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關於就讀美國哈佛大學經濟系的經驗分享
運動是我唯一的依靠
何凱成 Cheng 在 12 歲那年遭逢父親過世、母親住院等變故,險些和姐姐將被送進台北天母孤兒院,所幸當時住在美國喬治亞州的姑姑收養了他們,於是姐弟倆展開在美國的新生活。雖然起初連一句英文也不會說、更不了解美國文化,但 Cheng 因為加入美式足球隊的緣故,漸漸融入當地生活,不僅建立起交友圈,英文能力與自信心也有所提升。然而,高一時十字韌帶斷裂的意外徹底打擊了 Cheng,儘管自己經過半年的復健,奇蹟似地痊癒後,運動表現甚至更甚過往,卻也令他第一次思考到:假如我失去了運動這項生命中如此熱愛的事物,自己的下一步該怎麼走?
我靠打球進哈佛
「我是一個從台灣到喬治亞州的亞洲人,那時候不管是我的身體條件、語言能力,甚至是成績,都不算是最優秀的,所以我必須要學習怎麼去行銷我自己。」Cheng 一方面是不願自己的學費造成姑姑一家人的經濟負擔,另一方面是受到體育記者 Michael 的建議,便以獎學金為目標,著手準備大學申請資料,而將資料投遞了近 50 所大學的結果,最後他唯一得到的回應是來自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 Harvard)。
「它看到的不是我的成績,看到的是我特殊的經歷和故事。」Cheng 認為自己原本的 SAT 成績絕稱不上頂尖,他真正引起校方興趣的是自己在申請信、球賽影片中散發的領導力與堅毅品格。不過,由於哈佛大學考量到 Cheng 的語文能力尚需加強,故以全額獎學金供應他到埃文老農場學校(Avon Old Farms)就讀預科(Postgraduates, PGs),在這一年中,Cheng 在競爭的學業環境下提升了自己的各項成績,最終如願進入哈佛大學經濟系。
Anything Could be Possible
「我大部分的朋友都有同樣的感受是──面試官全部犯了最重要的錯誤,我們都覺得自己不該在這樣的環境讀書,甚至來到這間學校。」自己能被哈佛大學錄取曾令 Cheng 很難以置信,不過一翻開校方媒體報導手冊(media guide),他觀察到其實很多校友都出身自校隊,且哈佛大學擁有 42 支校隊,在全美大學中是數一數二的多,從這些事實中都足以看見校方對於運動的重視,它相信運動是能鍛鍊人的品格、團隊合作能力與自信,幫助學生未來能成為各行各業的領袖。
「在那裡,沒有人會覺得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Cheng 認為哈佛大學學生最大的特質是實踐精神,一當同學有什麼新奇的想法,便是動手去成立新社團。在校園傳統中,他最印象深刻的莫過於 Primal Scream,是學生為了排解期末考壓力而舉辦的操場裸奔活動,場面盛大到會有樂隊在旁伴奏。
I know 0 thing about Economics
「我覺得我去大學學的不是資訊或知識,而是學習怎麼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儘管主修經濟,Cheng 認為自己從系上最大的收穫並非理論知識,而是學會從假設之下做判斷,將原本龐雜的議題拆解成不同的層面去分析。他也提及哈佛大學選課制度有一段購物期(shopping period),是在開學的第一個禮拜中,學生能自由旁聽任何課程後,再做出修課決定。因為要兼顧球隊密集的訓練與課業,Cheng 打趣地說球隊學生的修課策略多半是兩個原則,第一就是觀察班上是否有亞洲女性,如果有的話,球員幾乎不會選這門課,因為亞洲女性課業表現普遍很優秀,自己就算在怎麼努力,也很難有不錯的班排名;第二是觀察班上有沒有同樣是球隊的學生,因為運動員多半能理解彼此的難處、樂於分享,可以在課業上互相照應。
輔修心理系的啟發
一方面是好奇母親的病情,另一方面是從大一修心理學所得到的興趣,Cheng 選擇輔修心理系,舉印象深刻的課程為例,他覺得「社會心理學」改變了自己思考問題的角度,使他開始會從社會環境、人的需求等因素去分析社會現象;另一堂課是「社會學」,為了完成課程中的挑戰社會規範(social norm)的實驗,Cheng 曾在擁擠校車中霸佔兩個位子、還在便利商店向店員殺價,這兩次實驗給自己兩個截然不同的收穫,第一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當面對眾人不認同的壓力,自己究竟該選擇妥協讓步,還是堅持到底?第二是可能性,不論一件事表面看似多麼不可能,其實只要你真心渴望、認真去嘗試,就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
哈佛球隊的軍事訓練
「當你真心相信自己做得到,你的身體自然會 follow!這些教練最厲害的不是技術,最厲害的是把你的潛力、你覺得不可能的事情全部激發出來!」在哈佛校隊的日子裡,很讓 Cheng 記憶猶新的是大一時見證校隊互相比拚舉重(max out)時狂熱喧囂的場景,球員與體能訓練師之間甚至用大力地互甩巴掌來激勵彼此。除了不斷挑戰體能極限,Cheng 在球隊上學到最多的是紀律和團隊合作,如何不畏寒冬酷夏,都要完成定時的密集訓練。
從無限可能到認同危機
「我在哈佛四年最大的學習不是在課堂,而是球隊裡面。我覺得我都可以度過這四年難關了,這輩子就沒什麼好怕的。」從大二擔任先發跑鋒,Cheng 身為球場上少數的亞洲人,面對的淨是比自己更高大強壯的對手,從要突破敵方來勢洶洶的進攻到最後順利達陣的過程中,讓他更去思考自己的優勢到底是什麼,如何有技巧性地判斷對方的動向,應付裕如,對 Cheng 而言,這些策略性思考不局限於球場上的運用,也在往後幫助了他去作出人生重要關頭的選擇。作為一名球員,每年看到各地新血的加入,心理壓力自然不曾少過,而讓 Cheng 感受到壓力的巔峰是在大三賽季結束後,一想到自己往後不會再有機會參加任何賽事,他心想著:我還能以球員來定位自己嗎?經歷過這麼多、這麼棒的經驗之後,我還能用它來做什麼?這些疑惑迷惘,是直到 Cheng 發現哈佛大學籃球隊的改變之後,才煙消雲散了。
用籃球凝聚起一整個校園
「哈佛大學那時有一個笑話是每個 club 都非常優秀,除了籃球之外。」Cheng 在大四時觀察到學校籃球隊表現已經漸入佳境,可是從空蕩蕩的觀眾席就能窺知──學生根本對籃球隊一無所知,甚至毫不關心。因為不願袖手旁觀,Cheng 發起 “People of the Crimson” 組織,藉由各種推廣活動吸引人觀賽,從「你也是球隊的一份子,你的加油、你的吶喊、你的精神會影響球隊的輸贏」出發,Cheng 以「最佳第六人」(The Sixth Man)號召起龐大的觀眾群,讓籃球文化真正滲透到校園的每個組織,營造空前的熱鬧的賽事, Cheng 更因此獲得校方頒發特別殊榮。到底哈佛全校學生為什麼會突然對籃球感到如此瘋狂?Cheng 認為是歸屬感策略奏效,來觀賽的人不見得都很了解球賽規則或者熱愛籃球,而是想從一起為球隊加油聲援之中,感受自己在人群、對學校的歸屬感。
找到回應自己一生的志業
「大學畢業以後,我不是想再嘗試什麼,而是找到我這輩子要為了什麼而活?為了什麼努力?」Cheng 在大學四年中,除了活躍於球隊事務,也擔任過房地產經紀人,更在大四便拿到摩根史坦利財富管理(Morgan Stanley’s Private Wealth Management)、Wachovia 、國家美式足球聯盟(National Football League, NFL) 的錄取通知,「我這一生的經歷全都是運動改變了我,救了我這一命,我就是想回亞洲,把這樣的聯盟、這樣的體驗建立起來,所以加入 NFL。」回顧自己的求學路,同時又看到 NFL 對於在亞洲作運動推廣的努力,讓 Cheng 放棄金融業的優渥職缺,投入 NFL 特別計畫(NFL’s Junior Rotational Program),在這份工作中,他觀察到亞洲升學制度的問題,內心慢慢產生「以運動扭轉舊有升學體制」的想法。
PART 2:針對觀眾的提問進行答覆
Q1. 如何把教育和體育正常結合?如果中間遇到困難怎麼辦?
Q2. 學生運動和商業化該如何達到平衡?
Q3. 如何讓台灣運動人才留下來?
Q4. 在課堂上獲得最大的啟發是?
Q5. 台灣和美國的教育體制帶給你的感受是什麼?
Q6. 球學未來會往職業運動發展嗎?
Q7. 台灣學校會受到政府法規限制無法自由發展, 球學會如何站在中間擔任協調的角色?
Q8. 會擔心學生運動介入商業利益的問題嗎?
Q9. 在北京兩年工作經驗後,是什麼原因讓你選擇離開?然後到台灣做球學?
Q10. 球學直播未來發展的定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