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責任編輯:張紹敏

南華大學 生死學系教授 慧開法師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南華教授說給你聽系列: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教授 慧開法師 訪談

講座章節開關
從數學到佛法,我想解開人生的方程式

「從古希臘、中世紀到近代,都認為要了解宇宙的奧秘,就要懂數學的語言,這對我而言有致命的吸引力。」對數理懷抱著浪漫的嚮往,慧開法師在大學聯考時只填數學系、物理系兩種志願,如願進入臺大數學系後,卻面臨了人生無常的考驗。「當時我的父親住進三軍總醫院,我的大學生活盡在臺大、三總之間穿梭,可說看盡了生老病死。」體悟到數學無法解開人生的難題,他開始參與佛學社團、研讀佛教經典、參加營隊與學會,從中獲得極大的啟發:「數學的方程式解不出來,不是因為無解,而是定義域的集合太小,人若只有這一生一世,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很多生離死別、恩怨情仇都無解,但當你把時間與空間擴大,就有解了。」

不在人生規劃中的老師路

大學就對哲學、梵文懷抱濃厚的興趣,慧開法師曾一度準備到印度留學,卻在此時接獲消息,得知星雲大師在籌辦普門中學,找不著數學老師。「當老師?這不在我的人生規劃裡啊!」當時,慧開法師雖不情願,仍決定到現場走一回,意外在嗷嗷待哺的學生身上看見自己的使命,放棄了留學計畫,一待就是 10 年。然而,他坦言自己仍心有不甘,是因為弟弟的一番話而有所轉變。「我念園藝系的弟弟跟我說,常綠的樹葉平均壽命是四年,四年到了,葉子會分泌一種酵素,分解養分、送回樹幹,樹葉才會翩然落下。我想,一片樹葉都如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到底在求什麼?」下定決心後,慧開法師進修教育學分,也遠赴美國天普大學鑽研各地多元的宗教觀,以期成為更能幫助學生的教育者。

生死學的發展歷史

一般大眾對於「生死學」有些陌生,慧開法師介紹道,1903 年一位俄國的生物學家 Elie Metchnikoff 在其著作《人的本質》中提出「死亡學」的概念,當時並未受到注目,直到二戰結束、戰爭後遺症、自殺潮、存在主義興起,死亡學才漸漸受到重視。1959 年,加州大學教授 Herman Feifel邀請不同領域的學者們共同編寫《死亡的意義》以及 1969 年Elisabeth Kubler-Ross 出版的《論死亡與臨終》都引起轟動,美國社會隨之開始興起「死亡教育」。

生死學系到底學什麼?

生死學系探討的議題可分為五大方向。首先是「生死的哲理與禮俗文化」,屬於偏學術性質的討論;再者為「生死的關懷」,包含臨終關懷、安寧照顧、靈性照顧、悲傷輔導、自殺防治等等;「生死教育」則力圖建立全民健康的生死觀,從幼兒到老年人都需要相對應的課程與師資培育;「生死相關的法令與公共政策」也相當重要,例如美國通過的《自然死法案》和臺灣的《病人自主權利法》,都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最後則是「生與死的服務事業」,訓練如禮儀師、社工師、諮商師等服務者。慧開法師說道,不論是大學部、碩士班或博士班的學生,目標都是了解如何圓滿在世和死亡時的品質與尊嚴。

認識南華大學特色課程:成年禮、三好運動、正念靜坐

慧開法師介紹道,「成年禮」不只是一個典禮,更象徵每位大學生長大、承擔責任的里程碑,「要認清,人生的前途在於有沒有能力『服務別人』,當你有心關懷社會、有能力服務他人,就不用擔心沒有前途。」除此之外,南華也力推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三好運動」,以及別具特色的「正念靜坐」課程。慧開法師解釋道,正念靜坐(Mindfulness)乍聽下有濃厚的宗教意味,卻並非佛教特有的概念,而是一套「自我察覺」的訓練,課程設計也能靈活運用於走路、用餐、與人應對的日常之中,不單受到許多西方企業稱道,連美國 NBA 的球隊教練也將此融入球員訓練中,以期提升學習成效。

我適合讀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嗎?

「念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的同學,常常在自我挑戰,或經歷親人的生老病死,或過去有不愉快的經驗。但願意去幫助別人,前提是對『服務人』有興趣與熱情。」慧開法師提醒,有些領域無需與人接觸,生死學系卻時刻在面對人群,同學除了態度要好、專業要夠,也必須熟悉各個宗教的內涵與禮儀,避免冒犯家屬。慧開法師直言,南華最大的特色是強調「生命教育」,提供同學相當豐沛的資源,「但是,不要妄想人生的答案會憑空而降,一定要有勇氣去展開探索,有很多因緣自然會幫你。」回顧充滿意外的求學與出家歷程,慧開法師也期許同學勇於探尋生命的意涵,把大學當成一座寶山,靠著身體力行,親自找出屬於自己的寶藏。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