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小幫手:周奕瑞

責任編輯:Bella Huang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 汪奇志

分享此講座

關於在中山附醫擔任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的工作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考上醫學系,只是我學習的開端

「不要讓人生的高點發生在大學聯考的那一瞬間,人生的高點要慢慢地走。」現於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肝膽腸胃科執業,擔任主治醫師的汪奇志,大學聯考時,考上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他謙虛地說,自己在課業上每一科都表現得很平均,才選擇了醫學系,而學習的旅程從這裡才算是真正開始。讀完醫學系,服兵役後再回到醫院,從熱門的眼科轉到內科,回首 20 多年來走過的路,汪醫師說:「這就像一場慢跑,慢慢跑,跑得夠久,比誰的氣長,最後就會在這個領域有所表現。」 

想擠進醫學系窄門,先問自己怕不怕血

想讀醫學系,汪醫師認為首要條件就是不能夠怕血,「害怕解剖學、生物學,或流血場面的人,是最不適合走醫療的。」讀醫學系得做好的心理準備,就是你將要經常性地接觸到血腥畫面。再者,由於醫生是一個需要與人相處的行業,如果對人文關懷不感興趣,或是溝通能力有障礙,這樣的學生也比較不建議就讀。最重要的,還是回歸到醫生救人性命的初衷,「想將救人當成一生的志業,就算沒有賺大錢也不會太失落,那你就很適合讀醫學系。」 

內科、外科、次專科,我該怎麼選?

「內科是醫學之母,幾乎每個科別都會稍微用到內科,是武功內功底子的概念。」汪醫師說,內科就是在做打底的動作,如肝腫瘤背後可能有肝硬化、B 型或 C 型肝炎等內科疾病。而大眾對於內科常有的刻板印象——內科醫師動嘴巴就好,手都不用動?汪醫師表示,內科裡的心臟科醫師、腸胃科醫師就經常需要動手,而腎臟科、風濕免疫科即較少動手操作的機會。「要走哪個次專科,第一件事應該問自己想要動手做的?還是比較不用動手做的?」他建議見習生要仔細觀察各科病患的族群分佈、病型的嚴重程度,把自己最不想要的科別先剔除掉。「重要的還是要看興趣是什麼,假設違背興趣去選擇科別,但未來三十年內當初設定的外部因素已經消失,你就會懷疑自己在這裡是為了什麼?」 

小小的外科魂,讓我走入肝膽腸胃科

「當時的我,跟一般徬徨的醫學生是一模一樣的。」最初,汪醫師選擇了眼科,但他自知對眼科並無興趣,只是盲目地選擇熱門科別。服完兵役後,由於許多朋友都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內科服務,他便回到母校,轉往內科領域。「如果你有小小的外科魂在心中,那當然就是選擇心臟科或肝膽腸胃科。」喜歡動手做的汪醫師,透過操作電燒、粘膜腫瘤切除術,達到類似於開刀的效果,又能看見病人確實的康復,讓他獲得許多成就感。他也提醒醫學生們,「肝膽腸胃科帶有三分之一外科的感覺。」因此,肝膽腸胃科醫師在體能上的付出,確實會比其他內科醫師多一些。 

肝膽腸胃科醫師都在做什麼?

肝膽腸胃科可粗分為「肝臟科」和「膽胰胃腸科」,「肝臟科」的業務包含 B 型肝炎、C 型肝炎、肝硬化、肝癌⋯⋯;「膽胰胃腸科」會分區處理,經由超音波、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檢查各部位是否有潰瘍、發炎、息肉或腫瘤。汪醫師笑著說:「肝膽腸胃科是水電工,心臟科也說他們是水電工,我們是通膽管的,他們是通血管的。」在醫學中心的肝膽腸胃科醫師,日常職務首要為看門診,再來是超音波、內視鏡、膽胰管鏡的檢查,還要巡視住院病人。「我們和一般外科及影像科,合作上是非常緊密的。」肝膽腸胃科的病人若罹患癌症,或遇上內視鏡無法控制的出血時,便要尋求外科協助;而癌症的追蹤也仰賴影像科醫師判讀電腦斷層核子共振,因此外科和影像科可稱為肝膽腸胃科的友科。(更多住院醫師與主治醫師的職務,請點選講座觀看。) 

中山醫學大學及附設醫院

「中山醫學大學的校風,我覺得最大的特色是自由。老師們沒有限定學生們一定該做什麼,對於具備積極學習態度的學生來說,想要多嘗試不同領域,都是很自由的。由於學校本身有附設醫院,大四之後的臨床課程,會進到醫院現場看實際病例。見習的規劃分為兩個階段,起初先是早上到醫院,下午回到學校上課,以大堂課銜接臨床,大六以後的見習就是全天進入醫院。中山醫也經常將年輕醫師送到臺大醫院見習,訓練結束後,便可以回到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負責更進階的治療;汪醫師認為,這代表了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樂於培訓年輕醫師,並提供年輕醫師發揮的舞台。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PGY

「我們最想挑選的 PGY,就是肯學習的 PGY。」到了 PGY 階段,應該拋下過去的醫師國考成績,不管過去的成績是否特別突出,在整個醫療界裡,PGY 才只是剛剛起步而已。「中山醫是一個很開放的環境,只要想學習,絕對沒問題!」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 PGY 將受到問診、開藥、臨床判斷、書寫醫療常規的訓練。基本上,院內的熱門科別完全落實至少 50% 內招的原則,內招率相當的高。中山醫同時也是中部地區一般醫學師資的培育中心,有志於成為 PGY 教師的醫師會來此受訓,於是中山醫的 PGY 將會接觸到其他醫院的臨床醫師,汪醫師自豪地說:「中山醫在 PGY 訓練上的表現是絕對不會輸給其他醫院的。」 

醫學生該有的心態調整

在肝膽腸胃科擔任主治醫師,同時身兼中山醫學大學 PGY 訓練教師,汪醫師觀察到學生很容易淪於只想輕鬆過活的心態。汪醫師建議,醫學生可以問問自己「到底有多想成為一名臨床醫師?」先從心底建立起學習動機,學習的成效才會顯著。有了動機之後,還要有足夠的行動力去執行。「成功的背後唯一不可缺少的,就是努力去追求夢想的這一段過程。」同時還要搭配完善的時間規劃,「每天擠出兩個小時,其實就夠了。這是時間的魔術!當你每天做兩個小時,連續兩百天,成果就會出來了。」 

PGY 該有的心態調整

PGY 制度由 7+1 改成 6+2 ,代表醫學生要在大學六年內讀完原來七年該讀的知識量,而六年畢業後,就要馬上執行臨床技術與照護病人;但在畢業以前,其實醫學生尚未具備足夠的臨床經驗。「醫學生必須更努力,因為你在 PGY1 就要從打模具的等級,升級到可以獨自在病人身上操作。」許多 PGY 在這個階段容易感到疲乏,但汪醫師也提及,各領域內的成功者都付出過汗水與努力。「選對興趣的項目,付諸努力去追尋你的夢想。」這是汪醫師對所有 PGY 的期許。 

在醫療的這條路上,負重前行

「醫師的成就感都來自治好病人原本很嚴重的病症。」汪醫師回想起經手過的一名晚期肝癌病人,不但標靶藥物治療失效,腫瘤還轉移到背後的皮下;這樣嚴重的情況,竟然在免疫治療後,幸運地完全康復。當然,他也曾為病人離世所帶來的挫折感籠罩,深深體悟到醫生並不是神,無法完全決定病人只能生,不能死。「倘若受到挫折的打擊就做不下去,那你就愧對了這些事件。」承擔起生命的重量,將來救活更多不可能救活的人,汪奇志醫師選擇把挫折轉化為繼續前進的力量。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