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關於就讀台灣大學法律系的經驗分享
對法律人的期許
來自彰化的陳彥妏,現正就讀台灣大學法律系一年級,雖然大學生活尚在起步階段,彥妏卻從中有了許多的心得與收穫,她看見法律系學生在未來出路上的不可限量性,也形塑出自己做為法律人的期許:「法律人如果四年唸下來只懂法律,就等於什麼都不懂」,此外,彥妏的大學生活也因為參與系排、遠距課輔以及外宿而更為繽紛。「成為一個更為豐富的人。」是彥妏認為每個人在大學階段都該期待的事,而這也正是她努力的方向。
台大生的必備技能
台灣大學位於台北公館,廣闊的校地常見到許多人前來野餐與踏青,因此有了「台大公園」的別稱。單車是台大生的必需品,從大一女生宿舍到法學院系館需要五分鐘的單車車程,彥妏也提到台大生必備的三大技能,能在廣大車海中找個好車位、找到自己的車,以及雨天單手騎車。在台大,單車違停是會被「水源阿伯」拖吊的,大家千萬別心存僥倖,不然就要走到校本部之外的水源校區領車了!
台大軟硬體資源
台大生的飲食選擇十分多樣,公館商圈、後門 118 巷、溫州街,甚至鄰校台科大都是選項之一。名為「台大吃飽寶」的電子錢包,讓學生省去帶零錢的麻煩外,也能享有合作店家的用餐優惠。學業方面,台大的圖書館林立、圖書資源豐富,除了總圖書館外,每個學院也有自己的圖書空間。台大的線上資料庫讓學生可以查詢諸多資料,即使在校外網域也能透過調整 VPN 使用。而倘若課業上碰到困難,教育發展中心更提供免費的「學長姊諮詢」服務,讓學生在大考前能透過當面詢問的方式解決學業問題。
法律系未來的多種可能
許多人認為法律人都在辯論、背法條,或者覺得法律系畢業後就是去當法官、檢察官、律師,但彥妏覺得法律系著重的是邏輯訓練,絕非死背,而她自己本身也不是以上述三個職業為目標而進入台灣大學法律系。雖然志向未定,但彥妏強調法律可以應用到許多不同領域中,法律人的未來出路是有無限可能的,至 NGO 服務、參政、做法律顧問、當學者都是可以走的路!
台灣大學法律系的課程重點
台灣大學法律系分為法學、司法、財經法學三組,一組學生約 60 人,彼此的差別除了入學考試分數的高低之外,實際課程上沒有太大差異。那麼,法律系的課程都是在背法條嗎?其實在系上考試中,同學多能翻閱小六法應試,因此,重點是活用法條,如何解釋與應用法條才是關鍵。「法律本身就是種思維方式」,欲活用法條,邏輯能力不可或缺,訓練此能力也成了彥妏選擇法律系的理由之一。另外,在台灣大學法律系課程中接觸到的學說,除了多數人接受的「通說」外,也有批判通說的「少數說」,少數說讓學生聽見更多不同的聲音,並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只有正義感是遠遠不夠的
彥妏認為,僅以「正義感」作為法律人的特質是不夠的。舉例而言,法官在依法判決的同時,常會面臨判決不符民意的強況,彥妏強調:「民意所應影響的對象,是立法者而非司法者」,因此,法官即使面對壓力也應依法處理,冷靜、理性、不隨波逐流是法官需要的特質;另外,「每個律師都是人權律師」,這句話深刻刻劃出律師作為對抗者的形象,律師除對弱勢者有保護責任外,對壞人也有保護責任,因為壞人的人權也有應該維護的底線,除正義感外,如此對於當事人人權的重視與維護,乃律師應具備的特質。
憲法課,延伸法條、看得更高更遠
台灣大學法律系大一必修課「憲法」,是彥妏想和大家分享的課程之一,這堂課不侷限於法條,而是延伸討論不少憲法相關議題,如「憲法和民主本質的衝突」,探討哪些價值要交給不具民意基礎的大法官,哪些又該由具民意基礎的立法者決定?課程學習中,相同議題可能碰上不同的學說,彥妏強調:「甲說乙說,重要的是自己怎麼說」,學生應建立自己的觀點,而不是一味相信權威,避免陷入法律系「大一到大四就是個馴化過程」的批評中。課程同時要求學生規劃課外的參訪活動,彥妏應著此機會做了法院訪問、參加同志大遊行,收穫良多。
印象深刻的課程
彥妏原本能免修大一英文,但是因為考量到系上很少用原文書上課,擔心自己英文能力衰退,所以仍選擇修習「高階英語課」。此課採線上教學,分數全來自考試,在每週額外加分的助教課時間,助教會以全英文方式帶領同學討論議題。通識課「移動、跨界與近現代史」介紹了在不同時期各種人物的移動方向,正課外的討論課,助教會帶著大家做文本閱讀與心得寫作。此課程給予彥妏最大的收穫來自期末報告,在訪談東南亞新移民二代的過程中,彥妏發現了自己對「深入了解別人故事」的興趣,與外系同學為產出報告的緊密合作也讓她學習到許多。
課外活動,讓自己更為豐富
雖然不熟悉排球,但彥妏選擇加入系排。在球場上,她除了磨練球技之外,學到更多的是態度,因為隊友必須相互配合才能將球送回對面,她看見了團隊合作的強大;又因為球在落地前就是要跟到最後一刻,她體會了鍥而不捨的重要。原聲教育協會針對南投原住民國中生舉辦的「遠距課輔」也是彥妏在課外花費不少時間的活動,每週兩小時的線上一對一指導重點不是在課業,而是長期的陪伴,因此,即使規定的一學期結束了,多數人仍選擇繼續服務。這樣與文化背景十分相異的孩子互動、交流的機會,十分難得且珍貴。
與眾不同的宿舍文化之旅
因為宿舍志願的安排,彥妏誤打誤撞地住進了國際區,與來自大馬、日本的同學成為室友。雖然英文是國際語言,但卻都不是彼此的母語,彥妏笑稱嘗試英文溝通的結果是 "we don’t talk anymore",最終只得回歸中文交談。彼此在交流中也產生不少趣事,例如用詞的差異讓彥妏將「抹」誤會成「罵」。異國室友也讓彥妏體驗到不少外國文化,例如日本人在光棍節吃 Pocky 的習慣。雖然來自不同國家,但彼此的感情可是好到讓他們想要一起繼續過完未來三年!
成為一個更為豐富的人
大學生活是值得期待的,因為可以讓人變成更豐富的自己。在這一年的時光中,彥妏學會了時間管理,「時間就是一個如果你不認真去排要做什麼事情的話,就會悄悄溜走的東西」,自由的大學背後是要學會「自律」的,學會安排時間才不會虛度光陰。再者,「甲說乙說,重要的是自己怎麼說」,法律系形塑了彥妏的價值觀,也影響了她的生活態度。最後,彥妏強調:「法律人沒有課外書」,因為法律是個非常生活化的學問,她說:「法律人如果四年唸下來只懂法律,就等於什麼都不懂」,雖然法律系課業負擔不輕,但彥妏認為學習系上專業知識之外,好好生活、思考更為重要。