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感謝高雄 呂媽媽 以此講座鼓勵後輩:「孩子 記得爸爸媽媽永遠愛你噢 放膽去逐夢吧」講座製作由 IOH 幫手 林立麗、羅竟祐、馬郁聰、蘇紫雯、陳振輝 協助責任編輯:林立麗

高醫附設醫院 小兒心肺科主治醫師 陳怡真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在高醫附設醫院擔任小兒心肺科主治醫師的工作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100% 的高醫人

陳怡真畢業於高醫醫學系、醫學研究所碩士班,現職為高醫附設醫院小兒心肺科主治醫師。在醫院實習期間,怡真便發覺自己很樂於站在第一線與人交流,她特別喜歡兒科部的氛圍,能看到孩童康復後的笑顏,是她工作中很大的成就感來源。談及當初為什麼選擇留在醫學中心服務,她堅定地說:「這是一份事業也是志業」,在醫學中心工作,不僅能接觸到更多樣的個案,有利於針對特殊病例做研究,更可以透過與師長、同儕的交流互助下,站在巨人肩膀上,擴大自己的知識與眼界。

歷經13年的醫師生涯,怡真感觸最深的莫過於:「面對每個生命個體,永遠要保謙卑的態度。醫師錯誤的診斷會導致病人死亡,但病人成功被治癒絕對不是醫師一人的功勞,而是整個團隊合作帶來的成就。」面對在臨床、研究、生活中的諸多難題,怡真總期許自己能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能在對的時間做出最適合的行動:「很聰明的人不見得擁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是懂得取捨,知道什麼時候該放棄,什麼時候該積極。」

揭開白色巨塔的真相

在新聞媒體的報導下,大眾對醫師工時過長、醫療糾紛早已時有所聞,但因應近年醫療人員的勞工意識抬頭,衛福部遂推動相關法規,改善醫師勞動條件,例如規定住院醫師每週平均工時應在80小時以內,值班隔天下午強制休息,以及非值班人員在颱風天可以休假。至於醫療糾紛方面,怡真認為:「不論在哪一個醫療體系,抱怨是一定有的。」在處理抱怨時,只要保持良好的醫病溝通,更仔細解釋治療的出發點,就能有效杜絕糾紛發生。

兒科的未來發展

由於台灣少子化現象,不少人會質疑:「兒科是否為夕陽產業?」但怡真認為對於已開發國家來說,少子化促使了精緻化醫療的發展;而對於新興國家來說,兒科醫師更是急需的人才:「全世界不可能沒有兒科醫生,所以我覺得眼光不要放得太狹隘。」此外,兒科的看診對象其實不只有新生兒和孩童,18歲以下的青少年都屬於兒科範疇,而兒科醫師除了受僱於醫學中心、婦幼醫院、中型醫院之外,也能選擇自行開業診所,在進修上,醫學、公衛、醫管是常見的領域。

高醫附設醫院特色

高醫共有高醫附設醫院、大同、小港、旗津、岡山五間醫院,高醫附設醫院為南台灣首間通過JCI國際評鑑的醫學中心,在軟硬體設備、空間規劃、人員訓練上都具有相當良好的品質。高醫附設醫院最特別的工作文化就是「服務、教學、研究」三者並重,醫師不僅要處理臨床問題,同時也要擔當對實習生、新進人員的教學之責,並從事研究工作,若達到一定的研究成果,還能在高醫任教,此外,高醫附設醫院相當鼓勵同仁從事國際交流,除了與多間外國醫院簽署交流計畫,更補助其參與國際會議的交通費與食宿。以怡真為例,除了參與過美國紐澳良胸腔科年會,近期還獲得了派駐美國達拉斯兒童醫院兩年的進修機會。

醫師專業的養成之路

在醫院內,每一部都有部長,部之下則分成數個次專科,各科內則有專屬的主任、主治醫師與總醫師。至於住院醫師(Resident)則是不分科的,他們並不是真的住在醫院裡,而是負責病房值班,是在醫院內照顧病患時間最久的人力,會需要去處理病人的入住、病房內緊急狀況,以及向主治醫師報告病人情況。

在累積臨床經驗的過程中,住院醫師也會接受各專科醫師的教學,訓練為期三年,兒科住院醫師的第一年訓練(R1)以一般兒科、新生兒照護為主,第二三年(R2、R3)則會是急診、加護病房訓練,住院醫師滿3年會考取兒科專科醫師執照,之後便要選擇次專科,接著則是擔任總醫師的角色。怡真打趣地比喻總醫師就好像科內的管家,除了處理行政事務,諸如安排晨會、接待外賓、規劃忘年會、迎新送舊,還要向主治醫師、住院醫師做溝通,而總醫師的下一個階段則是成為主治醫師。

主治醫師的日常

高醫附設醫院兒科部擁有南台灣最完整的兒科次專科訓練,怡真選擇的次專科是胸腔與重症加護,現職為主治醫師,「在大醫院,不是醫生一人決定病人治療成功與否,而是有一整個團隊。」怡真強調雖然在醫學中心工作較常遇到病情複雜的個案,但也能和多位醫師、護理師、藥師、呼吸治療師、個案管理師一同討論、互相給予支援,提供病人最完整的照護。主治醫師每天除了要開晨會、看門診、查房之外,還需指導PGY、實習醫師與見習學生;每週則會參與科會來討論病人出入院情形和特殊個案;在每月也會開區域型科會;每年則會出席國內外醫學會來進修。由於怡真同時在高醫醫學研究所攻讀博班,所以上課、做實驗以及和老師討論研究進度也是她工作中很重要的行程。

在行醫中體會的生命意義

怡真起初認為醫師的職責是該成功治癒每位病人、幫助其康復出院,所以她曾多次因為治療結果不如預期而備感挫折,直到後來她才理解到:「生命的意義不在於要活得很長久,有時候醫生所能做的是去陪伴小病童、家屬走完最後一哩,讓生命能以另一種形式活在家屬心中。」怡真很印象深刻有次應家屬要求,抱起空腦症新生兒的剎那,她深刻感受到何謂生命的重量:「在醫學上被定義為不配治癒的個案,但對爸爸媽媽而言,並不是這樣的。」

兒科醫師必備特質

由於兒童面對治療常會哭鬧、不聽從指示,故怡真覺得不怕噪音、有耐心是兒科醫師很需要的特質,又因為不同年紀、體型的兒童對應的藥物劑量差異甚大,所以細心、隨身攜帶計算機更是兒科醫師必備。再者,因為需要向家長、小朋友解釋病情,所以能化繁為簡、善用比喻的溝通力也是相當重要的。由於每天和小孩子相處,怡真總期許自己能保有像孩子一般旺盛的好奇心,對於任何病徵都要徹底探究,不僅是幫助個案,還能將臨床觀察反饋到學術研究。

從學校到職場的體悟

反思大學所學,怡真認為由於醫學知識日新月異,大學理論和實際臨床上絕對會存在著落差,因此持續自我學習是關鍵。不過,在醫院兒科面試時,大學成績仍是委員們的重要參考,所以怡真建議學弟妹就算整體成績普通,至少在兒科學、實習成績要表現得不錯,會比較有優勢。有些人可能會疑問:「當醫生是不是一定要喜歡與人接觸?」怡真則指出自己的同儕部分是走一線科(如內、外、婦、兒科),這樣確實是常常和民眾溝通,但也有人是走二線科(如病理、影像醫學、核子醫學),則比較少接觸人群的機會。

你的努力絕對不會白費

「當你真心渴望某件事,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因為身兼主治醫師、博士生、三個孩子的媽媽等角色於一身,怡真在時間管理、行程安排上格外用心,每逢國際年會,她常常是帶著全家一起出動,從事研究之餘,還能和家人走訪世界各地。回顧這些年的生活,怡真曾因為研究卡關、論文被期刊拒絕而感到挫敗,但她後來發現,面對任何困難,只要持續堅持,在經過一些時間的沉澱後,自己的努力終會開花結果,所以千萬別因為一時的失敗而灰心,要相信自己,勇於去挑戰新事物!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