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感謝 HPX 社群創辦人 蔡明哲先生 以此講座鼓勵後輩:「面對多變的未來,記得要保持好奇與勇氣,這會讓你獲得更多的樂趣!」

小幫手:李欣怡、陳思嘉、張紹敏

責任編輯:張紹敏

南華大學 生死學系殯葬服務組 黃芳儀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就讀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的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踏入生死學系,為的是替媽媽辦一場喪禮

「我高中時其實沒聽過南華大學,當時因為選系的壓力,我把大學簡章整本拿來翻,看到生死學系殯葬服務組,覺得很好奇,想起家裡過往辦喪禮時的爭吵,又加上當時媽媽的病情惡化,我跟自己說,如果能多學點知識,就能替媽媽捍衛辦後事的選擇權。」從小在艱困的環境中成長,黃芳儀磨練出獨立與早熟的性格,卻因此變得膽怯而壓抑。對芳儀而言,殯葬服務不只是一門助人的專業,更使她有能力彌補缺憾、圓滿自己。「在人生的路上,會因為害怕或迷失而停止前進,但止步又何妨?只要願意繼續踏出去,那就好了。」此刻的芳儀已找到前進的方向,立志成為一位有溫度的禮儀師。

你真的知道殯葬業在做什麼嗎?

「殯葬業是不是都被黑道把持?應該能賺很多錢吧?」面對大眾常有的印象,芳儀解釋道,殯葬業過去多由相對封閉的家族企業把持,現在則慢慢轉由公司行號、企業化經營,在學習管道上,過去多為師徒制或家族傳承,現今則有學校課程和公司內訓,薪資則由案件數量決定,服務也更傾向簡單化與客製化。殯葬產業中有許多不同類型的工作者,如頌經師父、禮儀用品商、會場搭建商等,但殯葬服務者關注的焦點在於治喪流程中的「禮儀」。

治喪的流程包含臨終諮詢(緣)、為亡者更衣入棺(殮)、停放棺木與奠禮準備(殯)、安葬(葬)、情感的延續與後續關懷(續),其中,禮儀師負責扮演家屬與協力廠商的溝通橋樑,如同一場喪禮中的導演、編劇與場控。「但對我而言,禮儀師做的不只如此,他同時也是家屬間的調停、解惑與關懷者。關懷這件事,不做不會怎麼樣,做了卻會很不一樣。」芳儀補充,若要成為禮儀師,需有喪禮服務證照、修習 20 學分以上的殯葬相關課程、擁有兩年實務經驗,若對遺體工作有興趣,也須考取美容證照。(進一步了解詳細殯葬產業概況,請點選「科系」章節按鈕觀看)

南華大學簡介

南華大學屬佛光山體系,由百萬人興學,位處環境清幽的嘉義大林,鄰近中正大學與民雄商圈。在生活上,校內設有學餐與超商,大一到大四生皆可入住宿舍,另有接駁車連接車站與市區,減少行動上的困難。「我眼中的南華是一所年輕、正在成長的學校,例如有全面實習來培養同學的專業,系助、老師都很樂意提供幫忙,也有許多獎學金、學雜費減免優待、就學貸款等等。」(芳儀在講座中詳細介紹上述資源,請點選「學校」章節按鈕觀看)南華與其他四所大學(嘉義、中正、雲科大、虎尾科大)合作,提供同學跨校選課的豐富資源。另外,對芳儀來說,南華的「成年禮」也是一大特色,在儀式中奉茶給媽媽的過程也成為使她感動萬分的回憶。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分成三組招生,包含社會工作組、諮商組以及殯葬服務組。「我們不是在唸哲學!」芳儀笑說,系上雖有哲學概論課程,主要仍在探討人實際面對死亡時的反應,透過學習應對的技巧與態度,提供助人服務,課程領域包含安寧療護、悲傷輔導、殯葬服務關懷。芳儀的主科為殯葬服務組,同時選擇安寧療護跨領域學程,了解臨終發展歷程、醫療作業模式與自我調適的方式。「之所以選擇安寧療護學程,是因為治喪的時間很短,我希望能在前端就應用諮商技巧,讓喪禮也成為療癒的過程。」同時,透過選修悲傷輔導的課程,如情緒管理、自然療法等,也使她更能應對家屬狀況。(課程安排於 107 年後有異動,詳情請點選「科系」章節按鈕觀看)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課程與資源

大一課程主要為基礎概論,如介紹禮俗差異的「殯葬學」;大二則為進階概論,加入基礎職能課程,如死亡社會學、殯葬文書等;大三時為了培養同學的進階職能,有大量的實作課程,如殯葬司儀、殯葬會場規劃與設計、殯葬企業個案探討、臨終諮商技巧等;四年級以實習為重,上學期著重銜接課程、授證,下學期則會進入業界。芳儀推薦同學可以透過學校資源考取證照、參加研討會,而由於系上老師具備實務經驗,在清楚業界動態之餘,也能替同學媒合實習、見習機會。

印象深刻的課程

「宗教殯葬科儀」啟發了芳儀對儀式的興趣,在認識過去儀式的過程中,她對先人的想像力大為驚豔,也重新了解、詮釋儀式的意義,不只培養她解說儀式的能力,也能幫助家屬藉由儀式抒發情感、回歸日常生活,同時清楚如何有彈性地因應現狀做出禮儀的調整;宗教生死觀、口語傳播與口條訓練這兩門課則使她知道如何面對多元的群體,用對方的語言進行溝通。在系上課程之外,芳儀也透過修習通識課來擴充視角。「這些課程讓我發現很多事情沒有絕對的對錯,讓我更能客觀地思考,增加同理與包容他人的強度,也深深影響了我與人溝通的方式。」 (想聽芳儀細說更多難忘的課程,請點選「印象深刻的課程」章節按鈕觀看)

課外活動、見習經驗讓我看見不一樣的殯葬

「因為家境不好,沒有很多額外資源能出國,但我會透過現有的資源來增進自己想要的能力。」透過參加學輔中心的活動,芳儀常能聆聽與自己背景大不相同的講者分享,而在「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研討會」中,她更接觸到來自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的殯葬業者,使她觀察到殯葬發展的更多面向,也因此開始思考將「諮商」加入治喪期間的可能性。除此之外,芳儀也曾到台北市立第二殯儀館、瑞泰生命禮儀、華梵禮儀見習,在化書本知識為實體的過程中,體會到現況與學術的落差,也更能看見不同場域工作者的辛勞。

我為何走向諮商?

在面對媽媽臨終時,身邊的人開始催促芳儀接受諮商,但直到在「自我探索與同理心」這門課中書寫自己的悲傷經驗後,她才意識到,若不先行處理自身議題,將沒有能力去包容家屬的狀態,於是決心走入諮商。「諮商對我而言就是學習愛自己、調適自我的方式。我學會向他人尋求幫助,也能在面對家人時保有原則與適當的關心。」但芳儀也特別提醒,諮商是一個「自己準備好才能開啟的旅程」,並非萬靈丹或特效藥,過程中必須給自己成長的空間,以看見微小的進步為榮。

禮儀師賦予儀式靈魂,也圓滿了我的遺憾

「禮儀師的工作,就是賦予儀式靈魂,還要肩負傳承文化、協調家屬的責任,這也是現今業者最缺乏的能力。」芳儀觀察到,學殯葬不只要懂得完成儀式,也要具備能力面對各式各樣的家屬、業者、公司,因此分工合作、應對進退尤其關鍵。「這是件很有挑戰性的事,到頭來,受益最多的卻還是我自己。」芳儀笑說,進入生死學系學習殯葬服務,事實上是彌補遺憾、圓滿自己的歷程,讓她終能化逞強為自信,學會以柔克剛,面對家屬、自我與人生。

【推薦觀看】社會心理科系比較:心理系 vs 社工系 vs 社會系 vs 輔諮系,所學出路差異與適合特質?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