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中山醫學大學 醫學科技學院院長 李明偉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中山醫教授說給你聽系列:醫學科技學院院長 李明偉 訪談

講座章節開關
求學時期如何探索興趣

從大學畢業、服完兵役後,我就去醫院工作,當時人事主任就問我:「你年紀還這麼小,確定馬上要進入職場嗎?不考慮唸研究所?」這促使我決定透過進修去探索自己的興趣在哪,老實說,我大學畢業時,仍不確定未來方向,當時考了病理所、生理所、醫工所,有些是去唸了後又辦休學,最後選擇醫工是因為我從高中就對化學有興趣,而我做研究的醫學材料領域跟化學又是非常接近的,在畢業後,我選擇待在同個實驗室讀博士、做博士後研究,是到這個時候,我才確認原來做材料、化學、醫學的結合是我的興趣所在。

我認為跨領域是一種選擇,而非必要。進入醫學大學的同學,通常學習目標是非常明確的。我們講跨領域不是要否定鑽研單一領域的重要性,而是同學如果有其他興趣,就能依此做不同的發展,這就好像公司裡有會執行部門、研發部門,每個部門都有其專業性存在,你不能說自己是技術部門,就不能跟其他部門溝通,而你也可以在技術領域做得很專精,這也沒問題啊?一間公司本來就需要不同專業的人,所以同學該不該做跨領域的學習?當然是可以嘗試,但不代表要強迫自己非得這麼做。

我最近在 TED 看到兩段影片,第一段是談教育改革的迫切性就像現今的環境危機一般,傳統教育就像是工廠生產線流程,學生只要通過檢核點,就能畢業了,但現在應該改成農夫式的教育,同學進入大學應是自主尋找各種學習資源,就好比為植物灌溉,四年之後能得到什麼成果,則取決於你對自己的投資有多少,這會比較符合現在的社會趨勢,也就是不強調培養單一的專業,而是統整很多的專業。

第二段影片則是給高中生的建議,它主張在高中階段,沒有定性也是一種優勢,找不到自己興趣其實不是多大的問題,只要自己透過大學四年之間,多去摸索、學習、嘗試不同領域,找到喜歡的興趣,進而做更深的鑽研就好,這些影片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讓我更相信教育的目的,應是讓學生在未來四年後能有獨立自主、判斷的能力,

中山醫的校風與資源

中山醫學大學創辦於 1960 年,校訓為「誠愛精勤」,畢業生超過三萬人,在台灣醫療發展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畢業生以務實勤勞著稱,醫學科技學院之下共有八個學系,其中視光學系、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都是中山醫首創的。

醫學科技學院跨領域的資源

我們與東海大學建立了跨校雙主修、輔修制度,醫學科技學院也跟中興大學法律學系建立了教學合作模式,像這樣鼓勵醫學生學習法律知識,可能是中山醫醫科院首創的。其實在醫事律師、生技專利這方面,是很需要醫事背景的人投入,例如專利工程師在幫客戶撰寫專利時,很顯然就需要了解技術層次,不然就很難寫好,在醫療進展快速的時代,生技醫藥專利越來越多,相對應的人才需求當然多,而且現階段仍以法律背景居多,所以能同時掌握醫學、法律專業的人是極為搶手的。

而在智慧醫療方面,是我們觀察到軟體工程師在處理醫療數據時,畢竟不是專業人員,所以我們規劃出相關課程,分成三大領域,其中「智慧診斷」主要是針對醫影、視光、醫技系學生;「智慧輔具」則是物治、職治、語聽和心理系;「精準醫療」則是針對生醫、醫技系以及材料科學研究所,不過,因為智慧醫療領域很廣,大學部課程無法涵蓋到每個層面,所以學院會幫學生依原本的專業來做引導。

人工智慧對醫療產業的影響

如果人工智慧能完全取代一項專業,背後的可能的原因有二,第一是社會對該項專業是沒有需求的;第二是該專業領域的人沒有求新求變的心態,導致社會對他沒有需求。

人工智慧的發展是為了解決醫療人力不足,進而提升醫療品質,智慧醫療的軟體、硬體在開發上都需要有人來參與,所以我們希望學生能具有這方面的跨領域知識,如果同學將自己的未來限縮於只能替病人處理臨床問題,那當人工智慧發展起來時,工作量的確會減少,但同學若能投入智慧醫療的發展過程,我相信,你的專業是不會被否定的。

在過去,臺灣醫師每天門診可能要看 100 到 150 位病人,反觀國外醫師可能只要看 20 到 30位,雖然臺灣醫療品質是備受國際肯定的,但這也導致醫護人員過勞的問題,所以人工智慧是協助去解決這個問題,而非取代既有人力。至於人工智慧要到什麼時間點,可以大幅改善現在的醫療狀況?我相信這會是在五年、十年內便會發生的。

產學合作資源與海外交流機會

醫科院目前進行的產學合作項目,像是視覺相關健康產品,我們是在為廠商做實驗動物、以及有效性的確認,這就和醫學檢驗很相關,醫技系學生畢業不只能到醫院當醫檢師,同樣能到各大公司去擔任檢驗人員。我們其他合作的對象也很多,包括電子廠,因為廠商在發展醫療儀器時,同樣會要做臨床測試,一定會需要有醫療專業背景的人才投入,所以如果你問我:「唸這個學系畢業後能做什麼?」我都會反問:「那你想做什麼的是什麼?」

我們也很努力在拓展國際交流機會,包括日本、大陸,臺灣的醫學教育其實非常成熟,我們現在和日本發展 IPE 教學(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是讓三個不同專業的學生在同一門課裡學習,讓他們能針對同樣的臨床個案,去發表意見、交流想法,未來我們也將在校內推動這項教學模式。

在與大陸的交流上,我們是定期有 20 位同學至對岸醫學大學做移地教學,中山醫目前也在澳門成立境外班,替澳門政府訓練語言治療師、聽力治療師,這種醫學教育的境外輸出是很少見的。又為了和新南向政策連結,我們也與新加坡、泰國大學建立合作關係,所以中山醫的國際能見度並不差,同學海外見實習機會很多,舉例來說,新加坡執業放射師共有 100 位,其中有六成都是中山醫醫影系畢業生,最近新加坡政府的人力部門也預計招聘我們的物治師、護理師,可見中山醫不只在國內有前瞻性,更受到國際認可。

建議想念醫學領域的同學,該如何選擇?

在醫事人員培養上,就人數來講,最多的就是中山醫、中國醫、北醫、高醫、慈濟、長庚這幾所大學,中山醫的優勢在於校園與附設醫院是一體,同學若想了解臨床狀況,就能直接去醫院尋求協助,而有些大學雖然有附設醫院,但如果距離校園很遠,就很難整併醫院教學資源,而這在中山醫大是比較沒有問題的。

醫大學生最大的特質莫過於,對人的關懷,要能視病猶親,這也源自於我們醫學教育一直很強調的「醫學人文」精神,同學在剛進入大學時,可能對此還沒有什麼感覺,但在經過醫院見實習、開始和病人有接觸後,通常在這方面會有很大的進步,也更能直接了解病人的感受。

我比較不認同說,一定要具備什麼樣特質的人才適合讀醫學院,因為我相信每個人的潛力都是能被開發的,而在多元學習的狀態下,並沒有設定說,讀什麼科系,就只能學什麼。我相信同學不論具備什麼樣的特質,在進入醫學院後,其實都還有很多調整的空間,而身為師長,我希望自己能扮演的是去啟發學生興趣的角色。

醫科院下有八個學系,共計 2,500 名學生,是規模很大的學院,但很多家長仍會期待孩子念醫學系、牙醫系,雖然醫事人員的平均薪資確實沒辦法和醫師、牙醫師相提並論,但也不是單靠醫師、牙醫師就能撐起整個醫療體系,還有護理師、放射師、醫檢師、語言治療師、聽力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在默默付出著,他們也都很辛苦。

舉例來說,中山醫首創視光學系,不只培育各大醫院眼科門診需要的技術人員,如今驗光師法通過,各大眼鏡公司對驗光師也有很高的需求,由此可見,我們的醫療體系就是需要各種醫事人員才可能順利運轉的,所以如果小孩本身對醫療領域有興趣,喜歡服務人群的話,進入醫科院也是很好的選擇。

備審面試中,最常看到學生犯什麼錯誤?

在選填志願時,你一定要很清楚為什麼選這間學校、這個系,我們最常看到的錯誤是同學用同一本書審資料去申請多個系所,有時候連學校的名字都沒改到,這就是最大的錯誤。

在面試時,大部分學系雖然都會準備專業相關題目來考同學,但也有些同學會疑問:「怎麼都沒問我專業題目?都只在跟我聊天?」其實我們透過面試,也是想確認你未來進入臨床服務後,對人的態度適不適合?同學只要保持輕鬆的態度應答就好,很多同學常會害怕答錯,但面試通常是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教授只是想聽聽你對這個問題的想法。

我也觀察到,有些同學會為了面試而大費周章慎重打扮,我認為這是不必要的,在能不花錢的情況下,就別花錢吧!其實你穿校服來,只要保持整潔乾淨的儀容,就可以了,服裝真的不是面試的重點。

對校系選擇有不同看法的親子溝通建議

建議同學當父母以自身經驗來給你建議時,真的不用特別反抗,透過溝通也能達到和諧的情形,在選填志願時,的確有很多家長會說尊重孩子的想法,但心裡早已有他們想要的學系了,給家長的建議是,你應先去了解孩子在高中各科目的表現,以及他在學習過程中對哪些科目是排斥的,藉此幫孩子做初步的篩選,才有辦法和小孩子討論。

我也想跟同學說的是,大學是強調多元學習的環境,所以你能按照自己的興趣,去學自己想學的東西,將來把專業與興趣整併在一起,這也是可行的,當你能做到這點時,前面對科系意見的分歧爭議就是不存在的。

升大學後的學習心態

許多大一新生因為是第一次離家讀書,所以起初對生活管理的概念非常差,例如會玩整晚的電玩,導致隔天缺課,所以我建議同學,上了大學,要確定自己唸書,是為自己而念的,先有這樣心態,才能督促自己進步。在大學,能不能學到東西才是重點,要讓你的學習永遠是有計畫性、目的性的,才能督促自己不斷進步。

不管在什麼情況、年齡下,人都可能經歷到很多困難,有些人會比較沒有能力排除困難,就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困難越累積越多,另一種人則是比較不會把困難看成是阻礙,反而把難題當成是學習,我建議同學,真的不要太在意眼前的不順利,因為所有成功都是從錯誤中累積的,人總是要磨練到某個程度,你的專業才能被看見,如果沒有經歷過初階、中階,又怎麼可能一下子就進入高階呢?磨練是必經的過程,絕非一蹴可幾的。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