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責任編輯:IOH 編輯部

馬偕醫學院 護理學研究所教授 沈淑芬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馬偕教授說給你聽系列:馬偕醫學院護理學系研究所教授 沈淑芬 訪談

講座章節開關
從白色巨塔走入居家照護,學習路不間斷

因本身對「人」的照護深感興趣,馬偕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沈淑芬教授,自技職學校畢業後就進入臨床工作,「當時我在重症單位累積照護經驗,還很年輕,面對死亡很焦慮、很迷惘。」擔心能力不足的她,適逢國家政策推動,考取了專科護理師證照,開始彙整各科別知識以解決臨床問題,並與醫師配合,帶領醫療團隊照護個案。「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不排斥學習,所以又去報考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碩士班(專科護理師組),透過接觸不同醫院的護理師,了解他院面對個案的處理方法與行政流程。」

沈淑芬教授表示,自己進修的目的不是晉升,而是跳脫舒適圈。碩士畢業後,她爭取機會轉任護理老師,埋下對教育的種子,但為了精進能力,五年後她再次回到醫院體系,一邊工作,一邊報考馬偕護理所博士班,從醫院深入社區,因緣際會接觸到偏鄉的急性與長期照護,進一步了解現行照護體系的樣貌。此外,沈淑芬教授還參與當時衛福部的「居家護理所設立補助計畫」,開設獨立型態的居家護理所暨長照機構,將所學應用於個案照護。這些寶貴經歷,讓她決定繼續往教職發展,「每個人的人生經驗不同,當我聽到學生分享,自己也能獲益良多。」如今,沈淑芬教授致力於專科護理師的訓練及高齡照護,學習之路亦從未間斷。

置身高齡浪潮,全人照護不可少

就讀博士班期間,沈淑芬教授涉足長照體系,發現有一大群人需要急慢性照護。到了 2000 年,臺灣的醫療照護系統開始引入「專科護理師」概念,她表示,當時健保發展、住院醫師人力不足,臨床照護人員需求大增。因此,護理師的首要任務是協助醫師進行醫療與護理工作,確保照護不中斷。「如今,健康照護領域分工細緻,常需跨專業合作,所以需要有一個角色,全盤了解主治醫師的照護目標,協助評估個案家庭照護能力、提出解方。」她指出,專科護理師正是這樣的角色,既能全面掌握個案狀況,又具備照護專業,能有效協調各職類團隊。

沈淑芬教授分享,目前專科護理師分為七大科,分別是:內科、精神科、兒科、外科、婦產科、麻醉科及家庭科。多元的科別讓專科護理師能完整看著個案,從入院、出院到居家全程參與,提供個別化的全人照護。她補充,在高齡化浪潮下,不只護理師要進入社區,更需要其他職類攜手合作,確保個案得到最佳照護。因此,專科護理師若能站在整合的角度,將好的治療模式運用於臨床,便能有效避免因輪班制度,而導致的照護斷層。 

馬偕護理所畢業後做什麼?

「你可以進醫院擔任專科護理師,晉升護理長、督導,也能往教職發展,作育英才。或者,你也可選擇進修博士 PhD 學位,或報考臨床護理博士 DNP(Doctor of Nursing Practice)。」沈淑芬教授認為,讀書是起點而非終點,馬偕護理所不只是訓練一位符合考照能力的專科護理師,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證照護、臨床領導,以及溝通、抗壓、洞見問題等軟實力。「因為,唯有增加能力、保持終生學習,你才有選擇的機會。」

馬偕護理所學什麼?

專科護理師就是「醫師助理」嗎?沈教授認為,許多人對專科護理師的刻板印象,仍停留在醫療技術的執行層面。實際上,洞察臨床問題,需要更深入的邏輯思辯、臨床實證與知識整合,才能提升照護品質,減少照護團隊的負擔。

相較著重基礎能力培養的護理系,馬偕護理所全面深入臨床實務,尋找解決方法。所上學生皆需修滿 38 學分以取得畢業資格,其中,專業基礎課程佔了 22 學分(含論文 6 學分),包含專業護理通論實務、3P 能力(身體評估、進階藥理學、進階病生理),以及護理研究、應用統計、學術研究倫理等課。其他專業核心課程則有專科護理學 1 與 2,由沈淑芬教授與另一位擁有專師證照的老師共同教學。

此外,她也分享:「目前所上同學不只來自馬偕體系,且多為在職進修生,彼此可以交流更多臨床狀況。」因此,馬偕護理所的課程安排彈性高,讓學生能兼顧工作與學業。時間上,以週五的必修課為主,週六下午提供選修;教學上,強調跨領域學習,學生可與醫學院各科師生交流,了解其他職類看待個案的方式,累積多元經驗。

專科護理師的受訓管道或資格?

沈淑芬教授表示,目前專科護理師的受訓管道,由醫療機構訓練的專師,與碩士學程研究所雙軌並行,基本學歷要求是大學,若要進行 NP(Nurse Practitioner) 進階認證,則需擁有碩士學歷或進修碩士學分。「像美國的專科護理師,基本門檻就是碩士學歷,未來甚至還需具備 DNP(臨床護理博士)學歷。」因此,馬偕護理所強調培養學生的臨床、研究與實證能力,以內、外科為主,整合馬偕醫療體系資源,讓學生實際進行產學合作、資源串聯等交流。

VR 模擬臨床,全方位照護思辨

「我們會結合 VR、虛擬病患來模擬臨床情境,讓同學在安全的環境下做臨床思辨,提出合宜照護方式。」沈淑芬教授說,校內強調高層次學術探索,他們也廣泛運用多媒體教學,期望同學轉變學習能力,甚至走出國際。此外,每次實習訓練過程,也都有一位指導老師、一位臨床專科護理師共同指導,並針對學生可能就職的醫院進行溝通、合作,協助同學提早適應個案照護流程。獎助學金方面,校內則提供豐富的研究生入學獎學金、研究生助學金等補助,鼓勵學生積極進修。(可進一步至馬偕醫學院網站查詢)

哪些人適合讀馬偕護理所?系上氛圍?

「來馬偕護理所的學生,有些是想精進學術,或往行政、臨床端發展,準備考取專科證照;有些已經是護理長、護理行政了,但專精於自己的科別,想學習怎麼整合跨科別的照護模式。」沈淑芬教授比喻,馬偕護理所就像護理學的 EMBA,需要大量的跨領域學習。她鼓勵想精進自己的學生,向內探索以外,也向外接觸各領域人才,共同為整個醫療環境做出改善。

另外,因所上學生的背景、工作領域皆不同,學生們討論研究方向時,也會考量自身單位狀況,互相交流調整主題。沈淑芬教授舉例,「在開刀房工作的護理師,面臨人力流失問題,他可能就會去思考,為何大家工作一陣子就想逃離這個照護現場?」隨後,教授就會引領學生深入主題、建立專案,讓研究可解決臨床現況,變得更有意義。

壯大自己,才有更多話語權

回憶過往學經歷,沈淑芬教授認為,「大家在臨床工作一段時間,都會看到自己無能為力,或想改變的地方,進而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她說明,過去在重症單位,面臨個案的免疫系統問題,當時主治醫師要求增加藥物劑量,卻沒說怎麼加、加多少?但透過研究所經驗,她學習如何快速檢索文獻,從中找答案,再與醫師討論藥物的使用須知,評估並規劃最佳照護方案。對此,她認為,「這就是醫院訓練,與研究所訓練出來的專科護理師的差異。」只有不斷強化、壯大自己,才有更多選擇的機會。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