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關於就讀英國倫敦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班的經驗分享
文學引領的精采道路
「別讓自己錯過活得精彩的機會!」對於個性勇敢的奕齊來說,文學是所有學科的基礎,透過文學能發現人性的矛盾及美好,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奕齊也因為從小就跟著父母遊歷世界各地,便決定未來要出國留學,到外面的世界闖一闖。因此,即便社會對文學有著某些刻板印象,她仍秉持信念,選擇到倫敦大學亞非學院(UviversityofLondon,SchooloforientalandAfricastudies)攻讀中國文學碩士。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倫敦大學是一所英國聯邦制大學,底下學院涵蓋範圍之廣,如倫敦政經學院(LSE)著重社會科學,倫敦金匠學院(GCUL)著重傳播及藝文,倫敦亞非學院(SOAS)則是人文學科的重鎮,研究範圍為亞洲及非洲文學、社會學、考古學、人類學等社會科學,並且在台灣設有研究中心。而知名校友翁山蘇姬對於爭取人權的奮鬥是最能代表SOAS性格的人了。
學程介紹
奕齊主要修讀的是中國文學系,屬於中國以及亞洲研究院所(ChinaandInnerAsiaStudies)之下,但她認為以中國來概括未免有些狹隘,事實上學系的研究範圍涵蓋韓國、新加坡、香港、日本等地。她之所以選擇修讀中國文學,是因為課程包含的領域最廣,除了有自己喜愛的文學,還橫跨音樂、藝術、宗教、翻譯等,共20堂課,可以依照個人的興趣做選擇。中國文學學程必須修習四學分,其中包含碩士論文,而每堂課都有專題討論(Seminar)。很多人會因此產生疑問:讀中國文學是不是就以中文進行課程呢?她澄清道,為因應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課堂上雖有中文文本,但是主要使用英文文本來進行。關於研究主題相較研究最多的小說、散文,奕齊選擇研究台灣現代詩。雖然指導教授為義大利人,但因為也是研究詩歌,加上正好到台灣擔任客座研究員,所以能夠了解她的研究主題。而畢業論文一直是大家最頭疼的部分,雖然研究的是台灣現代詩,但因為指導教授是使用英語,所以畢業時必須繳交10,000字的英文論文,而非中文論文。論文方面,她建議大家先做好規劃,如果九月就要交論文,三、四月就要列完大綱,可以先與教授、學長姊討論,並到圖書館尋找關於寫作論文的書,才能了解論文每個章節應包含哪些要素,避免在寫作時失焦。
台灣與英國的教育方式
從台灣到倫敦大學,最讓奕齊感到印象深刻的就是兩者的教育方式差異。在台灣,通常都是老師台上講課、學生台下抄寫。「你不需要做太多準備,因為老師會告訴你一個答案。」台灣教育傾向於給答案,所以課堂開始前把論文看完即可,而且每人上台報告分配的時間,大概是10到30分鐘不等,也很少機會發表自己的看法。但在倫敦大學上課,平均一堂課閱讀近百頁論文,理論時常是需要花很多時間去消化理解的,像是令她印象深刻的課程「世界比較文學」,必須閱讀來自世界各地大量的文本。所以會與同學組成討論小組來分工合作,每個人消化部分文本後互相討論。因為班級人數不超過20人,所以老師傾向於對學生提問,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提出自己的看法,並且用一整節的時間來報告小論文,下堂課由同學及老師給予回饋。
用忙碌填充所有寂寞
「離開後,我才體會到,台灣是人與人之間互動如此密切的國家。」孤獨,一直是遠赴異鄉求學的遊子們必經的過程,雖然說著英文,但因為彼此的文化背景不同,無法肯定自己說出來的話百分之百被理解,是奕齊感到最難過的時候。所以她認為,要在留學生活中過得愉快,不只要建立個人的生活圈,還可以透過運動紓解壓力。像是她參加了APF(AsiaPecifictFocus),一個凝聚台灣人感情的社團。也因為學校的選課系統過於老舊、課程大綱過時,她決定接下文學院學生代表,期望蒐集學生們意見,成為學生與老師的橋樑,還因此認識許多朋友。更在香港同學的邀請下,奕齊加入語言交換社團,在輕鬆的氛圍下增進語言能力。「如果生活有了挑戰,不斷吸收新知,就能佔據生活的全部時間。」透過閱讀、參加不同社團,奕齊用忙碌去填補,有時候孤獨是促使人成長的最大動力。
異鄉收穫
「路是人開創的。」到了英國,奕齊深深體悟這句話的意義。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她之所以會選擇到國外留學,也是認為自由的學術風氣較適合自己。以畢業論文來說,當她提出要研究台灣現代詩時,指導教授沒有任何反對,或強求她研究其他國家的詩歌,這反而更能激發人的創造力。對於在英國是否會遭受種族歧視,奕齊認為:「只有你看不見自己的時候,歧視才會存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就像小型聯合國,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各擁才華與專長,比起批判種族,大家更注重的是有否自我主見與想法。如果是為自己的權利而努力奮鬥,不會有人看輕你的價值。
人生道路中不可或缺的勇氣及信念
奕齊認為「勇氣及信念」是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人本是怠惰,因為待在舒適圈而感到滿足,便不想改變。她舉了個有趣的汽油理論:人如果覺得機車加92汽油就跑得動,不想花更多錢加95或98汽油,所以能力就會一直停在92汽油。只有不斷讓自己面對挫折,才能成長。通常害怕面對挫折有兩種結果:待在舒適圈或繼續走下去。奕齊認為,如果有機會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就不要害怕這一步。只要踏出第一步,後面的路就會顯得簡單許多。「寫作是很漫長的路,當我認定自己是作家時,我就相信眾人會接受我的作品。」學習的過程中,她一直秉持著這股信念,不斷接收新知、學習不同寫作技巧,將自己的想法透過文學傳達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