選擇科系。在我的經驗裡,學設計的學生大部分都是真的很有興趣才來唸,可是像有些資工系同學好像就是按照分數填的,到了大學才發現能力、興趣不符而後悔莫及,這是很可惜的。

跳至Q16. 當家長和自己小孩對於校系的選擇持有不同看法時,你會給予什麼樣的建議?

家長要了解自己小孩子的興趣、能力,但不應用自己的想法去強壓在孩子身上,應讓孩子選擇自己的未來。當然做父母的一定會對孩子有所期待,但要避免讓期待變成對孩子的壓力,變成了框住自己孩子的框架。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