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感謝高雄 呂媽媽 以此講座鼓勵後輩:「孩子 記得爸爸媽媽永遠愛你噢 放膽去逐夢吧」

講座製作由 IOH 幫手 陳繼芸、顏灝 協助 責任編輯:林立麗

如恩設計研究室 專案建築師 李佳潔 Jessica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擔任如恩設計研究室專案建築設計師的工作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不安於現狀的熱血

“Never settle for less.”是李佳潔 Jessica 的人生座右銘,她出生於台灣,13歲隨家人移民美國, Jessica 大學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建築系,在經過三年在舊金山 HOK(Hellmuth, Obata+Kassabaum)的工作經驗後,決定到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攻讀建築碩士。在研究所期間,她曾休學一年到中國工作,而上海如恩設計研究室(Neri&Hu Design Research Office)正是她當時就職的公司之一:「那是我第一次與他們接觸,也非常地喜歡他們!」於是當 Jessica 順利取得碩士學位後,又重返了如恩設計,擔任專案建築設計師一職,在10個月中,她與團隊負責規劃萬豪(Marriott)旗下精品酒店艾迪遜(Edition)在上海的新據點, Jessica 笑稱自己是「彈性高的天秤女」,不只喜歡做設計,也對領導團隊、溝通協調很感興趣,她從這份需要多方協調的工作中獲得很多的成就感與成長,然而,她最終為何離開如恩設計呢?「在人生很多階段、很多經驗都是為了尋找自己,即使找不到答案、覺得挫折時,也不要屈就,必須不斷尋找。」 Jessica 認為比起深入精品酒店設計,自己更希望用設計專業觸及、服務到更廣大的人群,才會選擇離職,返台投入IOH開放個人經驗平台團隊。透過在如恩設計的工作經驗分享,她想告訴大家勇於嘗試的重要性,因為任何經驗的累積都會是個人成長的養分。

跨領域、跨尺度的設計公司

如恩設計研究室是由 Lyndon Neri、Rossana Hu 夫妻檔所創辦,如恩設計相當擅長融合傳統與現代美的元素,替舊有的景觀注入新的活力,其成名作「水舍」(Water House)便是以外灘既有建築改建成的精品酒店。為了營造出完美的空間氛圍,如恩設計不僅負責室內設計,也對家具、任何空間擺飾相當講究,故公司是由如恩設計、設計共和(Design Republic)所組成,如恩設計專研空間、建築設計領域,除了由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平面設計、產品設計與渲圖相關從業人員組成,還會有負責接洽與業主的合約、招標、法務事務的行銷組(工作性質較類似於業務),中國與外國員工比例為1:1,而設計共和則主掌家具的採購與報價,員工以中國人為主,而如恩設計、設計共和兩者還共享人力資源、行政與會計人員。

專案小組分工

在設計方面,如恩設計不以部、處來分工,而是以專案(Project)為導向分組,所謂的專案可能大到機場、醫院,也可能小至房子的局部改建,而一組內會集結跨領域的設計師與技術人員,每位員工通常一次只會隸屬在一個專案小組內,但如果專案規模較小或接近尾聲,則會同時支援其他專案。設計專案一般會經過概念設計、初步設計、設計深化、製作施工圖、施工監督這五個階段,但由於在中國,凡事都很講究速度,故在實際上某些階段會被簡化。 Jessica 在如恩設計的職稱為建築設計師,她解釋凡是五年以內年資的設計師,不論過去在其他公司的職位頭銜為何,都是從建築(或室內)設計師做起,如恩設計也會特別觀察新進員工的表現,審視其是否符合原先指派的任務,若不適合者,之後也會依據個人特質、能力來調整其職責成以設計為主,又或者是管理職。

平日工作概況

在 Edition 專案小組工作對 Jessica 而言是很大的挑戰,因為這是她第一次接觸酒店專案,也是她第一次帶團隊,她認為要協助專案領導者(Project Leader)管理團隊實屬不易,特別是在團隊少數成員原本心有嫌隙的情況下,要維持團隊愉快的工作氛圍、各司其職更是難上加難,此外,她還要負責向業主、酒店品牌管理方Ian Schrager(ISC)協調設計上的細節,更不時要聯繫地方設計院、外立面建築設計方、技術顧問來討論事務,故 Jessica 每天的工作內容以管理協調佔了大多數的時間,在每週還要進行多方協調的例會,在一年的工作內容方面,則端看專案的進度決定。

Edition 專案簡介

Edition 建物為上海外灘南京東路的 181 與 201 大樓,由於這兩棟樓各自有其重要的歷史價值,故如恩設計將 ”Heritage x Future” 作為主軸概念, Jessica 也提到在向業主溝通時,他們運用了大量的老上海元素、現代室內裝潢的概念意象圖來解釋其理念。在執行上,1930 年代的裝飾藝術(Art Deco)建築181被規劃成酒店的公共區域,如夜店、餐廳、SPA,1980 年代的後現代建築201內大多數是客房,但也包含了少數的公共設施、大廳及餐廳。 Jessica 從2014年七月開始負責這個案子到她隔年十月離職時,Edition 已進入施工圖階段,直至2017年中仍在施工中。

成就感、挫折感都來自於工作中的挑戰

Jessica  笑談自己好比「如恩的夾心餅乾」,負責的工作都少不了與人的溝通,這讓她的協調能力大大提升,「清楚表達是基礎,觀察聆聽更是學問。」她強調在向業主討論時,一味陳述我方主張是很沒有效率的,要試著察言觀色,去了解對方的需求,若能看清楚對方的權力結構,找到主事者溝通更可以事半功倍。「沒有100分的設計,只有甲方說『 go 』的設計。」 Jessica 也坦承碰上不懂設計的業主時,最後難免是設計方妥協,這是很讓人感到挫折的事,不過再怎麼妥協,她都告訴自己絕不能喪失原本的設計初衷。而在管理團隊上,她感觸最深的是同理心之重要,「當你願意幫他人著想,通常他們也會反過來替你想。」她建議領導者要多去了解團隊成員的專長與需求,讓每個人在達成工作目標之外,也能獲得個人成長,如此一來團隊的向心力、整體績效都會跟著提升。

職場未來發展

Jessica 認為憑著如恩設計在業界公認的實力與名聲,繼續留在這裡工作,絕對能接觸到很有挑戰性的專案,絕對有一展長才的機會。如果想追求更好的待遇,也有人會選擇投向業主,憑藉設計背景來幫助業主管理專案進度。再者,若對品牌定位有興趣,轉向酒店品牌顧問發展也是一種選擇。至於在中國工作的優勢, Jessica 認為是這裡到處都充滿機會,從北京創業潮、上海現代大樓林立的浦東區都體現中國政府、企業對創新的積極,而市民百姓更是充滿野心,熱衷於培養人脈(Networking), Jessica 從中感受到不少正面力量,但也觀察到中國在歷經急遽社會變遷下的亂象。

沒有什麼路是白走的

「我一直沒有害怕嘗試這件事情,因為我相信嘗試過後,背後累積的東西一定會是你的。」 Jessica 很感謝在如恩設計的工作經歷,讓她了解到用心經營自己、珍惜品牌的重要性,因為當自己是如恩的設計師時,自己交出的所有圖稿都代表著如恩,都會影響如恩的聲譽。與ISC接洽也是令她感到相當衝擊的經驗,從 ISC 身上, Jessica 觀察到的是對專業的堅持,ISC為了堅守品牌定位,對設計的要求可謂鉅細靡遺,細節到連沙發的裁縫方法都要來回討論兩三次才定案。

Design for the 99%

「我一直自許是左翼的嬉皮,希望自己的專業能觸及更多的人。」 Jessica 說從事酒店專案雖然很有挑戰性,但是做如此精細的設計,實質上卻僅供社會中上階層人士使用,這和她” Design for the 99% ”的信念相距甚遠,所以她最終選擇離開,然而她的下一步是什麼?要如何將設計專業觸及到更廣大的人群?她坦言自己還沒有明確的答案,但她選擇不停留,選擇不斷追尋內心的呼喊。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