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大同大學 資訊工程學系教授 鄭穎懋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大同教授說給你聽系列:資訊工程學系教授 鄭穎懋 訪談

講座章節開關
從事教職的成就感

我不只是講課的老師,更像是學生的夥伴,前一陣子有位學生回來找我聊天,他說自己參加過黑客松後,終於知道一年多前老師跟他講的事情是什麼意思,我也從這位學生的雙眼裡看到光芒,我想,我的成就感就來自於這裡。

我是一個非常熱愛做研究的人,我認為透過研究才能去改變這個世界,不諱言地告訴大家,其實一開始從事教職工作時,我還沒有將老師這個角色體會跟發揮出來,當時我還只是個研究人員,直到三四年前我才慢慢意會到既然研究可以改變世界,那我何不讓更多人有跟我一樣的想法呢?這時,我才發現老師是一個很困難的職業。

大同的校風與資源

大同大學一直以來給外界的印象都是治學嚴謹,有著嚴肅氣息的一間學校,但實際上不是這樣子的,在過去四年以來,大同陸續在建置了 Maker space,所謂的 Maker space 等同於該系的學習窗口,也是外系、外校認識該系的重要橋接點,讓校內跨領域活動能自然地發展起來,讓學生在專業所學外也接觸了各科系知識,這樣的模式能夠帶給台灣的教育或者產業上面有多大的創新,很值得期盼。

想念資工系請先思考...

很多父母親常會問我說自己的小孩很喜歡玩遊戲或者寫程式,那他適不適合念資訊工程系?我會回答:「是」,念資訊工程系會帶給你電腦軟體、硬體上的技術基礎。在大同資訊工程系的教授們除了想讓學生們了解這些基礎以外,最主要的目標是帶著這些學生從大學到研究所去創造那些還不存在於課本上的章節!

首先資訊工程學系的共同基礎就是程式設計的基本能力,所以對於不是興趣使然而選進這個科系的學生來說會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大同資工採漸進式的教學,大一課程安排都會讓學生猶如是在玩線上遊戲破關一般,過關後方能前進到下個階段,而我想特別提的是:「你會程式設計能不能改變世界? 你會寫程式會不會可以解決人類飢荒的問題?」,我們在教學生入門技術時,會讓學生去了解其本質只是解決方案的材料之一,而不是讓技術來駕馭我們, 讓學生了解到接觸技術的動機前提是可以解決非常大的問題。

系上的特殊資源與優勢

從三四年前開始,台灣社會開始談論自造者(Maker)、創客的風潮,大同大學也在各系所建置 Maker space, 這個空間提供資工系平常會接觸到的軟硬體開放資源,以及像是 3D 列印的機具等,讓學生可以在大一大二打下深厚的基礎後,操作這些軟硬體的技術來解決外界的挑戰,也讓外面的專家們重回大學這個舞台,在 Maker space 裡,向學生分享經驗,進行設計思考。我們重視的是教育學生如何學習及應用軟硬體,如此才有機會改變這個世界。

大同大學所有學生都要必修日文,從大同工專(大同大學前身)畢業學長戴正吳,也是現任日本 Sharp 企業的社長的經驗來說,在大學的日文學習成了他在職涯上的敲門磚,所以多學一個語言其實是多一個機會, 不要認為它是負擔。

大同大學的創辦人也就是大同公司過去的董事長,他讓學校跟公司成為相輔相成的合作夥伴,學生能運用所學來解決市場問題。在近年來,許多企業都瞭解到創新不僅能來自於公司內部部門,大學也擔負了創新的責任,而大同大學扮演的是在沒有市場壓力之下,用長遠的角度去觀察解決問題的方案,這對公司來講,是很好的一種作法,對教授而言,可以因此深化自己研究的底蘊,並接觸市場現實的挑戰,最重要的是還讓學生能應用所學在現實的挑戰上。

備審資料中,你最常看到的錯誤或是缺點是什麼?

我已有 10 年之久的審查委員經驗,我常看到學生所提供的資料幾乎是一模一樣的,其實大學教授所看重的不是排版精美的文件,而是你如實去傳達高中的學習經驗,以及讓教授們知道你對於未來的憧憬及申請系所的動機。你更可以對教授提問,別被問題的表面所嚇到,教授其實是想透過難題去了解你面對問題的態度跟方式。

備審資料中,最希望可以在自傳裡看到學生回顧過往的經驗是如何關懷台灣社會議題,並且如何對應到現在他即將進入的科系,又是怎麼思考去解決這些議題,期許高中生在進入大學的身份轉換之際可以有這樣的準備。

對資工系有興趣的學生,要有哪些正確認知?

念完資工系的學生,大多會具備的能力,首先是程式設計的基礎以及軟硬體的操作,而同時也具備找尋問題、解決問題、跨領域合作的能力。系上畢業的學生,大多數是從事程式設計相關的工作,包含系統程式、電子商務、硬體端像是韌體上的開發。近年來電腦資訊工程的技術已經可以應用到大型展場的互動設備,所以也有學生投入互動裝置開發設計的工作。

在高中時可以提早做些什麼準備或參加什麼活動,會對申請資工系比較有幫助?就大同大學資工系而言,不管是大學生或研究生,他們都會在 Maker space 裡學習或玩技術,也常舉辦工作坊,高中生可以提早接觸到這樣的活動機會。儘管高二高三同學的課業壓力很大,我還是希望他們對上課所學的知識,甚至課業以外的範圍,仍能抱有好奇心與疑問,盡可能地不要被課業所壓垮。

現在學生或家長在選擇討論大學校系時,最需要考量的點有哪些?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大家選擇校系主要的考量是畢業之後的就業狀況,但現今仍以此來思考的話,風險會很大,因為有許多工作機會是過去前所未見的。我希望家長們能陪著孩子一起去面對未來產業變化的挑戰,父母親跟孩子們分享他們當時求學求職經驗的同時,要陪著孩子一起去思考:讓我們能不斷前進的動力是什麼?在進入大學階段時,要重新去思考自己的興趣是什麼,如何去發揮,才能成為產業轉型的力量,也讓台灣的教育格局不會越走越窄。

目前的大學氛圍裡面,我們時常聽到學用落差或者是教授們太過於重視自己的研究,忽略了教學的部分,台灣未來大學的樣貌應該是回歸到讓年輕人找到自己的興趣,因此我建議學生先去了解學校的核心概念和學習環境, 在大一大二時能同時擁有自己的興趣和培養能力。

對於如果小孩面臨大學校系選填,建議他依照興趣還是能力來選擇科系?這是一個沒辦法完全分割的議題,我想,所謂的能力就是在興趣上面及時地發揮成果,然而能力是可以培養的,所以我認為興趣還是大於能力,且能力的培養是大學的責任之一,興趣的找尋卻沒有課本能去依循的,依據興趣是最重要的!

若家長對校系的選擇和同學持有不同的看法,我覺得可以跟父母約個時間,一起去未來想就讀的學校走走,若有認識了哪些教授,也可以介紹給父母認識,讓家長能對於未來大學校系有所了解。志願的選擇當然是要依據自己的興趣,當然學生也可能因為父母的期望而內心產生很大的掙扎。以我的經驗來看,不論是依據興趣或就業考量來選擇,你都要善用大學四年時間,讓你的興趣和未來的就業有很好的結合。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