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關於就讀海大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的經驗分享
我不教你如何選擇,而是勇氣、堅持與衝勁
尤膺豪在海港高雄出生,從小親近海洋。喜歡到處探索的他,在求學過程中也一直秉持著「做了,才知道」的原則,不斷多方嘗試,從高中接觸圖文傳播、化工、資訊,到大學嘗試的中文、表演藝術、法律,最後選擇了到海大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攻讀碩士,雖然多次轉換跑道讓膺豪的求學歷程比別人多了好幾年,外界的質疑與內心的不安也一直如影隨形地跟著他,但膺豪認為,當做好了選擇,就要有勇氣去面對自己的決定,就算一路走來過程並不甜美,還是要堅持走下去,期待自己成為能以一己之力守護海洋價值的海洋人。
海大簡介
海大大多數的系所都與海洋領域有關,學校本身臨海,加上一年有九成時間都在下雨,算是與「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海大附近有許多美麗的景點,像是和平島公園、潮境公園與忘憂谷,而在校內,綜合一館與中正漁學館是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學生做研究與上課的地點,學生活動中心裡面則可以辦理助學貸款與獎學金。
海大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
用一句話形容,海大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就是「藉由管理與評析,去探討海洋相關事物與資源」,資源管理意即針對漁業資源做管理,包含魚群生態、產卵量、捕撈量和即便過保育規範等等。碩一時會有「海洋資源總論」與「海洋事務總論」兩門課幫助學生建立基礎,所以之前不是相關領域的同學不需要太擔心,但還是要花更多時間去自我學習與吸收,主動彌補缺乏的知識。
怎麼進入海大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
海大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有甄試、考試兩種入學管道,前者大約在每年的 11 月,後者則是大約在每年的 1 月。海大設有「五所聯招」制度,是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海洋環境化學與生態研究所、海洋環境資訊系、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地球科學研究所合作,統一進行聯合登記分發,學生進入之後再排志願序。五所之間可以互相修課與旁聽,也有轉所制度,只是需要通過一定門檻。
海大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的未來出路
學生畢業後有三條路可以選擇:學術研究、公家機關與民營企業。走學術研究的話可以到中研院、水產試驗所、海科館等單位;進入公家機關則是需要經過國考,相關單位有海巡署或是博物館等等。常見的民營企業則有農漁會與水產公司,膺豪提醒學弟妹進入職場後,還是需要不斷吸收產業相關知識,才能不被時代所淘汰。
個人研究計畫與主題
膺豪主要研究海洋事務,有興趣的領域涵括離岸風力發電、海洋保護區與海洋空間規劃三個主題。離岸風力發電是目前正在推行的政策,但是正反方各有支持,其正面影響是建立人工魚礁,可以幫助穩固生態系,而反面影響則包含破壞棲地、使白海豚減少的風險。海洋保護區是國際公約為了保護海洋與漁業資源的多樣性,而規定每個國家必須有多少比例的土地被保護。海洋空間規劃則是希望盡力取得生物環境、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三者的平衡,藉此規劃出適當的政策,減少現有的衝突。
印象深刻的課程
「海岸管理」從目前國際公約與各國現況的討論著手,期末會進行分組報告,教授指派特定的區域與條件,讓學生做海岸管理與規劃,是一堂互動性高,並能讓學生了解實際情勢的課;「漁業外交」每一週都需要整理並且用英文報告文獻,還會以模擬聯合國的形式來開會討論,是一堂可以好好磨練自己英文實力、表達能力的課程;「海洋安全政策」則是請同學報告實際案例,並在課堂中討論政策延伸出來的法律或是其他問題,課堂氣氛相當熱絡。
替未來鋪路的課外活動
膺豪認為參與國際會議是研究所很重要的環節,除了可以了解該領域的國際現況與自己國家在其中參與的角色,也可以從跟不同國家學者的交流過程中得到收穫,他便曾參與 2017 年的 APEC(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會議。除此之外,膺豪也曾當過問卷調查員,提早練習以後做論文可能會需要用到的訪談技能。
碩一時,膺豪在所上刊物「海資星」當編輯。海資星一年一刊,是師生與學長姐互動的平台,膺豪當時負責訪談學長姐與教授,除了在談話過程學習許多,也獲得許多珍貴的人脈。
工作經驗教我的事
膺豪從大學畢業後,曾到法院工作一段時間,回顧這段經歷,他認為大學所學的知識較單純,而現實狀況常常是很多事情交纏在一起,因此比較棘手。這段工作經驗也讓膺豪想回學校進一步充實自己,並且希望能做自己真正關心的事情,因此到了現在的系所。除了法院工作,膺豪也曾擔任世界咖啡館主持人,了解到許多人對環境、社會、政治等議題的想法。
大學 VS 研究所
從上課方式來看,研究所多是小班制教學,評量方式比較多是上台報告而非筆試。除此之外,「問問題」也是研究生必須培養的技能,問對好問題,就能從中學習到更多。課程安排方面,研究所的學分數少,大學動輒 25、30 學分,但是研究所則沒有學分數限制,課堂時間也較長,通常都是以半天為單位。而課堂中探討的面向也不會再是從單一角度出發,而是從更宏觀的面向來探討。
心態方面,大學教授上課時已經給予 70% 的內容,剩下 30% 讓學生自己學習;研究所則是教授上課給予 30% 的內容,剩下 70% 是學生必須自己找到問題、進而去解決,才能夠真正獲得知識。
讀研究所的意義與幫助
膺豪當初讀研究所的主要動機是因為從新聞中看到了海洋污染、生態破壞、非法漁業與過度捕撈等等現象,因此想要從法規、政策方面學習海洋保育與政策,盡自己的心力保護海洋。他認為讀研究所最大的收穫是培養了獨立思考能力,因為從找問題、分析、提出解決方法都需要自己完成,在研究所還需要做很多報告,能訓練自己的分析與統整能力。最後,研究所除了幫助他加深海洋方面的知識,也讓他有機會整合不同面向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見解。
家是永遠的避風港
膺豪的求學過程中,老師與朋友都給了他很多的鼓勵,讓他得以撐過低潮的時刻。他的家人不餘遺力地支持更是讓他得以走到現在的重要動力。膺豪成長於單親家庭,經濟狀況並非一直很穩定,但是當他遇到困難,家人仍是盡力幫忙,推動他繼續往下走,因此對於家人,他有著深深的感激,也告訴大家:「追逐夢想固然重要,但永遠不要忘記是誰在你身後一直給你助力。」
給自己衝動的理由
「有時候,我們就是需要一點衝勁,但絕對要是考慮清楚過後的決定。」膺豪笑說家人曾經形容自己是「脫韁野馬」,對有興趣的事物就會直接嘗試,誰也攔不住。雖然始終秉持要實際做了才會知道的信念,膺豪仍然曾經在嘗試的過程中,因為徬徨與恐懼而開始害怕夜晚,也曾經懷疑自己,但是他認為,轉換跑道的過程中的迷惘是難免,但既然是自己的選擇,就算再痛苦都要好好地走下去,也只有自己,才能決定這個過程與結果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