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責任編輯:Bella Huang

長庚大學 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教授 舒竹青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長庚教授說給你聽系列:長庚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教授 舒竹青 訪談

講座章節開關
走過牛津、哈佛,他學會以思考、邏輯架構起醫技專業

「我們有生化博士、物理博士、數學博士,可是為什麼在英文裡面都叫做 PhD,Doctor of Philosophy?為什麼我們明明學生物化學,卻叫做哲學博士?」現於長庚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任教的舒竹青教授,原以醫學系為志願,考上國立臺灣大學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後,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於醫技系耕耘,發覺自己擅長做實驗,也對學術研究頗感興趣,便繼續於臺大醫技所、英國牛津大學攻讀碩士與博士學位,再至哈佛大學醫學院擔任博士後研究員。

順遂的求學路,加上實驗做得又快又好,舒竹青教授沒想過會在牛津獲得教授認為他不適合讀博士的評價,「當下對我來說是很大的震撼,就是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啟發我做出改變。」舒教授說,國外教育以培養研究思維走在教授前方的人才為目標,並非亦步亦趨地跟著教授的研究走;以 PhD 稱呼博士,意味著以思考、邏輯的視角架構出未知的領域,做出引領人類世界進步的重要研究。頂過世界名校的高壓考驗,舒竹青教授說自己被激發出更多潛能,帶著紮實的專業、更嚴謹的心態返國任教。

醫檢師只是抽血、驗肝功能嗎?醫技系的專業有哪些?

「大家可能會誤解醫技系畢業是不是只能當醫檢師?而醫檢師是不是就是在櫃檯抽血、驗血、驗尿這樣而已?」舒竹青教授解釋,醫檢師的角色其實是醫療團隊裡的幕後英雄,以新冠肺炎為例,從檢體採集、即時定量 PCR、判讀 CT 值、IgM、IgG 等抗體檢測,到發出報告確定為新冠肺炎病毒,都屬醫檢師的工作範疇;而臨床上的各種檢驗報告,如心電圖、呼吸功能⋯⋯,都需要醫技系的專業參與其中。

「全國醫技系畢業生從事醫檢師的比例可能不到一半,以長庚醫技為例,每屆從事醫檢師工作的大概佔 30% 至 40%,也就是說有超過半數的同學不是擔任醫檢師。」舒竹青教授說,醫技系的出路非常廣,畢業生大半進入生技醫療產業從事研究工作,或至公部門、調查局,擔任法務、鑑識人員都有可能。

不孕症的輔助生殖、試管嬰兒,也與醫技系有關?

「說到不孕症,常聽到一個名詞『試管嬰兒』,就是說整個胚胎從一開始受精到培養至一定程度,都是在試管內進行;在這個培養的過程中,醫技系就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舒竹青教授表示,試管嬰兒的胚胎植入成功率,牽涉到體外培養的條件、無菌操作技術,醫技系的人才由於受過學術研究、實驗操作的訓練,加上修習相當多的基礎醫學學科,在調整培養環境、研發更高成功率的技術方面,較其他生物科技人才具備更高的優勢。

人工智慧能應用在醫學生物技術、醫學檢測上嗎?

「人工智慧的技術在於累積大量的數據、讓機器修正、學習,只要建立好資料庫,臨床量大到足以讓人工智慧學習,由 AI 輔助醫學檢測的結果能夠更為穩定、減少人為判讀的誤差。」以自身專業的臨床微生物學為例,舒竹青教授說,過去檢測一個病原菌須花上好幾天的時間,現在透過自動化儀器僅需 30 秒即鑑定完成;未來也期待能透過 AI 判讀出抗藥性菌株、黴菌,減輕人為判讀的工作量,同時加快檢驗速度,提升檢驗量能,而醫技人才就有更多時間去分析或加大資訊量的研究、開發新的產品。

醫技系在學什麼?長庚醫技還開設哪些學程?

舒竹青教授表示,長庚醫技系在大一的課程以基礎科學、通識課程為主,包含醫檢概論、普通生物學、普通化學、有機化學等等,學生需在大一逐漸習慣由過去的中文授課轉為原文授課的學習方式。大二開始接觸基礎生物醫學、應用醫學的課程,開設生物化學、分析化學、生理學、組織學、生物技術與統計模式⋯⋯,學生也可加入實驗室、選修微學程,及早培養次專長;大三開始有較多的臨床課程,如臨床生理學、臨床血液學、臨床血清及免疫學、生技學研究實驗等醫檢專業科目,並延續至大四上學期,大四下學期則以臨床實習為主。

在微學程方面,有人工輔助生殖技術學程、細胞與病理檢驗學程、基因遺傳與分子檢驗學程、應用生物科技學程,分別培養胚胎醫檢師、細胞醫檢師、遺傳醫檢師、生技專家的專業技術。若學生對於新冠肺炎這類新的流行疾病研究、快篩試劑研發較感興趣,便可選修「應用生物科技學程」。

隸屬長庚醫療體系,長庚醫技系有哪些學習資源?

「要到醫院從事醫檢師的工作,需要通過國家證照考試,全國醫檢師通過率大概是 20% 到 30%,我們長庚醫技系大都維持在 70% 至 80%,是全國數一數二的。」舒竹青教授表示,長庚醫技系的國考通過率名列前茅,且長庚醫療體系為全國最大的醫療體系,擁有充足的檢體供學術研究使用,研發量能相當強勁,每年通過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獲研究創作獎的同學都很多。

「因為長庚醫療體系很大,本身就有足夠的量去容納所有應屆學生到醫院實習。」在實習單位方面,長庚醫技系的學生大多進入林口長庚醫院實習,不若他校學生須分散到不同的醫療院所。而系上也添購完整的醫檢硬體設備,包含即時定量 PCR、超高速離心機、螢光顯微鏡、倒立顯微鏡、相位差顯微鏡、各式影像輔助系統⋯⋯,加上醫技系自有的貴重儀器實驗室、校內的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學生加入教授的實驗室、研究團隊後,都有機會使用到上述資源。

給高中生的備審面試、學習歷程檔案建議

「不只是醫技系,我覺得醫學院各系都很強調的是自然科學的素養,對自然學科的要求比較高,尤其是生物及化學。」舒竹青教授建議有志於醫技系的高中生,須打好生物、化學兩科的基礎,同時具備人文關懷、團隊合作的能力,並廣泛地涉獵知識,因為這樣能夠提高求知的熱忱,對於想長期投身醫學領域,絕對有相當程度的幫助。

「至於申請方面,我這邊不強調教授喜歡看到什麼,而是說不喜歡看到什麼,首先就是不希望一眼就看出這份資料是一稿多投。」舒教授說,教授審查時希望看到學生呈現的內容是為了該校系、專業所客製而成,提供課外活動的經驗,也須同時呈現課業表現,最後提出就讀醫技系後的未來規劃。「當然不是說要非常具體,但至少讓教授覺得你跟其他申請的同學不大一樣,你有想得比較遠,也具備在這個領域投入的熱忱。」

及早確立志向很重要,但也可以及早轉換跑道

「同學常常對於未來很迷惘時會來找我討論,甚至有些想唸醫學系,會覺得重考的話,會不會畢業就太老了?」看見現今大學生的困惑,舒竹青教授自承當年考上臺大醫技系時,也曾想過重考,但後來順利發掘出適合自己志趣的學術研究之路;他說,及早確立志向是很重要的事,在 30 歲以前確定人生的跑道,都不算太晚。

「我常跟學生說,就算 22 歲大學畢業後想讀醫學系,準備重考兩年,24 歲再進醫學系,六年後畢業也不過 30 歲。可是當你 30 歲時已經確定人生的道路,還是會覺得太晚嗎?」舒教授語中滿溢對學生的關切,他認為拖到 30 歲還徬徨不定,反而會將轉換的可能性消耗殆盡,才只好逼著自己走上不感興趣的路。「當你走下去之後發現這不是自己喜歡走的路呢?沒關係,年輕還是一個本錢,我們還是可以儘早轉換跑道到自己喜歡的路上。」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