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感謝藍鯨隔音門 林經理 以此講座鼓勵後輩:「人生定位以及努力一樣重要」

小幫手:周奕瑞、黃仕勳、王敬翔、鄧語華、陳子柔

責任編輯:張紹敏

核稿編輯:Bella Huang

馬偕醫學院 護理學系 盧苡萱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就讀馬偕醫學院護理學系的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從澳門返台重考,護理系卻不適合我?

由於父親長期外派,盧苡萱為了不讓母親擔心,從小個性獨立,在升學時選擇到澳門就讀生物醫學系。然而,在重新思考未來方向後,她選擇轉向出路更明確的跑道,因此返臺重考,進入馬偕醫學院護理學系,卻在臨床實習中備受挫折。「我發現我會把病人的情緒一直放在心上,造成生活、護理工作無法分割,甚至影響到自己的身體狀況。」時常在病人的痛苦、家屬的堅持之間陷入兩難,苡萱難以適應臨床的張力,決定再次嘗試未知的事物,到行政院唐鳳辦公室實習、遠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密爾瓦基分校交換⋯⋯。這些課堂外的探索像一道曙光,掃去她心中的陰霾,讓她對護理有更大的想像空間,決定以適合自己的方式繼續回饋社會。

我眼中的馬偕醫學院

馬偕醫學院位於北海岸的三芝,距離捷運淡水站約 45 分鐘公車車程,同學皆能入住宿舍。學校提供營養滿分的人氣學餐,同學亦可使用宿舍的獨立廚房自行烹調,或至山下眾多餐廳覓食。馬偕醫學院是一所基督教學校,大學部目前僅有醫學、護理、聽力暨語言治療三系,適合想專精於醫學領域的學生。「因為人少,我們不必搶資源,找教授做研究、會談、討論職涯規劃也很容易。」苡萱分享道,馬偕醫學院全校師生關係緊密,系所也很重視學生需求,常依據回饋立即改良課程。此外,同學無須擔心實習或就業場所,若在畢業前簽約進入馬偕醫院,一年有 60,000 元補助,護理學系大學部畢業底薪則約為 43,080 元/月(不包含加班費)。

認識護理工作的真貌

談起當初選讀護理的原因,苡萱說,可以一邊拯救生命、一邊賺錢,就像一箭雙鵰,然而護理工作卻和她想像中大不同。「護理要體恤別人、奉獻自己,以現實的角度來說,就是用新鮮的肝,換寶貴的生命。」苡萱介紹護理師的一天,從交班做起,緊接著為病人量血壓、體溫、呼吸後,再來換點滴、給藥、換藥、做導尿管護理,寫完護理紀錄時已屆中午,午餐時需為病人進行鼻胃管灌食,再重複早上的工作到與小夜班的護理師交班。「你以為這樣就下班了嗎?這時候還得完成白天沒處理完的病人資料。」苡萱指出,新聞上提到護理師沒時間吃飯,有時會用珍珠奶茶果腹,確有其事。雖然相當辛苦,但護理師就如同病人的貼身保鑣,「其實我們在病人身邊的時間比醫生還要長,因此重視批判性思考,不會一味跟著醫囑行事。」

馬偕醫學院護理系大一到大四課程

一年級的課程大致為基礎醫學,解釋何謂護理、如何閱讀文獻、衛教病人,課程如護理學導論、生物統計學、營養學等;大二的重點是「內外科護理學」,延伸大一課程,學習身體評估、藥理學、病例導讀等,了解藥物機轉、如何掌握病人狀況;大三進入「專業護理學」,如產科、兒科、精神科等等,也會在此時接觸護理研究方法,閱讀各類期刊論文;大四的核心則是「護理行政」。

在課程之外,臨床實習也是相當關鍵的訓練,領域包含內外科、產兒科、精神、社區、綜合實習。在基本護理學實習中,苡萱初次面對病人死亡,意識到生命的脆弱,「如何調適心態」是第一線醫療人員的首要課題。此外,她也分享在產科實習時,曾替一位越南媽媽接生,過程中多半在比手畫腳,苡萱當時替媽媽按摩減壓、帶她深呼吸、教她正確用力,在媽媽分娩後為寶寶做即刻護理,「媽媽感動得哭了,眼神完全離不開寶寶,也讓我感受到了迎接生命的喜悅!」

護理適合我嗎?臨床之外還有什麼出路?

苡萱坦言,最初自己十分抗拒替病人進行侵入性治療(如導尿、打針),但護理所學迫使她克服內心恐懼,更懂得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苡萱指出,護理工作常要面對病人各種需求,適合情緒處理能力較好的同學,此外處事也需「習慣按部就班」,由於臨床工作充滿 SOP,給藥「三讀五對」都是為了降低出錯率,給病人最大的安全保障。在未來出路的部分,若成為「臨床護理師」,可一步步從 N1 升上 N3,甚至成為專科護理師或護理長;若希望工作彈性較高,可擔任「社區護理師」,照顧對象多為社區居民;如果選擇繼續升學,則能成為護理系教師、深耕研究領域,這也是苡萱預計走上的道路。

這堂必上

「解剖學」這門必修課帶領同學探索人類身體的奧秘,將肌肉、神經、骨頭如樂高般堆疊,考試方式則是「跑台考」,同學必須於極短的時間內辨識部位、寫出正確的英文學名,相當考驗空間與反應力;系內選修「跨文化照顧」採全英文授課,培養同學用專業英文和他國醫療人員溝通的能力,更讓苡萱見識不同文化看待生命的多元態度。令她印象十分深刻的是一位 17 歲的印度小男孩,當時因為癲癇發作吸入過量灰塵,造成吸入性肺炎而驟然離世。「他的父母想做角膜器官捐贈,我覺得這是非常難過的事情,但他們卻很欣慰的感覺,祝福孩子脫離病痛。」這般經歷使苡萱學習尊重不同文化,了解提供「個別化照護」的重要性(聽苡萱細說更多課程,請點選「這堂必上」章節觀看)。

在課堂外拓展自己的新路

歷經實習中的掙扎,苡萱意識到自己的護理之路可能需要一個大彎,因此積極藉由課外活動來探索臨床之外的出路。為了試驗自己是否適合走公職,她申請至行政院唐鳳辦公室實習、擔任政府網站的糾察隊,撰寫除錯報告書,「在千篇一律的文書作業中,我發現耐心是最好的武器,也是最大的敵人,但我發現自己做得還不錯。」除此之外,苡萱從大二下開始投入「企業社會責任專題研究」,這也啟發了她對研究的熱忱。「找文獻、統計⋯⋯這些很多人覺得枯燥乏味的工作,對我而言卻很有成就感。」她提到,當時讀到的專題論文超過 30 篇,卻從中體會前所未有的樂趣,因此希望在未來能嘗試投入研究工作。

交換積極爭取機會,我找到不當護理師的出路

為了開拓更寬廣的出路,苡萱申請到威斯康辛大學密爾瓦基分校交換,發現許多美國人到了三、四十歲才開始讀護理,更以完全不同的世界觀來看待這門專業。交換期間,苡萱不遺餘力地把握機會,與護理學系博士班的院長會晤,討論未來升學、職涯的計畫,了解護理師在國外的走向,認識更多元的護理師角色,確立了到海外升學的目標。「我想深耕『預防醫學」。未來不一定在第一線接觸病人,但預防疾病可以減少罹患疾病的痛苦。」回顧曲折的求學路,苡萱直言自己曾是一個很重視 CP 值的人,總是想走捷徑、擁有最完美的結果,但她想和過去的自己說:「不要害怕跌倒!走過的每條路都有收穫,每次跌倒都會讓人生更加難忘。」她鼓勵正在觀看這支講座的人們勇敢面對挫折,經過時間的沈澱,傷痕總會變成最美的紋身。

【推薦觀看】披上白袍的責任,你真的清楚嗎?先看看在醫院的實際工作樣貌分享吧!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