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關於就讀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教養學部的經驗分享
早稻田大學介紹
早稻田大學位於日本東京新宿區,是日本最頂尖的大學之一,據統計,畢業之後在大企業擔任管理職位者,早稻田的數量榮登第二名,僅次於慶應大學。早稻田有相當多知名畢業校友,例如 Uniqlo 創辦人柳井正、Sony 創辦人井深大、以及知名作家村上村樹等,其校友組織「稻門會」與慶應義塾大學的「三田會」同為日本國內最具影響力的校友會。早稻田大學於 1882 年創立,是日本近代化改革的重要基地,建校精神為「學問獨立」、「學問活用」、以及「成就模範之國民」;期望學生不因霸權而被控制了思想,並且不單單是關在門內做研究,更要思考如何改變社會,進而使整個日本能有長足進步。
什麼是國際教養學部
何時宜就讀的國際教養學部是一個通識課程學部,於 2004 年新創立,是日本高等教育的新實驗。創立緣起是因有感於目前的人才太專注於個人技能培養,而無法與他人溝通,因此期望藉由跨領域的專業課程,培養學生廣泛思維能力,並且懂得如何與他人合作。課程皆為全英文授課,大一大二為入門課程,往後的中階課程比較聚焦,高階課程則偏向研究;例如大一大二時學習國際關係,接著學習人權,最終研究關於歐盟人權的部分。課程安排包含七大領域:環境、經濟、公共行政、政治、藝術、文學、心理,大三時多數學生則會出國留學,藉此在大四寫論文時,能從多元角度思考自身研究,進而提出不同的解決辦法。
求學時程表
時宜大一時主要是精進日文能力,早稻田大學日文課程採小班制教學,每班人數不到 10 人,因而會有相當多練習的機會,也因為日文課,讓她認識了很多留學生。在大二階段,則會參加學校舉辦的多元文化研究 Seminar;大三則是探索人生的時候,藉由交換及實習的機會,思考究竟要做怎麼樣的生涯安排,這時也有不少人選擇念個副專攻,不斷嘗試找出自己真正興趣。大四則是寫論文以及申請研究所;透過寫論文,除了能整理思考模式,也能學習到如何從發現問題階段到查詢所需背景資料,最終完成論文。
特色課程
「多元文化理解課程」是位由芬蘭來交換的研究教授所授課,講解歐洲對文化學的觀點,例如研究當義大利人與德國人合作時所會遇到的狀況;德國人重視時間效率,但義大利人的時間彈性則相當高,因此合作時常會產生不少衝突。但其實只要將對的人放到適當的位置,好比思考美學由義大利人負責,系統工程部分由德國人打理,專案就能進行得很順利。開課教授認為當透過文化去理解一個人時,也可以發現這個人是否有其個人特色,很多人常會受限於自身的文化,而無法從他人角度思考,這時便應該保持學習的心態,去理解每個人的不同特質。
關於日本人做事的態度
早稻田大學擁有 5,000 多個社團,是日本社團最多的大學,對日本人來說,社團其實並不算課外活動,而是培養社會能力特質的地方,因此某種程度來說算是課內的延伸。時宜分享她大二時參與早稻田祭籌辦的經驗;早稻田祭為期兩天,平均累積 16 萬左右人潮,是個相當大規模的學生活動。在籌辦的過程中,她學習到最多的是「態度」的重要性;日本學生做事情非常警慎,凡事必定會有詳細流程規劃。當時她所參與的設備組,甚至連搬運椅子這件看似簡單的事情,都需擬定完整計畫,像是從安排卡車公司協助搬運、確定聯絡人、以及椅子是要移交到何處並且由誰清點,一切細節都需充分掌握。另外在活動突發狀況的準備上,也是滴水不漏,例如整體工作人員都必須學習救命急救課程,學會如何操作 AED。在祭典的過程中,意外事件的發生也令她印象深刻,當時有攤位的爆米花機因操作不當,而發生冒煙情形,工作人員立刻打電話請廠商來處理;廠商派的人不但很短時間內便出現,並且各司其職,一個負責記錄當下狀況、一個疏散周圍人群、還有一個負責叫救護車。有些處理流程雖看似多餘,但最終確保了沒有任何人受傷;這樣有條不紊的處事原則,讓她見識到日本人做事情的細心及詳細程度。
大學不該是產業工廠
許多人常會認為大學念什麼,畢業之後就應該繼續從事相關工作;但有時藉由轉換工作領域,以及與不同部門合作,反而會激發出很多新想法和新價值。時宜認為大學所培養最重要的能力是學術底子,教導學生學會怎麼做研究;從資料的蒐集到分析,最終產出結果。另外「態度」也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她分享在日本上學的第一天,所有同學都穿上正式的套裝;對於日本人來說,這是社會能力的表現,代表著除了課業學習外,更是要成為社會一份子的態度。另外日本人也相當在意守時,時常早在約定會面時間前,所有人便都到了,剛開始時宜會覺得這樣顯得很拘謹、有壓力,但漸漸知道這其實是種尊重別人時間的態度。最後是關於學習的態度,她鼓勵大家不要因為害怕而放棄嘗試,這樣將永遠無法學會如何承擔責任,而且比起失敗的不甘心,不嘗試其實會徒留更多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