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教授說給你聽系列:馬偕醫學院聽語研究所教授 謝麗君 訪談
耳鼻喉科醫師,進擊聽語治療教授!
「我是鄉下長大的孩子,從小左鄰右舍都不愛讀書,但父母的期望加上自己不排斥,我就此踏上醫學之路。」謝麗君教授,現任馬偕醫學院聽力暨語言治療研究所副系主任,也是馬偕紀念醫院的耳鼻喉頭頸部喉科主任。大學就讀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的她,發現自己熱愛解剖與挑戰,畢業後進入馬偕醫院,接受住院醫師訓練,一路從總醫師升任主治醫師,累積了紮實的臨床經驗。
當初為何篤定走向耳鼻喉科領域?謝麗君教授表示:「這是動靜皆宜的科別,對我來說,內科可以單純治療耳鳴、聽障病患,外科則能動手術,感受醫生存在的價值。」多年臨床經驗,讓她發現,許多語言、聽力上的問題,往往涉及複雜的大腦神經、血管功能損傷。於是,她進一步攻讀腦科學研究所博士,針對眩暈患者進行眼動訊號的分析、研究。
克服挑戰為謝麗君教授帶來成就感,她整合所學,同時往教職與臨床發展,目前是語言治療組的專任老師。她的專業領域涵蓋了喉科、嗓音與吞嚥障礙的診斷及治療,且特別著重於單側聲帶麻痹的研究。
AI 結合聽語人才,帶動生活智慧化
「高齡者聽力衰退,會變得不想跟外界溝通,進一步增加失智的風險。」謝麗君教授指出,高齡社會下,助聽器的選配需求將大幅提高。配合 AI 發展,目前也已開發出智能助聽器,可偵測使用者身處的環境,自動調整相應模式,幫助長者溝通無障礙。在語言治療方面,未來則有望發展 AI 語音自動辨識系統,幫助神經協調性不佳,或組織被切除而無法正常溝通的腦性麻痺、頭頸癌病患,透過 AI 語意分析,更有效地表達自身需求。
此外,政府近年來持續推動居家醫療、長期照護,讓語言治療師的角色,從醫院擴展至社區。尤其隨年齡增加,吞嚥功能退化,造成許多長者進食時易嗆咳,增加肺炎、敗血症等風險。因此,謝麗君教授認為,提供社區化的整合醫療,協助患者改善失能,回歸正常生活,是語言治療師的首要職責。
而身為耳鼻喉科醫師,她也常協助解決病患喉部問題,「有一位馬凡氏症(Marfan Syndrome,結締組織疾病)病患,心臟開了兩次刀,手術結束後,發現聲音有氣無力的,一個月過去都沒有改善。」經醫院轉介,她診斷是單側聲帶麻痹,因緣際會下,個案加入全球臨床試驗,她運用自身專業,於其喉部軟骨植入裝置,使兩側的聲帶閉合,幫助對方正常發聲。如今,個案已能重返職場,讓謝麗君教授印象深刻。
研究造福人類,聽語專業解決生活問題
聽力師和語言治療師,專業差別在哪?謝教授解釋,聽力師的服務主要為聽損障礙和耳鳴患者,進行各種聽力檢查、輔具選配及聽能復健。語言治療師則和耳鼻喉科醫師合作密切,「我開立的嗓音和吞嚥特別門診,就是搭配一位語言治療師,我們會共同討論最能幫助個案的治療方案。」兩者分別透過聽語方面的治療和復健,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
「科技始終來自於需求,研究也是為了人類的進步而努力。」談到馬偕聽語所的核心理念,謝麗君教授說明,系所強調聽覺和語言科學的整合運用,例如,她教過一位語言治療師學生,在馬偕醫院工作數年期間,發現嗓音障礙患者多為「大量用聲者」,因而催生出吸管發聲運動研究,結合日常情境與專業,探討客服人員大量用聲後的嗓音障礙問題。
馬偕聽語所學什麼?師資跨及各領域!
為深化聽語科學研究,培育更多聽語高階管理與研究人才,馬偕聽語所的 38 學分畢業門檻中,有 14 學分是必修專業課程,6 學分是論文,而其他 18 學分,需包含領域一的聽語專業知識,以及領域二、三的管理專業人才訓練課程。謝麗君教授補充,碩一特別規劃的「語言病理學」及「文獻批判」課,將讓學生接觸到所上 13 位教授的專業、研究範疇,以利選擇合適的指導教授與研究主題。
「馬偕聽語所師資陣容很豐富,像是聽力組,有擅長聽障基因研究的許益超主任、專精於人工電子耳的林鴻清創系主任;語言治療組有熟悉兒童語言發展的吳尚諭教授、專注老年聽障研究的蘇珮甄教授……。」謝麗君教授表示,所上的跨領域合作也多,從生醫、視光、認知到語言學等領域,皆有頻繁交流。
馬偕聽語所有哪些學習資源?
除了提供全職學生每月 $6,000 元生活津貼,馬偕聽語所為打造更完整的專業訓練,還設有多元實驗設備,例如眼動儀、腦波儀,學生可運用專業儀器,深入研究高齡者語言及認知功能的關聯性。「這是其他研究所不容易複製的地方,我們的研究深度和廣度,都比其他聽語系所更豐富。」謝麗君教授分享,因隸屬醫學院,所上與馬偕醫療體系合作密切,也積極與雅文基金會,華科基金會等機構合作,擁有眾多實習管道。
此外,馬偕聽語所重視國際交流,「例如去年,我們與美國哈佛醫學院(HMS)合作,讓學生參訪毛細胞再生實驗室;也曾與德國漢諾威大學(LUH),進行電子耳的交流研究。」她表示,加上教育部學海築夢計畫,讓學生得以放眼國際、擴大視野。而社會責任方面,有和北海岸社區合作篩檢計畫,若學生想把握以上學習機會,可主動報名參加。
誰適合就讀馬偕聽語所?
「為鼓勵大家加入聽語所,未來我們會逐步規劃專業證照的考取,讓研究生可下修大學部的專業課程。」謝麗君教授表示,希望熱愛研究者一起加入聽語的行列。目前所上研究生多為聽語系應屆生,或已在臨床工作一段時間,想充實能力而在職進修者。若具備良好溝通能力,有社會服務、社團或幹部等活動經驗,喜歡服務人群,並對聽語專業有興趣者,都很適合來就讀。她補充,獨立思考能力也是關鍵,因為對研究有熱忱,具有批判性思維,才能支撐學業之路。
入學後,也要持續進行跨領域學習,而非只專注自己的領域。謝麗君教授舉例,「之前所上有結合再生醫學進行研究,我們截斷老鼠的喉神經後,注入生長因子,藉此觀察它的神經修復能力。」而她也相信樂於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人,可用更全面的角度深入研究,並從多元角度,切入臨床疾病的治療與照護。
學習是站在前輩肩膀上,快速前行
「教授是啟發的角色,我也是踏在前輩的肩膀上,才能快速前進。」作為一名教授,謝麗君深信,教學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經驗的傳承與啟發。為了培育下一代專業醫療人才,她透過不同教學方式,如錄製影片,與學生分享臨床上的真實經驗,也從中學習到年輕人的思維和解決方案。
「興趣是長久堅持的動力,研究是豐富生活的樂章。」謝麗君教授鼓勵學生,選填志願時,結合核心興趣、未來發展作為共同評估,讓學習成為持續成長的動力。聽語專業,不僅是選擇一條職業道路,更是一場探索語言、聲音與人類溝通奧秘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