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責任編輯:IOH 編輯部

馬偕醫學院 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 林正勇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馬偕教授說給你聽系列:馬偕醫學院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 林正勇 訪談

講座章節開關
摸魚摸出專業!生命科學的探索之旅

「我大概是馬偕醫學院最會摸魚的老師吧!」現任馬偕醫學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的林正勇教授說,這隻魚可不簡單,他以「斑馬魚」作為研究材料,與馬偕醫院罕見疾病中心合作,探討黏多醣症(MPS)等人類罕見疾病。至於為何對生命科學有興趣?原來,從小生長於養殖雞鴨、豬隻環境中的他,喜歡接觸小動物,因而選擇輔仁大學生物系就讀。然而,上大學後,歷經昆蟲採集、生態調查等工作,他發現自己對野外工作的適應性有限,於是轉而報考國立臺灣大學漁業科學所,並接續攻讀臺大分子與細胞生物學博士班。

博士班期間,林正勇教授的研究聚焦於頭部肌肉與軟骨發育的基因調控,透過斑馬魚模式突破相關技術,為他日後的研究奠定了紮實基礎。從博士班到博士後研究員,他自認最大的改變,是從獨立思考、單打獨鬥,轉變為帶領一個團隊、指導學弟妹,並協助老師撰寫研究計畫。熱愛突破與教學的他,決心投入教職,目前研究主要探討神經與肌肉退化性疾病的相關機制,如漸凍症、巴金森氏症等。

生醫產業大趨勢,你跟上了嗎?

「大家常說的對症下藥,不是亂給藥,而必須以分子生物研究為基礎,套入疾病模式,了解發生的原因和改善效果,才能進行藥物測試開發。」林正勇教授指出,生物醫學發展與人類有關,最終目標是讓疾病被解決,延長人的壽命並進一步提升生活品質。

因此,目前生醫產業趨勢多圍繞於個人,包含精準醫療、人工智慧輔助醫療、預防醫學、細胞與基因治療等領域,加上環境催生的挑戰,也帶動了藥物研發新趨勢。他舉例,透過基因定序技術,醫學專家能精確分析癌症病患的基因突變位點,提供量身訂製的治療方式;同樣地,疫情期間開發出許多遠距治療模式,AI 科技的介入,除了可迅速分析醫療影像,提高疾病診治、機器操作等診斷效率,也能增加藥物開發的精準性,幫助醫務人員做出更準確的資訊判斷。

在細胞與基因治療方面,目前許多幹細胞培養實驗,已培養出對藥物反應更直接且正確的「類器官」,可幫助修復人體神經、心臟等受損組織。其他像是基因編輯技術 CRISPR、治療癌症的明日之星 CAR-T 細胞療法等,都是目前生醫產業備受重視的領域。

此外,隨著大環境變遷,催生出 PM2.5、塑膠微粒等環境因素,再生醫學、組織工程、老人醫學發展,也逐漸成為醫學界關注的焦點。而在藥物研發方面,林正勇教授提到,為篩選出對人類更有效的藥物,「老藥新用」成為一種新趨勢,即透過重新設計已於身體使用一段時間的藥物,提高療效並縮短臨床的測試時間。

一日生科,終生科科?

「我不太認同『一日生科,終生科科』的說法,尤其經過 COVID-19 挑戰,臺灣展現出的醫療水平與生物醫學技術,明顯領先於其他國家。」林正勇教授分享,他之所以想往教職發展,是為了跟學生一起突破研究,以培養學生的科研專業與自信為首要目標。例如,他有個學生非本科生,而是地球科學系畢業,即使如此,他仍耐心從基礎知識、簡單技術開始教導。畢業後,對方不但進一步至德國就讀博士班,還在鴻海集團下的健康中心擔任領導人才。他認為,就讀馬偕生醫所的學生,畢業後職場規劃都很清楚,只要具備足夠專業與學習動力,就有各種在生醫產業發展的機會。

馬偕生醫所學什麼?

「所上生醫研究專注於三大領域,分別是癌症治療、心血管疾病,和神經功能與再生。」林正勇教授表示,「癌症治療」領域,由王士維所長帶領學習癌症新藥開發,劉軒誌老師則專精骨癌轉移、骨質疏鬆等研究;「心血管疾病」領域,涵蓋心臟、血管、代謝症候群等範疇,由洪崇烈老師指導心臟衰竭的研究,林冠宏老師則擅長血小板凝集、血栓與中風等層面。而他本人專精於「神經功能與再生」領域,主要研究神經退化疾病與再生等奧妙,同屬此領域的,還有探討小腦症機制的莊育梩老師,擅長神經疼痛的賴政遠老師,皆專注於研究神經的分化、退化及細胞再生週期。

馬偕生醫所不僅師資豐富,還與馬偕罕見疾病中心緊密合作,將研究結果應用於臨床。例如,馬偕醫院自 2015 年開始推動的全國性新生兒黏多醣症篩檢,即與馬偕生醫所合作利用斑馬魚的快速發育特性,取其與人類相似基因進行研究,幫助病童於病灶發生前,能接受早期治療,邁入正常生活。

「一般生科系都是學書本上的知識,生醫研究所,則會比較加強生醫場域的專業培養,所上的研究更能呼應到臨床需求。」林正勇教授提到,未來學生甚至可直接進入馬偕醫院工作,擁有穩定的職涯保障。除此之外,學生亦可跨領域進行師生互動,探討轉譯醫學、代謝醫學或老年醫學等課程,將基礎科學與臨床工作結合應用。

馬偕生醫所有哪些學習資源?

談到馬偕生醫所的優勢,林正勇教授分享,「所上七位老師的專業各不相同,而且幾乎每位都有進行一件以上的國科會計畫。」以確保學生能在最新的科研環境下學習。而除了與慈濟、輔大等醫療機構合作,馬偕生醫所也與馬偕醫研部合作進行許多研究計畫,藉此獲取較多人類檢體、醫療數據或高端儀器設備,讓研究更完整。

針對生活方面,校方會安排所有學生的住宿;經濟上,則提供碩士生每月 $6,000 元、博士生每月 $15,000 元的補助。除此之外,學校也開放研究生到大學部擔任助教,賺取額外薪資。而所上老師更會積極爭取研究津貼,以減輕學生的經濟壓力,支持他們專心學習。 

哪些人適合就讀馬偕生醫所?

「馬偕生醫所的學生主要來自兩大族群——醫事從業人員,或生科、醫學工程背景的學生。」林正勇教授指出,前者包含醫師、醫檢師、護理師等職業,這類學生多希望透過疾病研究,改善臨床的治療方法;針對後者,在教學上則專注於生物醫學的基礎應用,以協助學生培養廣博的專業知識。相較於一般大學的生科課程,研究所提供更深入的實驗操作,例如細胞培養、斑馬魚模型或模擬疾病小鼠研究等,讓學生未來投入生物醫學職場,可將實驗操作、材料應用及檢測分析等知識落地應用。

「如果你對解決人類疾病有興趣,而且能承受研究的孤獨,對失敗有良好修復能力,又能自動自發做事,就很適合來就讀。」他認為,更重要的一點,是具備學術倫理,能對研究負責任,成績反而是其次考量。因此,他也建議,報考之前先找到與個人價值觀契合的研究方向,雖然研究所是個加分的選項,還是要了解該領域是否為自身興趣。

小拼圖,也能拼出寬廣的學術路

「你是自己論文的主角,其他人只是輔助你完成研究的配角。」回憶過往經歷,林正勇教授鼓勵學生,學術研究最重要的是態度,面對困難時,應堅持並以正向心態解決問題。他提到,許多學生進入研究所後,會將研究內容過度理想化,而不願被分配到基礎工作。然而,研究本就需要逐步累積經驗,遇到挫折時,別忘了尋求指導老師或同學的協助,透過團隊合作獲得不同的啟發。

另外,林正勇教授提醒大家,應深入了解研究方向後再做選擇,「例如過去我考量到自身體能,沒有選擇戶外生態研究。如果你喜歡小動物,卻沒考量到一個禮拜有五天要待在老鼠房,氣味環境與想像有落差,就會影響研究心態。」此外,開始研究後,也要擁有使命感與企圖心,為大環境貢獻一己之力。「即使每個人的努力只是小小一塊拼圖,但一小塊、一小塊累積起來,可以拼出更寬廣的路。」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