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感謝台北 愛台灣且願意盡最大力量幫助年輕人的何伯伯 以此講座鼓勵後輩:「年輕朋友,不要任由你的未來以它的方式到來,聽完本段演講,深度思考規劃你的人生藍圖」

講座由國立成功大學與 IOH 合作產出,並由 IOH 幫手 李效慈、陳禹秀、翁于婷、張維家、林芷葶、范容瑛、林子盟 協助 責任編輯:林立麗

成功大學 政治學系 荊治瑜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就讀成大政治系的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此講座於 2017 年底前錄製,拍攝畫質與講座架構較為精簡,建議也可至平台上觀看其他同校或同系講座
大學之道,在於成人

「和其他來自不同縣市的同學相比,我一直留在舒適圈裡,可能少了壯遊、體驗人生的方式,但是留在台南念大學,給我的是另一種啟發,品味這座城市不同的細節。」就讀於成大政治系的荊治瑜認為在大學階段,最可貴的是學生擁有決定自己模樣的自由,能在不受限的生活中發揮影響力,讓原本看似不可能的事變成真實。然而在這樣開放、充滿無限可能的大學校園,要如何從眾多的機會中做出取捨?治瑜說:「該做的,是你想做的事」,藉本次講座,治瑜除了分享成大政治系的特色與發展,更將娓娓道來她在課外活動的選擇與成長,毫無拘束地開創自己的大學之道。

成大跨領域交流機會

作為綜合型大學,成大設有文、理、工、醫、管理、生命科學、電機資訊、規劃設計、社會科學九大學院,匯聚了北中南的優秀學子,更吸引不少來自日本、港澳、馬來西亞的同學至此唸書。而成大也是全台國立大學中唯一擁有完整的文創、設計類課程,舉創意三角洲計畫為例,是讓不同科系背景學生能做跨領域交流,以團隊合作、整合彼此專長所學來改造台南在地文化。此外,成大還與中山、中興、中正大學共組台綜大聯盟,讓學生能依興趣跨校修課、共享資源。

政治,是一種生活的實踐

「你念政治系,未來是要去選總統喔?」面對常人對政治系的刻板印象,治瑜笑談就台灣情況與機率而言,可能讀法律系還比較有機會。她引用亞里斯多德的名言「人天生是政治的動物」作進一步闡釋,政治其實是一種生活的實踐,不論是社會意識型態、南海主權到個人投票行為,任何和人類生活相關的事物,都是政治的範疇。

四大領域,無所限制

成大政治系不分組,課程分為政治理論、公共行政、國際關係、比較政治四大領域,學生能依興趣深究自己喜歡的學門,在必修方面,一年級課程如經濟學、法學緒論、中華民國憲法與政府、社會學、政治學概論等;二年級則有國際關係、公共行政、比較政府與政治、應用統計等;三年級會接觸兩岸關係、政治學方法論等必修。系上畢業出路除了公職體系之外,進入公關、新聞、貿易產業、國會或民間智庫工作都是同學常見的選擇。

相似科系比較

同樣有接觸法律、未來都可以考取司法官,所以政治系、法律系到底差在哪?治瑜提及教學重點就有很大的不同,以憲法課為例,法律系是會翻開法典,逐條闡述內文,理解法條的思考方式;政治系則重於探究不同政府體制下人權是如何被呈現的問題。

什麼樣特質的人適合讀成大政治系?

在治瑜眼中,政治系是以人為研究核心的科學,試圖建立人類行為、社會運作可預測的法則,舉「政治學方法論」為例,是在嚴謹的研究流程中,多方蒐集文獻來完善自己的論點,再透過質化或量化調查法更進一步建構理論,故治瑜很推薦善於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同學來讀成大政治系。

印象深刻的課程

「國際關係」是用各種學派解讀國家之間行為關係的架構,理解國際間的權力角力與世界運作的模式;「中共外交政策」是直接將新聞議題拿到課堂上討論,讓學生能擁有更清晰的架構去歸納事件的因果關係,甚至以理論預測後續的影響。因為想要多擁有一種詮釋事件的觀點,治瑜還輔修了歷史系,因而接觸到「殖民地社會與帝國主義」這門課,這堂課是透過文本閱讀深入了解當時殖民者的殖民手段與思維,讓她學習到不同於政治系的分析方式。

生活,其實沒有固定的樣子

「當我們終於有機會擺脫別人安排給我們的日課表、別人為我們設定的目標,這一次我們踏上旅程,開始想要成為一個人的時候,大學提供了我們實踐的場域,而在這個場域,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我們又該如何成為人呢?」治瑜認為大學生該嘗試哪些活動理當全從個人的意志,不應受他人左右,所以除了投入校內的藝文季籌辦、還有參加國家領導研習營幫助高中生更認識成大政治系之外,她在校外擔任 World Passport English Camp 總助教,負責學校、企業與學生間的溝通協調,從中訓練臨場反應,還因此結識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在大學,沒有什麼是一定的。」在講座最後,她勉勵學弟妹在做出任何取捨時,都能多加思考自己選擇的價值是什麼,絕對要堅守自己相信的事物。

【推薦觀看】法政科系比較:法律系 vs 政治系 vs 政治經濟系,所學出路差異與適合特質?

PART 3:針對觀眾的提問進行答覆

此講座於 2017 年底前錄製,拍攝畫質與講座架構較為精簡,建議也可至平台上觀看其他同校或同系講座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