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感謝藍鯨隔音門 林經理 以此講座鼓勵後輩:「人生定位以及努力一樣重要」

責任編輯:黃雨婕

核稿編輯:Bella Huang

臺北醫學大學 護理學系 劉雨涵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就讀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的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只要感覺對了就嘗試,因為我不想後悔!

「我不跟隨已知的家人道路,原因很簡單!我想選擇與人相處的工作,我想勇闖自己的一片天。」小學六年級就拿到第一張潛水執照的劉雨涵,確實如她所言,是個勇敢的人;高中選系的當下,這項特點展露無遺——即便家中無人從事醫藥衛生的相關工作,她不顧旁人勸退,毅然依照自身志趣,進入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

「我很高興最後愛上自己的選擇。」雨涵坦言,護理系當初只是個「不排斥」的選項,然而,四年過去,護理系帶給她豐富的經歷,不但所學能夠應用至生活,實習過程更使她聽見許多人生故事,助她成長,最終領她愛上護理。

即便如此,從不自限的雨涵認為「護理只是一條路」,或許正如護理系教授常言:「護理出身的人,抗壓性都很強,適合多種行業。」面對未來,她只願自己保持勇往直前的態度,繼續挑戰自我、勇於選擇,「因為我想要當的是一個漂亮且有自信的人。」

我眼中的北醫:校風自由、社團與活動多、重視學生

「李白,字太白;杜甫,字子美;北醫,字什麼?」說到校風自由,雨涵笑著提及北醫學生會 IG 曾經貼出的迷因梗——「北醫『自』主學習!」疫情過後,北醫順勢推動「遠距學習」,一學期排有三週不必到校的遠距學習課程,校方亦鼓勵學生參與課外活動,不論是啦啦比賽、校園市集,甚或跨領域工作坊,都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另外,為了傳布新資訊,校內時常舉辦講座,「重點就是有吃到飽的免費便當!」雨涵提醒道。

「北醫很重視學生的意見,學生給予的回饋,老師都會加以採納。」雨涵說道,像是北醫人意見箱、教學課程評量問卷(期中、期末填寫評量問卷,為自己打分數,也為老師評比滿意度)等都是學校聆聽學生意見的管道。

跨醫院、跨領域、跨語言:北醫的學校資源

雨涵表示,北醫擁有六間附屬或委辦經營醫院,包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新國民醫院,及臺北市立萬芳醫院、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臺北癌症中心、臺北神經醫學中心。「跨領域學院,顧名思義是提供跨領域課程。」雨涵細數,諸如攝影、設計、多媒體、數位自學、程式設計、VR LAB⋯⋯,學生透過跨域課程抵免學分的同時,亦能擴展多元技能。舉例而言,學院內的 VR LAB 提供學生免費體驗、參與活動、教學研究,雨涵就在 VR LAB 跟隨產科老師進行實境模擬教學成效之研究。

近年來,北醫推動「EMI 全英語授課」,如雨涵修習的「災難護理學」,就是由外籍老師全英語授課,期末報告也要求學生以全英語報告;她提醒學弟妹,「英文不好沒關係,醫學專有名詞翻成中文反而更難背!透過字首、字尾分辨意涵,搭配老師上傳的中文補充教材,其實不必太擔心。」北醫的國際交流也相當頻繁,雨涵即透過學校申請教育部學海築夢獎學金,成功獲得至澳洲國際見習的補助。(好奇學姊分享的宿舍窗外景色嗎?請點選「學校」章節鈕觀看)

尊重護理專業,請稱我為「護理師」

「她送了我一句話:『如果有興趣就不要害怕!』」進入北醫護理以前,雨涵聽過不少勸退的聲音——「當護理師很累,把屎把尿,還要被病人罵!」高中時期的雨涵雖然迷惘,卻「一點都不害怕」,她主動訪談同學的護理師媽媽,聽前輩一路從臨床升到管理部主任的過程,收到同學媽媽的鼓勵後,決心挑戰護理之路。

「其實我們還是常常聽見病人說『護士小姐』。」談起大眾迷思,雨涵不免要提醒,護理師和護士的學習、考試科目都不同,而護士普考亦在 2013 年廢除,因此「現在臨床執業的,九成都是『護理師』。」那護理師都必須把屎把尿嗎?「據我的觀察,多是家屬或看護協助清理排泄物。」當然偶爾會遇上沒有家屬或看護協助的患者;關於這點,雨涵並未退卻,她認為可以換個角度思考,「我們並非為病人把屎把尿,而是協助病人維護清潔,避免感染。」何況,「糞便、尿液都是非常重要的檢體,能立即反映身體狀況。」一般以為護理師只是遵照醫囑做事,雨涵卻非常強調護理師的專業思考與第一線的把關角色,「沒有醫生醫囑不行,但沒有自己思考更不行。」(欲知「護理師的一天」,請點選「科系」章節鈕觀看)

護理系四大核心領域:除了知識、臨床,還有批判思考與溝通合作

北醫護理系的課程核心有四,其一,「生物醫學知識」學習解剖、生理、病理、藥理等基礎,為學生奠定護理照護與批判性思考的基礎;其二,「臨床護理技能」學習常見的打針、抽血、給藥、導尿⋯⋯;其三,「批判性思考」訓練護理系學生「為何要做此步驟?醫生的醫囑正確嗎?」當學生不斷自問,才能凸顯護理師的專業度與重要性;其四,「溝通合作」的專業也不可或缺,護理師除了與病人、家屬進行溝通,也要和醫療團隊裡的醫師、社工師及其他醫療從業人員溝通,使團隊順暢合作,以提升醫療品質。

「北醫護理系的四年課程是從學理到臨床,銜接職場工作。」雨涵自大一接觸基礎醫學知識,大二接軌臨床技能,直至大三進入內科、外科、產科、兒科實習,大四階段為精神科、社區、行政實習與特殊單位的選習,循序漸進地成為專業護理人。(如何透過假病人的症狀,說明大一、大二的課程所學?請點選「科系」章節鈕觀看)

實習不只是打針給藥:大三、大四的廣泛訓練

「在短短的時間內,我們看見了生、老、病、死。」大三實習當中,護理系學生將會接受內科、外科、產科、兒科的訓練;前一個月,雨涵才在產科見證生命的誕生,下個月就在內科見證病患的死亡,外科須進入手術室見習,兒科則會接觸 0 至 18 歲的兒童或青少年。「我在兒科面臨非常錯綜複雜的情緒。」面對兒癌病童必須承受化療的小小身體,與一旁家屬既脆弱又堅毅的陪伴,雨涵深刻體悟到,兒科照顧的不只是病童,而是一整個家庭。

「大四的實習帶我看見不同護理。」在精神科訪談病人的過程裡,雨涵學著拿掉有色眼鏡,建立良好治療性關係;社區實習則是協助社區的疫苗施打、登革熱疫調、慢性病與癌症的免費篩檢。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社區實習的作業為「社區評估」——評估南港區的居民對長新冠( COVID-19 遺留的持續性症狀 )的了解程度,學生須將訪談資料彙整為社區評估,交給當地護理單位,協助修正未來的衛教方向。另外的行政實習主軸為學習管理事務,選習可依據個人意願,前往大三尚無法進行實習的加護病房、急診或手術室。

解剖、身體評估、臨床急救:推薦必上的護生進擊課

「又不是要當醫生,為什麼要學解剖?」雨涵認為,「解剖是醫學知識的基礎,了解人體才能認識疾病。」這是她推薦大一必修「解剖學」的主因。課程分為講授與大體實驗室課程,安排每週學習一個身體系統,了解器官的正常構造及其相互關係,並在大體實驗室課程中實際看見人體器官,也由衷感謝大體老師的犧牲奉獻,「看見死亡,才能體會生命的可貴。」

「這是此生最了解朋友的時刻!」雨涵笑著說。大二必修的「身體檢查與評估」是結合解剖、病理、生理學的訓練,學生必須透過視、聽、叩、觸診來評估身體器官的正常與異常。由於練習方式採取小組相互練習,雨涵回憶當時看見同學的耳朵內部、聽見對方的心跳律動,實是十分難忘的回憶!大三選修的「臨床護理專業技能選習」則是一門「不選學不到」的課程,課程將由急診醫療團隊教導急救與心肺復甦術,在情境模擬教學時,會不斷變動情境(呼吸喘、心跳停止等),學生須實際練習評估、給予處置、聯絡醫生、設置急救現場等所有技能。

澳洲見習:透過護理,窺見擁抱多元文化的真諦

「澳洲讓我見識何謂擁抱、接納多元文化。」護理是一道窗,前往澳洲西雪梨大學國際見習的雨涵則透過這扇窗,累積文化衝擊的體悟與多元底蘊。在澳洲兩千五百萬的人口中,其中有七百五十萬人來自其他國家,在示範病房中,雨涵發現當地的假病人為非裔人士,學生必須練習在不同膚色上尋找血管。此外,她參訪當地的 Anzac Memorial Hospital 時,意外發現院內豐富的原住民圖騰與彩繪裝飾,這些小細節不斷提醒她,醫療從業員可以透過更廣闊的視野看待專業與文化。(學姊還介紹哪些好吃、好玩的資訊?請點選「國際見習」章節鈕觀看)

給還是不知道如何選擇的你/妳⋯⋯

「高中畢業時,我許下了願望,要肯定自己的大學生活。」四年過去,雨涵肯定高三時的自己,「妳的願望達成了,謝謝妳勇敢的選擇。」她說,面對未知,不妨寫下現在所有感受,不管未來走到哪裡,都要相信當初做決定的自己——不要害怕,給自己一個機會去體驗所愛、所選。

「每年都會產出數千名的護理師,我和我的同學的護理之路卻都走得不一樣——有人想去急診,有人想出國,有人想去加護病房⋯⋯我相信你們也可以活出自己特別的人生。」雨涵認為,沒有明確夢想也沒關係,請持續挑戰自己;天下沒有不累的工作,因此「累也要累得自己喜歡」!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