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暨南國際大學 人文學院院長 陳佩修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暨大教授說給你聽系列:暨南國際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陳佩修 訪談

講座章節開關
新聞系畢業任職外交部到新聞局,最後轉任教職的心路歷程

我那年是第一屆先考試、後填志願,我當時對文科的性向已經很明顯,原本想讀中文系,但有些親戚朋友質疑「男孩子念中文系幹什麼」、「念中文系就要念師大,以後才能教書」等等,受到影響,我就沒有念中文系。當時對年輕人、社會大眾而言,在新聞領域工作是很吸引人的選擇,進到政大新聞系後,我才慢慢發現自己的興趣。新聞系不算是「正統」的學科,因此很鼓勵學生選修、輔系,我也因此開始往國際關係、國際事務發展。

為何選擇到新加坡念博士後研究?那時我已經做了和泰國相關的研究,獲得教育部的獎助到海外去做博士論文。當時只有新加坡這個選項,我很快就發現新加坡和我的研究沒有太大關聯,但也因此初次了解東南亞的在地觀點,知道他們如何看待其他東南亞成員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在新加坡待了六週後,我到泰國做田野調查,再帶著研究成果和我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老師討論,讓我發現臺灣學者、當地學者在看待東南亞問題與國際關係時的差異,這是最大的收穫。這個交流經驗讓我第一次感受到真正的「互惠」,日後也因此非常鼓勵同學到海外遊學、交換,甚至就讀雙聯學位。

我在暨南大學教書之前,曾在外交部駐英代表處、行政院新聞局工作,過去我從政大新聞系畢業後也曾在中央社、中視、華視都有短暫服務。關於回到學校的原因,一開始是因為覺得大學教授是很好的職業,羨慕老師們有寒暑假,後來才知道很多教授都需要在寒暑假做和研究相關的事。我認為在大學和在企業工作的差別在於,前者可以看到年輕人因為你的投入而有所展現,因為你的教學、與你的共同研究等,在就學、就業上有明顯的回饋。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的特色及校風

暨南國際大學是臺灣最年輕的一所國立大學,位於南投埔里,校園有 250 公頃,學生約有 6,000 多人,平均每位學生擁有的校園面積排名全國第一。暨南大學成立時有很重要的任務,其中之一是推動海外僑校以及吸引海外華人回到臺灣升學,很重要的特色是「東南亞研究」。暨大是臺灣唯一一所具有完整的東南亞教學與研究系統的學校,大學部、碩班、在職專班、博士班都有,同時設有東南亞研究中心、發行「東南亞學刊」。現在暨大的各個學院,包含人文、管理、科技、教育學院,其實在跨領域的部分都以東南亞國家為田野場域,也就是說,由不同的科系共同經營東南亞、東協國家的研究以及就業的行前探勘。

現在大學都非常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特別是離開學校教育的舒適圈,除了學海飛颺、學海惜珠計畫,暨大的國際處、各個學院對於學生到海外從事活動,不論是學習型、服務型、探索型的,都組成了很多跨院系的團隊。另外,暨大各個學院,尤其是人文學院的老師,提出、進行的計畫都不純粹是學術性的計畫,常常涵蓋了出團、到海外調研的內容。學生進來暨大之後,可以自行規劃從事海外學習的時程,一旦有規劃,就很容易在暨大找到資源。

暨大有幾個特色已經受到國際、國內注目。在特色運動方面,因為靠近日月潭,我們的船艇隊是國際知名的,最近已經應邀參加第二屆的全球船艇邀請賽,受邀的都是頂尖大學如牛津、劍橋、哈佛、麻省理工學院,亞洲則有東京大學與暨南國際大學。在射箭、女子壘球方面,未來都會由奧運級的國手來培養同學的能力。除了體育專長之外,有音樂專長的同學也可以透過特殊選才進入暨大。

在弱勢招生方面,暨大其實有相當多計畫在支援,弱勢同學進到暨大後,在學習與生活上,除了學校提供的獎學金之外,也能擔任特別的研究計畫助理或得到其他資源補助,幫助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去除資源上的擔憂。另外也有相關領域的培力計畫,一方面是針對目前還缺乏資源、需要提升能力的同學進行培力,另一方面是幫助已具備優勢的同學充分發揮自身所長。近年來暨大一直十分投入弱勢招生的計畫。

暨大人文學院的特色

目前人文學院有 6 個學系與 3 個學程,可以分為三大領域——歷史與語言、社會工作與原住民研究、政策與行政。這三個學科已有一定程度的跨領域、相互支援,更能進行跨領域的東南亞研究,透過東南亞學系與東南亞研究中心,人文學院的學生有更多資源到東南亞遊學或進行產學調研。暨大人文學院長年以來負責執行大型的計畫,例如最近教育部委託的東南亞語言教育中心計畫,重點就是提升目前在臺灣大學端、高中端的東南亞語言學習的質與量。人文學院最重要的目標是培養學生除了具有跨國移動能力之外,還有跨文化的溝通能力與跨領域的知識。

為何會設立東南亞學系?四年課程規劃

暨大東南亞學系大學部在五年前成立。1995 年成立了東南亞研究中心,在 1997 年就有碩士班,2000 年左右陸續成立在職專班、博士班。暨大的東南亞教學與研究已經超過 20 年,回想當初成立東南亞研究所時,其實並不受到學界看好。1997 年發生亞洲金融危機,因此我們常被其他學界的人說我們「時運不濟」,但到現在不過 20 年的時間,東南亞國家已徹頭徹尾脫胎換骨,所以當時成立東南亞研究所,其實是前人的智慧。臺灣很早就注意到東南亞,因為我們在當地有淵源很深的海外華人社群,近年包含資本投資、人員往來、婚姻移民、勞動力輸入等等,使臺灣與東南亞國家有緊密的聯繫。五年前,暨大的蘇玉龍校長認為過去 15 年做的東南亞研究所培育,若沒有大學部接上,未來可能會出現基礎人才的斷層,因此力推成立大學部,也獲得教育部的支持。

現在很多學校都希望在大一、大二時不分系,東南亞學系其實對個別學生來說,都有很大的彈性,現在也鼓勵五年一貫,也就是三年把大學部課程修完,第四年就可以開始攻讀研究所課程。東南亞學系的四年課程並沒有那麼固定,大一、大二最重要的是學習基礎學科及語言,著重社會科學概論、研究方法、東南亞基礎知識、以及語言能力的養成。大學部學生至少必修兩年的東南亞語言課程,可以在第三年後透過校內進階課程或海外交流來提升語言能力。三、四年級時,同學可以對感興趣的領域作集中式的選修。在整體東南亞知識與語言之外,我們非常希望同學在大學畢業時擁有一個特定國家的專長,不管是泰國、越南、印尼、柬埔寨,東南亞學系的老師設計了很多微學分課程,針對個別國家採取議題式開課,學分數少,但課程多、層面廣,讓學生能針對語言能力與興趣選定一個國家深入研究。

目前在北部與南部,有好幾個大學已經設立了東南亞相關的學士學程或學系,我覺得這是很好的現象,其實臺灣的東南亞人才還遠遠不夠。我認為,暨大東南亞學系最大的一個特色是與政府政策的推動有密切的結合,也就是說暨大的老師,不論是東南亞學系或其他學系的老師,其實都執行了很多與東南亞或新南向相關的計畫,很多學生都可以從事科技部、產學合作的計畫助理,這是其他學校比較少有的。暨大是非常年輕的學校,但已經擁有了很多在東南亞的校友,對在學的學弟妹,不論是論文研究、就業機會等等都有相當大的幫助。現在的暨大師資培育中心有東南亞語言的師資培育課程,2020 年也會有第一位完成越南語師資培育的畢業生,他是本土的學生,已經具有越南語的教師資格,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我相信之後東南亞語言也能成為其他同學的志業。

畢業後未來發展?如何培養在東南亞工作的就業能力?

年輕的畢業生應該要有自我體認,在成為台幹之前,例如到越南、曼谷去當公司幹部之前,可能必須先到柬埔寨了解生產線,之後才能成為幹部。另外,我們在東南亞的台資企業也因為全球化而面臨根本的變革,台資企業、當地企業、外資企業都已經進行深度的策略聯盟,因此除了東南亞語言之外,也不要忘記英文。東南亞學系的畢業生現在已經擴散到各種企業,包含製造業和金融業,而現在東協已經實現了經濟共同體,正在往社會文化共同體推動,東南亞國家、非政府組織、公民社會的交流都提供了畢業生很好的就業機會,絕不限於我們所熟知的紡織業、鞋廠而已,前景是更好的。

現在臺灣普遍瀰漫「不想讀研究所」的氣氛,我認為畢業不念研究所當然 OK,但你要規劃好不念研究所的時間,謹慎選擇要投入的產業。過去我們常說「騎驢找馬」,但事實上常常在騎上「驢」之後,就難以跨到「馬」的族群中。所以我反而覺得,第一個投入的職業很重要,很多人認為先隨便做,之後再說,但我認為現在最好就「騎上馬」,之後再找更好的馬。不急著念研究所沒關係,但別忘記在工作之後,不管在哪個時間點、做哪個領域的進修,對你的工作提升、轉換都有幫助,學習歷程的規劃不是說在大學畢業就結束了。出國的部分,我建議先透過交換或雙聯學制到當地體驗。我認為這沒有固定的公式,自行規劃是年輕世代應該要具備的想法與能力。你可以規劃自己的道路,但在實行的同時持續評估是否要轉向或深化,你就能變成有自我想法、自我提升能力的個體,不管在學界、就業都是必備的能力。

同學會發現,台資企業已經漸漸擺脫過去以「純台灣特色」為主體的體制,更融入當地、與外國企業往來,因此需要不只有單向特色的人才,跨國能力、語言能力都很重要。最近有許多台資企業向暨大請求人才推薦,他們需要能看懂東南亞語言的法律文件的人才,必須比一般人有更好的程度。臺灣的主流刊物如天下雜誌、遠見、今週刊、財訊等等,每兩、三期的封面故事就是與東南亞相關的專題,東南亞事務出現的比例越來越高,因此我常給年輕朋友建議,養成經常暴露、接收東南亞訊息的習慣是很好的事。

從經濟、政策、外交的角度來看,教授對於新南向政策的未來發展看法為何?

因為東南亞經濟的崛起、東協共同體的發展,已經是全球公認最重要的經濟體,我認為未來東協還有很長的發展期。臺灣、日本、南韓做海外招生時都非常吃力,需要靠人走出去、努力推廣,但我們看到現在很多東南亞國家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外國「走進去」的。很多大都市如胡志明市、河內、曼谷、吉隆坡、馬尼拉、仰光,有許多歐盟、美國、日本、澳洲、紐西蘭很好的大學都在其中設立分校,對東南亞的學生而言,以前留學是困難的,現在在國家內部就能讀到很好的大學,這是臺灣所沒有的。我常說,東南亞的年輕世代具有高度的競爭力,和臺灣未來的年輕世代是交鋒與夥伴的關係。我們要跳脫過去的概念,不要懷疑東南亞國家、覺得他們人均所得還是很低,事實上東南亞的城市經濟是具有高度競爭力的。充分理解東南亞會成為你離開學校、就業時很重要的能力。

現在的政府政策大部分都禁不起檢驗,但我認為新南向政策已有一定程度的效益,但重點不在於政策本身,而是將概念內化到年輕世代中。年輕人要看到東南亞經濟與城市的崛起,也要在這個趨勢中有所準備,不管是不是讀東南亞學系,這都值得你投入與關注。很多人問「我該不該學習一種東南亞語言」,我認為應該,但要達成的程度很難有個標準,我給各位的小建議是「把一種東南亞語言學習到跟你的英文一樣好」,當你需要的時候,知道如何自學、如何通過檢定、運用在升學與就業的挑戰上,我認爲這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投資。

在備審面試過程中,同學該注意哪些事情?

對大學端審查的老師而言,你準備再多資料,其實都不足以證明什麼,而是要能清楚地在一頁之中凸顯你的特色,我建議資料前面一定要有一頁用「圖表」來呈現你的特質。如果你無法把你的特質、優勢、興趣、能力統整成一、兩頁,給評審一大堆素材的意義就不大,我們也知道很多學系偏好手寫的資料,會讓審查者很感動。我認為,在準備資料時一定要包含自己已經具備的能力、客觀舉例,也要展現出你對可預見未來的規劃,不能「進來再說」,必須有事先的調研工作,至少要上系網看過,有自己的 Feedback 反饋。口試委員可能會問你對課程的理解、課程是否符合你的需求,從你的回應中也能看出你投入在特定場域中的能力。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