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小幫手:張紹敏

責任編輯:賴嘉瑩

核稿編輯:張紹敏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 分子生物學 童聖驊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就讀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 分子生物學的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生物把我帶去美國,一股拚勁讓我從大學直升博班

「國中時,我就很喜歡上生物課,我希望自己可以成為解決問題的人,從生物機制了解更多疾病的未知。」來自臺北的童聖驊,高中時受到學長啟發,點燃了赴美追尋生物研究的夢想。「誠實地跟大家說,一開始 UCSD 不是我的第一志願。」然而,UCSD 所在的聖地牙哥,與波士頓、矽谷並列全美三大生物科技聚落,不僅有學術單位,也有教學醫院、生技公司、藥廠,提供他豐富的實習與研究資源。大學期間,聖驊奮力進入頂尖的「索爾克」生物研究殿堂、順利申請「榮譽專題」並獨自發表成果,搶先融入生物學術圈,成為他申請直升博士班的一大助力。

加州聖地牙哥大學(UC San Diego)

UCSD 隸屬於加州大學系統,強項包含生物醫學、生物工程、資訊工程、國際關係、經濟等等,學費較私立學校便宜,但上課人數多、學校資源相對較少,亞裔更佔了 40%。「我們位於氣候宜人的聖地牙哥,在洛杉磯南邊、美墨邊境的美麗濱海小鎮。」聖驊介紹,學校附近為度假聖地,生活水平及物價皆高;特別的是,UCSD 設有「住宿學院」,大一生可以依照自己有興趣的通識課程,分發進入不同學院。「我所在的『 Revelle 』學院,旨在培養文藝復興學者,會要求我們閱讀許多西方文史哲經典、培養人文素養。」聖驊分享,學院就像一個小社群,是認識新夥伴的大好契機。在生活方面,雖然住宿成本比外面貴,但也包含了更多服務及安全的考量(聽聖驊分享學季制度、免住宿費撇步,請點選「學校」按鈕觀看)。

我的主修:分子與細胞生物學

「美國大學的主修很特別,可以在申請時先選定,或者最晚在大二結束前決定自己的主修。」主修分子生物(Molecular Biology)的聖驊,認為生物學介紹了許多不同領域,且需背誦許多知識,學習重點在於能否快速掌握各領域的重要概念。「最強的生物學者總是能融會貫通。」聖驊說明,主修生物給他的是一套思維,在大量知識基礎上問問題、做判斷,專業則必須從閱讀論文、做實驗、思考研究問題等「實作」中養成。「不排斥背誦、擁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的人,很適合來念分子與細胞生物學。」

與生物工程系的差別?念生物的未來出路?

分子生物的基礎課程包含微積分、統計、物理、化學、基礎生物,並搭配相對應的實驗課程;進階課程則有代謝生物化學、遺傳學等等(想了解分子生物的基礎、進階課程,請點選「主修」按鈕觀看)。聖驊補充:「我們與『生物工程』最大的差別在於思維的不同——生物是以知識理論為導向,生物工程則以應用與產業導向為主。一個在『發現』理論,一個則為『應用』知識。」念生物常見的未來出路包括申請學士後醫學、成立實驗室當教授;也能走向產業面,如藥廠、生技公司研發管理、商業顧問等等。聖驊提到,念學士班的專業程度有限,多數生物人會繼續念研究所或博士班,培養自己的獨特專業。

我在 UCSD 上過的經典課程

「在美國大學選課,一定要比較不同教授的評價!」聖驊提供了三種實用的平台(請點選「這堂必上」觀看),強調對教授也要「貨比三家」。講到經典課程,聖驊提到「代謝生物化學」,學習分子進到身體裡會進行怎樣的化學反應。「分子就像是經過不同的地鐵路線,不同的因素影響化學反應、轉換成不同的東西,這樣的過程讓我覺得很迷人。」;「有核基因表現與調控」為博學的 Dr. James Kadonaga 教課,除了學習有哪些蛋白質可以調控基因表現,每堂課教授都會分享與科學泰斗們私交的故事,將生活哲學與科學哲學結合,總是令同學聽得津津有味;另外,聖驊也想跟大家介紹「進階癌症生物講座」,每週都由不同癌症研究權威的學者演講,是一個近距離與世界領導者交流的好機會。

第一次進實驗室的挫折:反思初衷與自己的價值

聖驊在大學期間投入最多心力的地方,就是實現他生物研究夢想的「索爾克生物研究所」(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第一次以『志工』身分加入神經科學實驗室,卻與博士班學生有些合作上的不愉快,讓我非常挫折,甚至反思自己到底適不適合做生物研究。」聖驊後來決定把重心放在大二課業及管理顧問社,重新思考有興趣的領域。後來,他開始積極寄信給教授及學長姐,表達自己的學習熱忱及可以提供的價值。「我幸運地加入同樣位在索爾克、最有興趣的癌症代謝學、糖尿病研究的實驗室。」因為認真下了苦功,聖驊獲得指導教授的肯定,有機會在大學透過「榮譽專題」的方式獨立執行研究,並在暑期研討會發表研究成果。(想聽聖驊分享「榮譽專題」帶給他的深遠影響,請點選「在研究中找到自己」按鈕觀看)

如何成為生物學術圈的一分子?

「從事生物研究的同學,非常建議在大學要有獨立發表研究成果的機會。」聖驊說明,自己做研究沒有意思,一定要跟別人交流意見。「想融入學術圈,可以多多參加學校或索爾克舉辦的學術演講、踴躍爭取參加研討會的機會;最重要的是,準備話題,勇敢地走上前和大牌教授交流。」聖驊說,教授們其實都很健談,也很願意鼓勵學生,只要勇於持續跨出那一步,久而久之會發現自己是有實力與其他學者交流的!此外,聖驊也認為可以善加經營 Twitter,多了解學者私下較輕鬆的一面,也可以成為未來建立人脈的話題連結。

那年大三,我決定攻讀博士班

聖驊在大三升大四的暑假,決定跳過碩士,申請美國博士班。「其實在美國,跳過碩士直接念博士班是常見的。美國的博士班平均要念五年半,前面兩年上課,後面以研究為主。」一開始也曾對自己實力懷疑的聖驊,得到了指導教授和研討會認識的教授肯定,讓他十分感激,因而鼓起勇氣申請博士班。「我本身喜歡做研究、想培養獨特專業、並與其他學者交流;申請博士班對我往後的職涯發展是相容的。」聖驊特別建議,念生物的同學在考量未來發展時,除了要努力從基礎學習、也要好好把握老師的 Office Hour 問問題、主動申請經費請教授吃飯。教授們不僅會給你生涯規劃上的建議,若你日後需要任何推薦信,也會是極大的助力。

建立本地人脈,在商科社團裡發揮我的價值

「美國更信任本地大學學歷。多建立本地人脈,對於往後升學、找工作都有幫助。」聖驊說,在美國多元文化的環境裡,最重要的就是「找到自己的價值」及「和世界相處的方法」。生物背景的他,參與在管理顧問社中,「雖然我不是商科背景出身,卻可以藉由生物知識的優勢,幫助團隊在生技商業競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甚至擔任社團幹部、得到跨領域的人脈。」聖驊建議同學們,練習反思什麼對自己重要、什麼不重要、我的專業是什麼、可以怎麼發揮。「不要只想著『融入』,慢慢學會做自己,並以自己為榮。」(聽聖驊勇闖墨西哥荒野、國際生與外州生辦公室實習的經歷,請點選「課外活動」觀看)

在人類知識的邊緣開疆闢土、與失敗共處

四年下來,聖驊體會到美國與臺灣對於「自主學習」的重視程度相當不同,在美國,總需要靠自己安排課餘時間,讓學習更進入狀況,也沒有所謂的「系學會」,想認識新朋友需要靠努力參與社團、慢慢地克服自己心裡「麻麻、害怕的感覺」。聖驊認為,從事生物研究也是一樣,要勇敢地站在人類知識的邊緣上開疆闢土、學會與失敗共處。「每一個偉大生物知識的發現,都是透過一次次的實驗失敗而來的。」聖驊期許未來能成為自己領域的「特種部隊」,從細胞微觀的粒線體回收機制,到巨觀地了解如何帶著自己獨特的價值,銘記初衷、勇敢地繼續追夢。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