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責任編輯:IOH 編輯部

馬偕醫學院 長期照護研究所教授 鄭方瑜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馬偕教授說給你聽系列:馬偕醫學院長期照護研究所教授 鄭方瑜 訪談

講座章節開關
從物理治療到長照研究的跨域旅程

「大學實習期間,我遇到一位小腦中風患者,陪著他從臥床、翻身到恢復行走,讓我得到很大的成就感。」馬偕醫學院長期照護研究所鄭方瑜教授回憶,就讀物理治療系期間,她時常為神經疾病患者與高齡者,做復健活動與運動設計。接收到個案回饋,讓她有感於物理治療對生活品質的提升,畢業後,決定進入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深入進修博士班。

博士班就讀期間,鄭方瑜教授專攻巴金森氏症患者的動作障礙,並為其設計適當的運動介入計畫。進行個案腦波分析時,她發現對數據量測領域有所不足,於是抓住赴美研究機會,在物理背景教授的指導下,共同探究生物醫學影像分析。這段海外經驗,不僅提升了鄭方瑜教授的專業,也大大影響她日後的教學方式。

隨著專業領域拓展,鄭方瑜教授畢業後加入馬偕長照所,進一步將專業延伸至高齡者認知功能障礙,以及失智症風險因子的研究。期間,她帶領來自不同領域的學生,透過量性與質性研究,加入個案的心理層面關懷,藉此設計更符合需求的介入措施。對她而言,高齡化社會下,物理治療不只是門復健技術,更可結合長照領域,預防與延緩大眾老年的失能速度。 

精準健康時代,個人化照護是關鍵

台灣長照從 1.0 至 2.0,走了約二十年,服務量能已顯著提升,但要如何讓錢花在刀口上?鄭方瑜教授指出,個人化的照護,是邁向精準健康的首要關鍵。隨著社會高齡化與少子化,長照人力流失,需要更多創新技術以提升照護品質,例如,「現在資訊科技發達,結合 AI 與大數據分析,可以針對不同個案,發展出遠程照護的模式。」其他像是老年營養與健康管理、老年心理健康與社會工作等方面,皆強調推動個人化的飲食、運動或心理諮商設計,使高齡者維持在健康的身心狀態,縮短失能臥床時間。

然而,長照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例如:城鄉資源分配不均,都市日照中心供過於求,偏鄉地區卻缺乏足夠的照護資源;人力短缺、流失,則影響了長照第一線的服務穩定性,儘管照服員平均薪資有所提升,社會對其專業性仍缺乏理解。因此,如何有效整合現有資源,減少資源浪費和強化照護人力,是長照產業目前亟待解決的關鍵議題。

馬偕長照所畢業能從事什麼工作?

面對長照 3.0 發展,鄭方瑜教授分享,有別於以往將照顧責任施加於青壯子女,政府積極介入喘息服務,藉此分擔照顧者的壓力。因此,目前長照服務皆已延伸至前期,許多社區關懷據點、日照中心,皆有提供延緩失能的服務設計。對此,鄭方瑜教授表示,從長照所畢業的研究生,出路亦相當多元,從長照機構管理職、顧問,到參與政策制定、社區健康促進,甚至進入企業研發智慧監測系統等,都是可行的選擇。

此外,部分畢業生也選擇自行創業,開設居家護理所、長照機構,或進行跨領域的合作創新。她認為,長照產業已不再侷限於單一職業,而是結合各領域,發展出多元可能性。

馬偕長照所學什麼?

提到長照,你還覺得要去養老院嗎?「很多人對長照有誤解,認為長照僅限於養老院或重症患者的照護,其實,現在台灣推行在地老化,都是講求把服務送進家門。」鄭方瑜教授說明,長照人才需求高,馬偕長照所致力於培養長照的「全能特攻隊」,從照護專業、創新思考、跨領域溝通到團隊領導,希望學生能像超級英雄,帶著專業、智慧與同理心,為長照領域族群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質。

馬偕長照所分為一般碩士班與碩士在職專班,一般班開放所有人報考,課程安排於週間;在職專班則需具備在職身分,修課方式更具彈性,週六採實體上課,週間晚上則為遠距課程。必修課程規劃上,一般班多為應屆生,需修習「統計」,以提升數據分析能力;在職專班則由各領域專業人士組成,必修課程聚焦於「長照機構經營」,而兩者還有一堂共同必修為「專題討論」。

馬偕長照所有七位老師,授課範圍涵蓋「健康照護」、「政策管理」及「環境科技」三大領域。鄭方瑜教授分享,「健康照護」領域細分為照護、復能與精神,主要關注慢性病照護、生活功能復能和精神疾病的照護;「政策管理」則涵蓋政策法規、個案管理、財務規劃與機構安全課程,幫助學生掌握長照產業的運作,關注第一線發展趨勢;「環境科技」領域,則圍繞於於輔具研發、環境設計和 AI 大數據應用,旨在提升個案的生活獨立性。

「來念長照所基本上就是在做跨領域學習,班上也會形成跨領域交流的風氣。」鄭方瑜教授建議,除了選擇與專業相關的課程,也建議大家每學期修一兩堂非自身領域的課,培養更多跨專業視野。

馬偕長照所有哪些學習資源?

「馬偕長照所地處三芝,已被納入新北市的長照重點發展區域。」鄭方瑜教授表示,陸續有許多長照機構、護理之家於此成立,此外,加上馬偕醫療體系附設的日照機構與照管中心,讓學生擁有非常豐富的實習機會。課程安排上,則兼顧在職進修需求,設立雙導師制度,提供學生學業、職涯及家庭上的三重支援。

另外,有別於一般學程,馬偕長照所是獨立研究所,教授皆為專任師資,師生間可有更緊密的交流與研究互動。所上老師也會共同授課,舉例來說,「失能者生活功能與運動」這門課,以中風個案為主體,除了由鄭方瑜教授物理治療,也有另一位護理老師,協助教授慢性病處理、吞嚥等專業。

想讀馬偕長照所,要具備哪些能力?

「我最喜歡追著我跑的學生,這樣比較能推進研究的進度。」鄭方瑜教授笑說,就讀馬偕長照所,不一定是工作經驗越多越有利,她認為,學習動機和研究計畫更為重要。舉例來說,所上學生可能來自護理、老人福利、物理治療、社工或管理等領域,多數學生進修的目的在於自我提升,不管是為了深耕長照產業,或已經有事業,想提前布局老後生活者,只要具備同理心,對長照有熱忱,都很歡迎來就讀。

至於能力方面,鄭教授強調,邏輯思考、團隊合作與問題解決力是關鍵。由於馬偕長照所的學生來自不同領域,課程多需交流專業,與他人協力完成研究計畫。因此,她建議申請者明確梳理研究計畫,思考自己如何貢獻於長照領域。

長照不是未來,而是現在

回憶教職歷程,鄭方瑜教授覺得最有趣的,是親眼看見學生蛻變、成長。「印象中,有一位運動休閒管理系的學生,他來面試並成為我的指導學生,卻一直覺得自己能力不足。結果不但考了照服員,畢業後還進入相關機構,做中風運動計畫的介入服務。」對此,她認為,強烈的學習動機可以支撐研究之路,鄭方瑜教授鼓勵大家向內思考,就讀研究所,是為了自我實現,還是培養第二專長?

面對外在環境趨勢,鄭方瑜教授也指出:「在高齡化社會下,長照就是未來的趨勢。」隨著社會結構變遷,她認為,長照不再只是高齡者的議題,而是每個家庭必須面對的現實。回想以物理治療為起點,歷經實習照護、教職經驗,逐漸融入探討個案心理的質性研究,如今,她已站在更多元的角度,協助提升個案的生活品質,延緩失能臥床的未來。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