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關於矽谷阿雅的工作經驗分享
七年級台灣女生如何爭取到跟紐約時報高層面試的機會?
鄭雅慈 Anya 原本是媒體人出身,後來至美國西北大學攻讀整合行銷碩士,並在芝加哥大學取得 MBA 學位。縱使擁有傲人的學歷,Anya 於畢業之際,因為面臨 2008 年全球金融風暴,讓她起初的美國求職之路走得不甚順遂,但她不為此氣餒,反而更積極地投出 500 封履歷,憑著膽識爭取到與 NBC 電視台副總、紐約時報執行長與美國最大電信公司 Verizon 行銷長的面試機會。
追尋不到夢想,就創造它!
面對求職的挫敗,Anya 選擇更大膽地出擊,運用自己在拜訪校友期間的觀察,專為凡斯媒體集團(Vance)寫了一本商業企劃書,終於打動當時的總經理 Peggy。開始在美國工作後,Anya 也曾受限於英文能力,可是她憑著毅力與學校英語中心資源,慢慢補強自己的能力,「如果你追尋不到夢想,就創造它!」她是懷著這樣無所畏懼的決心,在英文不好、缺乏人脈的情況下,開創自己的職涯,繼而能在麥當勞、標靶百貨(Target)、希爾斯控股百貨(Sears Holding)等大企業從事數位部門相關職務,並在 eBay、Facebook 等矽谷科技公司工作,將於本次講座中分享自己在矽谷的所見所聞,期盼能帶給觀眾一些啟發。
矽谷科技公司在找怎麼樣的人才?
Anya 舉 Facebook 在招募產品經理的面試問題為例,最看重求職者的三大特質,第一是策略思維(Product Sense),考驗求職者在面對問題時,能否站在企業的角度,善用策略、消費者洞察,去思考解決方案;第二是執行力,能透過數據分析去做決定,具備基本的技術常識;第三是領導力,能與企業內不同的角色流暢溝通協作,有辦法排解彼此的意見紛爭,樂於擁抱不確定性,對任何新事物都感到好奇。
漫談矽谷科技公司文化
美國科技公司內部通常分三大團隊,先由產品團隊思考要開發具備哪些功能的產品,而科技團隊是進行實際的產品開發,這兩個團隊為公司重心,行銷團隊則是以形塑品牌、SEO 優化與網路廣告來從旁支援。
矽谷科技公司講求行事效率,普遍採取扁平化的組織結構,至於各間公司有沒有什麼獨特的企業文化?據 Anya 耳聞,Google 公司制度相當完善,特別喜歡科技背景人才,員工在執行專案前,都會先經過縝密的分析;Facebook 則喜歡有衝勁的年輕人才加入,很樂於嘗試任何新點子,員工福利雖多,工作也較為辛苦;Apple 以保密文化著稱,不同團隊甚至會不清楚對方在開發哪些新功能;Amazon 網羅許多優秀人才,擁有許多前端科技,更鼓勵員工給予彼此最直接的回饋建議,但曾被報導是血汗工廠;而 eBay 作為第一代網路公司,目前有兩大事業體,一個是大眾熟知的 eBay.com 電商平台,另一個則是 Anya 目前任職的 eBay 分類廣告,是新成立的事業體,採取去中心化的管理模式。
美國傳統產業的數位轉型
由於網路購物的崛起,許多零售集團紛紛展開數位轉型,其數位部門通常要與商業部門(BU)合作,由商業部門管理預算及市場策略,數位部門僅負責執行。不同公司的企業文化也大不相同,沃爾瑪(Walmart)講求以最小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用;標靶百貨重視部門合作,任何決策都要經過部門同意,才能執行;希爾斯控股百貨重視科技,預計未來將有大幅度組織變動,將拆分為各個小公司後賣掉。
除了零售業之外,其他類別產業也開始投入數位轉型,例如因應金融科技(Fintech)的發展,傳統金融機構為了爭食行動支付市場,也開始招募相關人才,不過公司行事作風受限於法規、又是老企業,所以比較沒有彈性;而麥當勞、肯德基等餐飲集團數位化的過程中,最常見的困難則在當消費者使用 App 訂餐後,如何確保與各間分店的聯繫順暢。
數位團隊的產品經理職責
產品經理決定要開發產品的哪些功能,而技術長則是規畫開發的方法。產品經理在敏捷式開發(Agile)中,被稱為 "Product Owner",要和業務、市場分析、工程團隊溝通,去了解消費者的需求與社會趨勢,思考公司應以什麼樣的策略去達成該項目標會最有效率,進而規劃產品的長期藍圖,並在 Jira 平台上寫出使用者故事(User Story)來確保工程師理解開發的功能與目的,最後也要設立驗收標準( Acceptance Criteria),讓品管人員( QA)能依此做測試。由於一項產品可能有來自各個國家的用戶,故會有產品行銷經理負責去問業務團隊、進行市場調查,再把用戶需求回饋給產品經理,幫助其開發功能。
數位團隊裡包含了哪些設計師?
產品設計師通常包含了 UX 使用者經驗設計師、UI 介面設計師與用戶研究人員(User Researcher),“Design is not just what it looks and feels like; design is how it works.” Anya 引用賈伯斯的名言指出,在設計功能之初,外表美觀程度並非最重要的,而是要了解使用該產品的用戶輪廓(Persona),進而形塑出用戶體驗地圖(Journey Mapping),進而畫出線框稿(Wireframe)。
所謂的線框稿是沒有經過任何視覺美化,僅以線條、方塊繪製而成的設計圖,目的在於標明各個功能的位置與連結關係。當設計稿經過美化上色後,則會交由工程師先做一個測試版原型(Interaction Prototype),確認用戶喜歡這樣的設計後,才會交付到產品開發、用戶測試階段。
產品分析師、專案經理所扮演的角色
產品分析師則會負責分析數據,他們會針對可能開發的功能,進行商業論證(Business Case),論證中會估算所需的開發成本、風險及收益,提供給產品長作為決策的依據,當功能開發之後,產品分析師則會追蹤用戶使用行為的數據,評估開發成效。若說產品經理是思考該開發具有哪些功能的產品,專案經理便是規劃出開發的時程、預算,盡可能排除過程中的阻礙,確保產品能如期、順利地上市。
一窺產品開發週期
面對市場的瞬息萬變,公司在開發產品時,多是採取敏捷式開發,不是要等到產品開發到盡善盡美時才付諸測試,而是會先建立最小可行性產品測試(Minimum Viable Product Test),將有初步功能的產品交由市場測試,確保產品是符合市場需求(Product Market Fit),再根據使用者心得做修改。為了加速開發進度,有時也會採取雙軌政策(Dual Track),經由多種方案的測試,確認後續有哪些方案是要付諸實際的開發。開發時程是以兩個禮拜作為一個週期(Sprint),在一個週期內,產品經理會需要向工程師溝通代辦事項,規劃本次進度(Sprint Planning),每天則會透過 10 分鐘會議報告彼此進度,至於 "Scrum of Scrum" 會議是讓產品經理了各團隊是否遭遇到哪些困難,最後在每個週期結束前,也會由工程師演示開發進度。
你相信的就會成功,你相信的就會發生
「很多人問我,你大學是韓文系畢業、第一份工作是當記者,怎麼現在這麼厲害?其實我一點也不厲害,靠的就是不要怕!」Anya 自研究所畢業後,在求職上屢戰屢敗,卻從未灰心:「人生沒有一直成功這件事,充滿了許多 ups and downs,但只要你堅持住,終究會往好的方向走。」
她最初在聯繫校友時,總是告訴自己:「就算被拒絕又怎樣?我也沒有什麼損失啊?試試看就對了!」Anya 說在職場上總會有許多未知的挑戰,她曾經從零開始去組織一個團隊,又在缺少技術背景的情況下,帶領一群工程師開發產品,儘管自己當時沒有經驗,但她從不對機會感到畏怯,而是選擇正面迎向挑戰:「我總相信我可以的,或許會經過一些挫折、中間會有一些失敗,但柳暗花明,有一天總會達到的!你有多想達到一件事情,你想要的就會發生,如果還沒有發生,只是你沒有那麼想要,或者你想要的是別件事情。」
PART 2:關於工作申請與面試的準備分享
尚未錄製(關於面試問題已包含在 Part 1 影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