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在中山附醫擔任泌尿科主治醫師的工作經驗分享
重來一次,我還是會選擇當醫師
高中就對生物化學產生興趣的王紹全,為了考上醫學系,特地花了一年時間重考。「重考那年,開發了我唸書的能力,所以醫學系的課程沒有對我造成太大的負擔。」一路輕鬆讀書,直到見實習,王紹全才卯足了全力,努力累積在醫院的臨床經驗。而今已是主治醫師的他,選擇投入泌尿外科,克服新的藥物治療和器械所帶來的挑戰,是他從醫生涯最享受的事。「如果重來一次,我還是會毅然決然地選擇當醫師。」每一次透過自己的雙手,將病痛從病人身上帶走,都再再呼應了王醫師選擇踏入醫界的初心。
既然讀了醫學系,就不要辜負這一切
「我給醫學系學生的忠告是,既然唸了醫學系,就不要辜負父母、社會的期待,好好把課業完成。」讀了醫學系這麼多年,最讓王醫師印象深刻的還是大一時的大體解剖課,醫學系學生一齊慎重地請出大體老師,感謝大體老師奉獻自己的身體,讓學生在進入醫療現場前有更真實的學習機會。「醫學生在課前就要對課堂目標有所準備,你可以唸教科書,和上網查詢海量的資料。」王醫師認為,吸收知識的場域不該侷限於課堂,醫學生應具備快速篩選所需資料的能力。他也建議學弟妹,在校時積極拓展人際關係,「以後到 PGY、住院醫師、主治醫師,都可能會回頭跟學校的老師有所接觸,從師生成為合作研究的關係。」
見實習是我從醫之路的轉捩點
「踏入見實習的震撼,是要將課堂知識轉化為直接面對一個活生生的病人,在他身上印證你的所學。」正視到醫生直接面對病人所該有的責任,當時還在見實習的王醫師,學習態度轉為主動積極,參加研討會、run 急診、學習臨床基礎和核心技術,從插管、導尿、傷口換藥、簡單縫合⋯⋯,一步步奠定日後成為住院醫師的基礎功。「我給 PGY 的建議是多看、多聽、多想。多看看各科,多聽專業建議,靜下心來思考每一日在醫院的所見所聞。」基於許多醫學生在 PGY 階段,尚未下定決心要走哪一科,王醫師以過來人的經驗,建議要趁這段期間全面地了解不同科別,熟悉各科的臨床工作,經過思緒的沈澱,才能幫助你選填科別。
我是怎麼帶 PGY 和住院醫師
「請把共筆筆記拿出來再看一遍,並了解所有常見縮寫和相關知識。」醫學生必有的共筆,在見實習階段也會派上用場。臨床教學上,王醫師採取 PBL 模式,要求對每個病人都要做到詳細問診和檢查,了解主訴及收住院的原因;手術方面,必須全程參與刷手、舖單、消毒,下刀至手術完成,在監督下操作手術部分步驟。而學習之後,最重要的還是反思!「我希望 PGY 和住院醫師的學員,每天花五到十分鐘,把今日學到的核心技能,在腦海中一個步驟接著一個步驟地想像出來。」說到 PGY 和住院醫師在心態和實踐上的差別,王醫師認為住院醫師在「多看、多聽、多想」之外,還要加上「多做」。「住院醫師是當主治醫師前的最後一個黃金時期,接下來面對病人的所有責任都要自己承擔。」全心全意地投入選定的科別,才能在住院醫師時期完成屬於自己的淬鍊。
選填泌尿科的那些原因
「泌尿科是個不斷變化、接受醫療知識與技術所挑戰的科別。」輪調多科後,王醫師之所以決心投身泌尿外科,是因為其符合當代趨勢及充滿挑戰的特質。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的臺灣,人們多少都將面臨泌尿系統疾病,無須擔心病人來源。再者,泌尿科的疾病治療面,十年來出現相當多的新型藥物及儀器,單孔腹腔鏡手術、達文西手術機器人成為泌尿科的日常;對醫生來說,這代表充滿挑戰的機會。「如何了解你是否適合泌尿外科?先問自己是不是一個願意接受挑戰,勇於克服困難的人。」王醫師表示,泌尿科不一定要開大刀,它有相當多的良性疾病,泌尿道、攝護腺、排尿功能到性傳染病;想走泌尿科,將面臨多樣化的全新挑戰。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屬於中等病患量的醫學中心暨教學醫院,就醫病比來說,PGY 和住院醫師的醫病比大約在 8 至 10 床,能有時間好好了解病況,完整學習核心技術。而針對 PGY 銜接到住院醫師的過程,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設有內招制度,內招率相當高,保障 PGY 學員能順利地成為住院醫師。今年下半年全國實施的每週 80 工時,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早已在年初實施,且若今日值班,隔日的中午、下午都會安排補休。「泌尿科不是一個孤獨的科,它跟很多的科別都有合作的關係。」王醫師說,泌尿科的友科為婦產科、心臟科、內分泌科,在手術和用藥上經常需要互相諮詢,以照顧病人的整體狀況。(更多跨科合作實例,請觀看講座影片)
泌尿科醫師的一天
「泌尿科醫師的行程相當緊湊,一週至少有三到四天要在早上七點半開晨會。」一大早王醫師進醫院後,先討論病例、閱讀臨床期刊,跟病理科開完共同會議,再開始一天的看診。不是看診的空檔,大多都在從事手術,一天有七到八成的時間都在處理醫療照護;有空餘時間,便與學校老師討論研究,直至晚上九點多才回家。週末假日也都會到醫院巡訪,了解開刀病人的狀況,王醫師微笑說道:「最主要是讓病人看一下醫生,病人會覺得很安心。」
讀完醫學系,我還該讀碩博士嗎?
經過五年的住院醫師教育,王醫師回到母校的附設醫院任職,既然都在醫學中心了,他便選擇繼續加強自己的本職學能。「進研究所讀書,是對一個臨床醫師非常好的進修機會,特別是區域醫院、醫學中心的醫師,我認為是有其必要的。」由於在臨床工作三到五年後,就能非常熟悉所屬科別的疾病,但醫學永遠在持續前進,新的藥物和治療概念都需要研究及釐清,於是唸書就成了精進本職學能的途徑之一。王醫師也說,若無規劃讀碩士和博士,也能以參加公會、研討會等方式,持續地擴充醫療新知。
溫暖,是中山醫學大學及附設醫院給我的養分
「我們的宗旨是『醫人,醫病,要醫心』。」之所以將「醫人」擺在第一,是指首先要照顧病人的整體狀況,第二才是醫治病症本身。「醫病,要加強本職學能;醫心,是醫病人的心,醫醫師的心,也要醫病患家屬的心。」從良好的溝通,建立起溫暖的醫病關係,視病如友,便能在不影響準確判斷的前提下,做出最佳的醫療決策。當病人康復後,對醫師表達深層的謝意,也讓王醫師得到身為一名醫師的驕傲感與成就感,支持著他在從醫之路上繼續踏實地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