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感謝藍鯨隔音門 林經理 以此講座鼓勵後輩:「人生定位以及努力一樣重要」

講座製作由 IOH 幫手 陳繼芸、呂易嫺 協助 責任編輯:林立麗

自媒體經營 劉軒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擔任水雲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的工作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做個有用的創意人

在自媒體百家爭鳴的年代,要如何發揮個人影響力,在一片激烈競爭之中取得一席之地?劉軒認為善用個人的多元經驗,去找到自己的部落(Tribe)是關鍵。在本次講座中,劉軒將分享他從事寫作、DJ、廣告人、拍片、雜誌編輯與主持人的跨界歷程,更會暢談這些經驗如何幫助自己踏入知識經濟的領域,邀請群眾一起參與這場從小地方做起的生活革命。

「你自己就是最好的答案,你只是要去找到問問題的人。」與其當憑空想像的藝術家,劉軒更想成為一名「有用的創意人」,他深信每個人都有其使命,即使不是全知全能,都能運用自身獨特的價值、社群的力量去解決許多迫切的問題,我們唯一所要做的是多了解他人的需求、多嘗試、多問、多學,便可以掌握新媒體的特性,發揮影響力,持續讓改變發生。

我和音樂、心理學的邂逅

劉軒從小學琴,在高中時還擔任過戲劇社伴奏,但是直到猶太裔啟蒙老師的一席言:「音符是死的,生命是活的,你應該用你的生命去彈音樂」,才讓他真正愛上音樂,還因此考上茱莉亞音樂學院。而哈佛大學則是他與電子音樂、心理學邂逅之地,他跟著 Ivan Tcherepnin 學習,慢慢了解到電子音樂也是源自古典音樂的美感,更學會如何用儀器合成音色,突破框架地製作音樂。

劉軒起初是為了想更認識自己而主修心理學,他認為心理學是有著嚴謹科學驗證流程的學問,養成了他面對資料時更為審慎的態度,而在眾多心理學派中,最吸引劉軒的是正向心理學,旨在探討如何用科學方法提升人們做事的效能與正向情緒,目前已廣泛運用在企業管理與學校教育中,劉軒近年的《Get Lucky! 助你好運》系列著作便與正向心理學有很大的關聯。

關於寫作的兩三事

「大家可能會因為我的學歷,而覺得我一定是平步青雲,但我也有非常困惑、不知道自己應該或值得做什麼的時候。」劉軒笑談自己起初提筆的動機是為了反駁父親劉墉的著作,當這個動機被解決後,他頓時失去寫作的動力,於是在完成《作書蟲也作玩家》、研究所畢業後停筆了 10 年之久,有趣的是,在這些年中,他陸續收到不少讀者來信詢問,才慢慢發覺:「故事本身就是一個價值,就如回想第一次聽五月天的歌的感覺,其實我們是一起長大,幸運的是我在作家界出道很早,一直扮演著大家身邊朋友的角色」。

音樂是我生命的主幹

「現在 DJ Party 是一整個 show,不過我自己還是比較 old school,覺得音樂是一切。」劉軒認為 DJ 是很適合「假外向真內向」的人從事之職業,因為你可以透過音樂引發聽眾共鳴,同時也保有一定的距離。而在科技的演進下,成為 DJ 的門檻降低,所以想從中脫穎而出的關鍵是要懂得經營個人品牌,一名優秀的DJ不僅需打造自己的音樂風格,更要身兼製作人的角色,找到能輔助自己的團隊,方能營造出音樂派對的整體氛圍。不過,比起帶嗨整場氣氛,劉軒覺得擔任 DJ 最有成就感的時刻還是在曲終人散時放上一首自己喜歡的曲子。

每個職業身分都教會了我許多事

劉軒在台灣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奧美廣告市場調查部門,從中他學到的是品牌思維(Branding Thinking)--有策略地透過各種行銷管道接觸消費者,將品牌的價值發揚光大。而在長澍視聽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劉軒是擔任副編導,負責規劃拍攝現場的大小事,這著實提升了他隨機應變的能力。

至於在擔任《We Men 東西男人》總編輯期間,讓劉軒感觸最深的是國內外媒體業營運之不同,在美國,總編輯同樣是會執筆的人員,在台灣,則類似於品牌大使,專責在接洽不同的合作單位;而且在美國,媒體業重點在產出對大眾有意義的內容,但是在台灣,由於市場考量,常常會要向廣告商低頭,在雜誌中置入廣編文章。劉軒也曾擔任電視、廣播節目主持人,當時他為了推出言之有物的節目,投入不少心力作準備,然而成效卻不如預期,直到前輩的提點,他才發現重點在於氣氛的營造,只要主持人能與來賓聊得很愉快,觀眾自然能從中得到啟發與收穫。

從轉型傳統出版業到跨入知識經濟

「我是在新媒體的巨浪上學衝浪。當未來不確定的時候,你要更確定自己的價值在哪裡,才不會什麼浪都去追,卻什麼都沒有得到。」當劉軒接下水雲齋的轉型挑戰後,他選擇與天下文化合作出版《Get Lucky!助你好運》,在撰寫這本書之前,他們以「幸福的定義」為題進行了大規模的線上調查,並將書本內容化為練習題,邀請各行各業人士一同參與,而參與的過程也被記錄成短片,放在網路上供讀者瀏覽。劉軒原先預期的是用虛實整合來幫助書本銷售,然而實際操作後,他才發現線上資源不僅僅是輔助而已,更是另一塊龐大的市場,這也成為他步入知識經濟的起點。

初探知識經濟

知識經濟分成自媒體、新媒體平台兩類,自媒體的例子如阿滴英文、冏星人等網路紅人,其特色為產出具有個人色彩的原創內容,一般而言,自媒體在經營初期,會將內容聚焦於特定主題,進而深耕影響力,其收入來源包含業務配合、代言、廣告分紅、打賞、衍生品販售;而新媒體平台則是集結不同的創作好手,其運作模式可能是採用戶原創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UGC)或者專業生產內容(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PGC),營利來源包含廣告、業務配合、衍生品販售與內容創作者經紀。

自媒體經營之道

在數位浪潮之下,人們能不受限於地緣關係形成擁有共同價值的部落社群,劉軒形容經營自媒體好比是成為部落的酋長,酋長必須要能深知群眾的需求,進而提供相關的內容,才會受到擁護愛戴。如果不知道從何了解群眾的需求,劉軒建議能從反思個人生活中的痛點著手,以他為例,便是觀察到對資訊焦慮、情緒管理的需求,而發想出藉由分享正向心理學的概念,帶領大眾從日常習慣的微調,來提升整體生活品質。

團隊里程碑

「當我們在做自媒體的時候,你必須要當什麼都知道的大師嗎?並不一定,你不需要知道所有的答案,但是你必須願意分享這個過程,並懂得怎麼去集思廣益,讓大家都能有所貢獻,在自媒體非常重要的是互動性,每個人的意見都是有價值的。」為了達到提升生活品質的目標,劉軒發起了 Lucky7 Challenge,在一個月內,號召了 3,000 人投入改變生活習慣的挑戰;他也開設直播節目「活霸創新世代」,邀請各界社會賢達人士暢談其創新思維;而在微信公眾號十點課堂上的「劉軒的透心課」則是分享實用心理學,預計將來會在推出免費的線上資源。「假如你要當一名知識網紅,你就是用知識達到自己的影響力。」劉軒指出抓準時機提供有價值的內容是維持社群影響力不墜之關鍵。

自媒體的美麗與哀愁

「你一定要關心你的群眾,你不能把他們當作一群消費者,一群 TA,他們都是人,擁有自己的生活、故事與需求,你必須奉獻付出,必須分享很多,有不求回報的精神,才有可能感動他們。」劉軒建議有志於投入自媒體的夥伴應保持對週遭人事物的敏銳,不斷精進自我,偶爾也要適度放鬆充電,才能持續產出好內容,同時必須慎選合作對象,思考自己與合作方的核心價值是否吻合,善待每個機會,更要珍惜自己苦心經營的品牌。

「我忙得很愉快,但我超忙。」劉軒認為經營自媒體的成就感來自於直接的影響力,拜現代科技之賜,任何人都能輕易透過網路直播向大眾宣傳理念,但也面臨受他人、媒體斷章取義的風險,而隨著事業規模擴大,劉軒提醒同步化團隊成員思維的重要性,他認為團隊成員應擁有不同長處才能互補,但其價值系統絕對是相同的。

從自媒體到平台的展望

綜觀現在知識經濟的興盛,劉軒認為隨著科技的進步,未來發展會越來越多元,唯一的限制反倒是自己的想像力。而他個人的期許是匯聚目前自媒體的聲量,整合為一平台,進而去發展出一套東方心理學,他覺得西方心理學固然有一些通用於所有人的普世價值,然而悠久的華人文化必定造成了民族的獨特性,所以若能依此將心理學去蕪存菁,往後必定能對華人社會產生更多正面幫助。

How to Make a Life while Make a Living

「你的價值來自什麼?就是你能誠心誠意為一群人服務,為其解決它們急需的問題,這就是你的價值。」回顧踏入知識經濟的歷程,最讓劉軒感到不可思議的是任何不經意的舉動都可能對別人造成深遠的影響,他舉「一百天感恩計畫」(100 Days of Gratitude)與「火柴青年」為例,這些都是讓他始料未及的驚喜,讓他更為確信只要認真經營生命的點點滴滴,這些經驗自然能在未來派上用場,許多人常會在轉換跑道的階段中,感到困惑迷惘,但劉軒深信這些摸索都是有其意義:「因為在全世界只有你走過這條路,有過這樣的經驗,當你結合了這些,找到喜愛自己的族群,你會看到那些需要被解決的問題,而你大概有些工具能解決它,你可能沒有所有的答案,但願意去分享,所以你願意拚死拚活,儘管再累,因為 If not me, then who else?」

PART 3:針對觀眾的提問進行答覆

Q1. 當弱連結最多的時候,要如何運用自己所學走到今天的階段?

Q2.請問你做過的工作中哪一個最貼近自己內心?

Q3.在忙碌的行程間,你如何抓緊時間充實自己?都是透過閱讀的方式嗎?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