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關於就讀台大生工系的經驗分享
有點不同的「環境人」
畢業於台大生工系的銘誠,自認不是一個傳統的「環境人」,在學期間除了修習系上的課程,也加入台大「校園文化資產詮釋」課程的助教團隊,讓自己不僅有生態環境的專業知識,對人文歷史和校園建築也有一番深刻的心得,此外,校內的文學和音樂課程開拓了他的興趣和視野,兼家教和修習教育學程則讓他體會到何謂教學相長。銘誠認為大學有很多機會和樂趣,所以應把握時間尋找自己的熱情所在,才能深度耕耘往後的人生方向。
台大的歷史記憶
台北帝國大學成立於西元 1928 年,最初採講座制度,設有文政學部及理農學部,如今改名為台灣大學,已設立 11 個學院、54 個科系。校園內可見不少歷史建物,以及帶有殖民色彩的椰林大道,銘誠覺得不能全盤否定歷史,而是要了解其脈絡才不致失根。過去的文學院曾因為遭遇空襲而缺漏了一部分磁磚,後來補上新的十三溝面磚,因為燒製的時間不同而有顏色之差,如今經過校方整修,已經是整齊劃一,看不出當年歷史留下的痕跡,銘誠認為無論是選擇保留原貌,記錄歷史,還是為了一致的「美觀」而行整修,建物的樣貌需要所有人共同參與討論來決定。
若要說台大歷任最有名的校長,非傅斯年校長莫屬了,短短不到兩年的任期,傅校長留給台大許多珍貴資產,台大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便是出自他的演講詞,在戰後初期,為解決台大師資不足且良莠不齊的問題,他極力挽留優秀的日本師資,並且以實力篩選教職員,此外,他還積極爭取經費,改善台大的硬體設備,充分為學生的利益著想,台大校園裡的「傅鐘」和「傅園」便是為了紀念傅校長所建立的。
台大生工系簡介
台大生工系系館位於公館校總區,是日治時期所留下來的建築,前身為農業工程學系,農工系分為水利組與機械組,其中機械組後來發展為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水利組便是如今的生工系。因為是由水利組發展而來,台大生工系所學重點與水息息相關,從水質的檢測、水量監控、到集水區和地下水等等,皆是台大生工系所探討的範圍,其發展特色可分為三大面向,分別是生物環境工程、水土資源與生態工程以及生物環境系統與資訊。至於修課方面,包含共同必修12學分、通識教育 18 學分、自由選修 30 學分,以及系定必修74學分(最新修課規定請上官網查詢),其中系定必修包含微積分、普通物理、普通化學、普通生物、流體力學、土壤力學及生態學等等。
台大生工系課程
「流體力學」和「土壤力學」是台大生工系的必修課程,透過各式各樣的實驗研究土壤的物理性質,例如模擬水流在遇到障礙物後會形成什麼樣的流線,或是模擬土壤侵蝕的狀況。「程式語言」課程亦是系上的基礎訓練,同學們會學習一種程式語言;「地理資訊系統」則是學習 GIS 地理資訊系統,GIS 的多元應用不只是在環境研究方面,還有助於社會科學研究,例如總統大選得票率的分布等等。
環境化學、環境工程和環境影響評估是連貫的課程。從「環境化學」開始,銘誠學習基礎的環境知識,測定水的生物需氧量、化學溶氧量、濁度等等性質的變化;接著是「環境工程」,主要學習用物理、化學和生物方式改善汙水的水質;最後則是「環境影響評估」,所有重大開發案都需要通過環評方能開工,因此環評所包含的面向非常廣,例如對生物、水、空氣及人文景觀的影響都需要納入考量。
「生態學」和「生態工程」是台大生工系在生態方面的必修課程,討論河川議題,例如流量、穩定性和整治等等,傳統河川整治的工法多是運用混凝土,造成的生態環境衝擊較大,近年來新興的方式則會注重生態敏感性,強調用友善工程設計達成和傳統工法相同的終極目標。
台大生工系未來出路
國內研究所通常很注重學生成績,也需要特別注意申請時程,國外研究所則還需要英文檢定證明,如 TOEFL 成績,銘誠認為成績對於升學雖然很重要,但選擇修自己喜歡的課程更重要,不要為了好成績而選涼課或甜課:「畢竟成績只會在這個時間點有一些——還不是全部——的影響,最重要的是你在學習的過程中帶走了什麼。」
關於畢業出路,銘誠覺得首要了解自己想發展的方向,依此積極建立相關人脈及資本。台大生工系畢業的同學可以考高普考、地方特考,成為公務員;或者在業界的環衛部門擔任顧問;以及取得博士學位後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甚至是依據自己的興趣創業,都是生工系的可能出路。
觀看世界的多元視角
除了系上的必選修之外,銘誠也修習過許多有趣的系外課程。在文學領域,「俠義文學」讓他體會到從國小開始看的金庸系列並非只是大眾娛樂,而是能激發文學深度討論的書籍;「當代文學與文化」則是每週兩節由老師授課,第三節由助教帶領同學進行討論,在期末的分組報告中,銘誠和組員們共同編寫劇本,並用短片加上現場表演,以現代手法重現民國初年的文學;此外,方瑜老師的「杜甫詩」和劉少雄老師的「東坡詞」,都是銘誠喜愛的文學課程,讓他從古人的作品中獲得共鳴。
在音樂領域,台大音樂所開設的「戲曲音樂」介紹的音樂形式包含崑曲、京劇、歌仔戲、布袋戲,以及南管北管等等,對銘誠來說,過去他比較少接觸到傳統音樂,上過這堂課後,才懂得欣賞傳統戲曲音樂的精彩之處。此外,「全球音樂文化」讓銘誠認識了各地的多元文化與音樂風格。
銘誠還修了「經濟學原理」、「普通心理學」和「哲學與人生」,看似是和本科毫不相關的領域,但讓銘誠體悟到可以用各種角度分析、解決問題。在所有銘誠修過的課程當中,影響他最深的便是「校園文化資產詮釋」,這是台大第一門由學生爭取成立的課程,每週有兩小時演講課,主題包含人文歷史、校園建築和生態環境,實習課則由助教帶同學分組討論相關議題,銘誠在大二時修習這堂課,之後便擔任助教直到碩二,他以預計蓋在正門口的人文大樓為例,人文大樓為了容納外文、日文等系所,會需要很大的空間,但台大的正門口旁多為日治時期留下的歷史建築,所以興建人文大樓將對景觀和意象造成的影響,以及衍生出的利益權衡,都需要更多人來參與討論、尋求共識。
換位思考
銘誠在成為「校園文化資產詮釋」助教團隊一員之後,便投入了籌備課程、講師陣容及實習課主題,想方設法去刺激同學們的學習意願。此外,銘誠也兼職家教,修習教育學程,雖然最後沒有修完,但是一般而言,教育學程的修習過程包括先通過師培中心的考試,接著修課、實習、考照,最後成為國高中教師。當身分從學生變為老師,他才發現教學的不易之處,自己會和教到別人能懂其實是兩回事,從理論到實踐,中間需要大量的經驗才能彌補鴻溝。
你希望在大學裡找到什麼?你的熱情在哪裡?
銘誠認為在大學裡有些必修課雖然略為無趣,但是如果和未來規劃息息相關,就算不喜歡也要學習去適應,可以把這些課程當成給自己的心理建設,因為出社會後人生還會經歷更多的無奈。此外,銘誠認為在大學中很重要的便是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他以電影「三個傻瓜」為例,勉勵學弟妹在進入大學前、念大學時和離開大學後,都思考一下心目中的大學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並積極尋找自己真正熱衷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