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感謝安禾集團 何益國 總經理以此講座鼓勵後輩:「別在夢想之後畫上句點 因為它的達成 是下一個成功的起點 」

講座製作由 IOH 幫手 翁于婷 協助 責任編輯:江芷清 核稿編輯:林立麗

台北教育大學 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 江芷清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就讀台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的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此講座於 2017 年底前錄製,拍攝畫質與講座架構較為精簡,建議也可至平台上觀看其他同校或同系講座
特色北教大

儘管校區不大,台北教育大學校園內外擁有不少特色景點,例如紅磚黑瓦日式建築風格的臥龍二九、從老舊公寓改造而成的壹參肆共同實驗室以及學人宿舍旁悠久的防空洞藝廊,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傳統與現代融合的北師美術館,其大片玻璃帷幕成為校園與城市之間的橋樑,拉近與市民的距離。此外,校內傳統服務性社團-教育梯隊在每年寒暑假期間都會深入偏鄉輔導孩子,讓學生從中學習教案編寫與課程安排。精彩絕倫的體育表演會以及為國爭光的北教大合球隊更為悠久的校史增添輝煌的一頁。

「百」年樹木,百年樹人

台北教育大學初名為芝山巖學堂,現為以文化創意及科學發展核心的學校,校史館的設立也見證了台北教育大學的蛻變及轉型。市定古蹟大禮堂及百年校樹更是學校悠久歷史的象徵,鐘樓的興建亦是為紀念創校百年的標誌。時至今日,台北教育大學已孕育不少優良師資及各界菁英,其中以鄧雨賢、席慕容、黃春明最具代表性。

轉型與蛻變

除了從原本以培育幼教與小學師資為主,轉變為以培育能和產業接軌的人才及相關學術研究成果為願景,台北教育大學對學校師資及校系資源更加以變革,例如芷清就讀的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前身為社會科教育學系,在歷經更名及轉型後,現今著重於探究社會變遷、區域產業發展等相關領域。

淺談台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

台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課程分為社會、自然、工程、藝術美學四個導向,彈性的課程設計使同學能自由安排課外學習,從各層面了解日常生活環境,整合規劃其最大的價值。大一主要是以社會區域理論為主;大二則會開始接觸都市系統理論;而大三大四則進行專題實作。畢業後可以考取都市計畫師證照、進入公部門、或從事景觀規劃師。進入台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這一年半的期間,芷清覺得收穫最多的是跨領域整合與自我管理的能力,趁課餘時間,她參與了2050願景計畫工作室的開幕、園藝景觀、綠屋頂設計大展及2015台北設計城市展及擔任2016台北世界設計之都的志工等,藉此活用系上所學於實務中。此外,芷清特別推薦文化創業產業經營學系及策展學程,不僅有趣,更有助跨領域學習。

累積經驗,邊做邊學

芷清在大一的必修課程「城鄉發展與規劃」,學習到如何將課本所學歸納分析到寶藏巖聚落,做實際的操作及應用;而在「職場生存學」這門課程中,瞭解到職場如戰場,應盡可能避免單打獨鬥,老師也運用上課打卡、玩桌遊的方式讓同學們意識到守時的重要以及職場各種情境的應變原則。在大二,芷清修習了「創新創業大師講座」,課堂講師有麵包大師吳寶春、Taaze創辦人張天立等知名人士,這10場演講讓芷清明白從創意變生意的過程,同時也看到成功人士相同的特質。同時在這一年內,芷清積極參與課外活動,到法務部調查局實習,擔任圖書管理員,才知道從與廠商確認書籍、編書、整理到上架的過程是如此的繁瑣;擔任亞太消化醫學週外語接待則讓她一窺大型國際研討會流程的運作;在台北市青年發展處主辦的「打造自己的媒體,為自己發聲」課程中,芷清則從紀錄片導演、新聞編輯講師的教導下,學會如何剪輯影片報導。

由外而內,看見台灣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走遍十個國家,二十個城市,在國外除了見證到各國的文化歷史、體驗到不同人文風情,從高空鳥瞰城市的縮影更清楚看到整個國家的歷史發展聚落。因為隻身前往美國和英法的經驗,養成芷清獨立自主,學會放寬心胸,體驗不同的民族文化。挑戰九天八夜的自行車環島,夾雜著汗水與淚水放慢速度穿梭在城鄉之中,別是一番滋味,也是芷清第一次用這樣的角度看見台灣。

胸部是爸媽給的,胸襟是自己給的

芷清分享自己一路走來的心得收穫,她將社發系英文縮寫”SRD”解釋為“Schedule、Resolve、Diverse”(計畫、解決問題和替未來加點想像),芷清深信“Justdoit”,勇於突破自我,踏出舒適圈,規劃自己的人生藍圖,你的未來會不一樣。

PART 3:針對觀眾的提問進行答覆

此講座於 2017 年底前錄製,拍攝畫質與講座架構較為精簡,建議也可至平台上觀看其他同校或同系講座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