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此講座由Johnnie Walker The Keep Walking Fund 夢想資助計畫所贊助

講座製作由 IOH 幫手 Jeff Lu 協助。 責任編輯:方譽蓉 核稿編輯:莊智越  

Princeton University Ai-Lei Sun 孫愛蕾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就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就讀天文物理博士班的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此講座於 2017 年底前錄製,拍攝畫質與講座架構較為精簡,建議也可至平台上觀看其他同校或同系講座
為了熱忱而出發

愛蕾在大學時因為參加中研院天文署的暑期研究計畫而接觸到物理,發現自己對天文有很大的熱忱,因此便下定決心進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的天文物理所博士班研讀。普林斯頓大學為美國最古老的私校之一,同時也是常春藤盟校(Ivy League)之一。與英國的劍橋、牛津類似,普林斯頓大學由不同的學院(college)組成,學生入學後會被分配到學院,之後再選擇科系。然而其規模並不大,大學生有五千多人、研究生兩千多人,因此學生可以受到學校許多的照顧,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會拿到獎學金和學費補助。學校座落在紐約與費城中間的普林斯頓(Princeton)小鎮,環境舒適,風景宜人。

關於宇宙,我想知道更多

在天文物理學系( Department of Astrophysical Science)做研究的愛蕾,常常被問到研究天文物理可以做些什麼?愛蕾在影片中說到,其實天文或是天文物理與我們看似非常遙遠,然而其包含範圍非常的廣,可以理解成用物理基礎去了解宇宙發生的事,包括物質起源、恆星形成、星系探索等。多數天文物理博士畢業後會繼續做研究,然而其所學為廣泛的處理資料、觀測、模擬,因此即便不繼續做天文研究也可以往資料科學(Data Science)的方向找到出路。

成為研究者的三階段養成

愛蕾特別探討「為何要念研究所」與「研究所是如何選人」,而她認為這兩個問題有相同的答案:「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者」。要當研究者便要能探索知識,做別人沒有做過的發現,而不論做哪類研究都會經歷過問問題(問有趣、重要、有辦法解答的問題)、解決問題、告訴別人(包含演講、發表論文等)的三個階段,因此不只是天文物理知識重要,學習如何運用思辨來解決問題也是一大學問。愛蕾也以自己系上的博士班架構與觀眾說明,前兩年的課程類似臺灣的碩士班性質,在這段期間需要修四堂天文相關課程,打好天文知識基礎,也會有 2 到 4 個 Semester project,幫助學生探索自己的興趣。第二年結束後會有資格考(Generals Exam)用口試測驗基本知識;而後面的三年將著重在博士論文,且畢業前還會再有一次博士口試(Defense),通過後即可拿到博士學位,五年下來就是不斷地在訓練成為研究者三個階段的能力。

在星空下做研究

系上有開放空間提供大家每天討論與天文相關的論文研究,雖然規模不大,但各個領域的人都有,所以透過每天的討論可以互相了解各領域的知識,並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接觸。系上研究領域範圍分為理論領域(Theoretical)和觀測領域(Observational),包含宇宙學(Cosmology David Spergel)、流體力學模擬(Simulations Jim Stone)、光學巡天觀測(Optical Surveys Michael Strauss)和星系演化(Galaxy Evolution Jenny Greene)等。愛蕾也分享了自己有興趣的研究,是有關於黑洞對星系演化的影響,希望能透過觀測方式捕捉黑洞影響星系氣體分布的瞬間,而觀測雖然是累人的工作且通常在人煙稀少的地方,但同時也可享受平時難得一見的景色,蒐集到寶貴的數據資料也會令人覺得非常值得。

異文化的生活

有關在普林斯頓的生活,愛蕾覺得學會獨立、熟悉新的環境需要長時間的適應。而普林斯頓大學特殊的研究生學院也讓不同領域、不同背景的研究生一同進餐、交流。學術上同學間常會互相質疑,「不同意」也是外國環境的特有討論方式。而校內設有許多處室舉辦大大小小的活動,也因為學生規模小,會非常照顧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

有關研究生的挑戰,有一部分是對大目標的迷惑,時常會因為時間壓力與期待,讓自己有時作息不正常、缺乏動力,因此在這三年的研究階段,「時間管理」是比大家想像中的還重要。研究所也需要學會與壓力共處,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方式去抒發,並且將他人對自己的肯定內在化,了解自己的價值。最後,愛蕾也分享自己求學旅程的想法,特別對還是高中生與大學生的學弟妹,要把目標放遠、把握機會去驗證自己的假設、把握現在的時間。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